书城励志人生要经得起磨难
9461700000016

第16章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4)

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信心百倍,慷慨陈词。可是一遇到逆境便如霜打秋荷一般,萎靡不振。须知:“战胜自己的自卑和怯弱,是对事业的最好祝福。”在逆境中,应该“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更需要励精图治,更需要有自信。

那些充分相信自己的人,永远是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他们敢于想人之所不敢想,为人之所不敢为。那些勇敢而有创造力的人,是不怕孤立的人。至于那些沉迷于卑微信念的人,不敢抬头要求优越的人,卑微以殁世,自然要老死窗下。普通平凡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沉睡着的“神圣潜能”,而不能把它唤起,安然于普通平凡之中,从而失去了人人是英雄豪杰的自信力。英雄豪杰之士就有所不同,他们有崇高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宏大的意志,强大的信心,昂首阔步,永远向上,永远向前,永不屈服地坚持着要发展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出无限的伟大的奇迹来。

9.走自己的路不后悔

有人说做人不难做自己最难,也有人说做事容易做人难,其实做自己也不难,走自己的路不后悔,总比从别人嘴里东听一点西听一些,支离破碎的拼出自己的形象容易,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人生就不会浪费。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子和一个老头用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赶集。赶完集回来,老头儿跟在后面,孩子骑在驴上。路人见了,都说让老年人徒步,这孩子不懂事。孩子就忙下来,让老头儿骑上。于是旁人又说老头儿怎么忍心,让小孩子走路,自己骑驴。老头儿听了,把孩子又抱上来一同骑。骑了一段路,不料看见的人都说他们残酷,两个人骑一头小毛驴,把小驴都快压死了,只好两人都下来。可是人们又都笑他们是呆子,有驴不骑却走路。老头儿听了,对小孩子叹息道:“没法子了,看来我们只剩下一条路:两个人扛着驴子走吧!”

故事中的老头儿正是因为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总是被路人的言行所左右,最终落得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从而不知所措,徒增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一言一行总会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受到来自周围世界的评论。这些评论可能是非难,也可能是褒扬。但不论是非难还是褒扬,都有公正与歪曲、理解与不理解的成分存在。所以,对于这些评论,不能一概地接受。

生活中有很多人做起事情来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讲的老头儿和孩子,一件事想做得面面俱到,谁有意见,就听谁的,别人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可是面面俱到的结果呢?却是没有人满意,反而将自己置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既想讨好每一个人,又想不得罪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顾及到了,别人却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领情。另外,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让这个人满意,就会令那个人不满意。你做得面面俱到的结果最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被人捏住软肋,任人摆布;要么自己累得半死。

我们与其这样,何不明智一点,快乐地做我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人做事,我们就不必费心掩饰自己,不必勉强改变自己。这样,就能多几分心灵的舒展,少一些精神的束缚,就能少一点不必要的烦恼,多几分人生的快乐与轻松。

相反,如果忘记了“我是谁”,经常逼迫着去改变自己,戴着面具去应付人生,所有的烦恼就会接踵而至。

爱默生在散文《自恃》中说:

“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物欲是愚昧的根苗,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导演让查理·卓别林模仿德国当时一名著名的喜剧演员,可他表演一直都不出色,直到找准了属于他自己的戏路,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喜剧大师。在欧文·柏林与乔治·葛希文两人相识的时候,柏林已经是比较有名望的作曲家,而葛希文还仅是个每星期只能赚35块钱的无名小卒。柏林愿付3倍的价钱聘请他为音乐助理,因为他非常欣赏葛希文的才华。但后来柏林却说:假如你秉持本色努力奋斗下去,你会成为一个一流的葛希文;“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否则你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听了柏林的忠告,葛希文牢记在心,他开始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

只要做你自己,你便是快乐的。

10.脱掉伪装,潇洒的做自己

想要符合所有人的期望,势必失去某些人的尊敬,没有任何人可能取悦所有的人。

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因身为偶像明星,她必须努力维持大家喜爱的特定形象。然而这些形象并非真实的梦露,都是电影塑造出的魅力。于是,她为了维持这个形象,必须经常服用安眠药,导致精神衰弱,最后竟落得自杀殒命的悲剧而收场。

其实梦露的无奈,不就是许多人的心境写照吗?

明明想爱,却裹足不前;明明不想做,却牺牲自己以迎合别人;明明伤心,但却仍要强装笑脸;明明满心愤怒,却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比利乔在《陌生人》这首歌中,生动地描述了我们是如何隐藏自己的——

我们都有脸,

却将它们永远藏起来;

等大家都走光,

我们才把脸拿出来,

留给我们自己看……

如果一个人戴惯了面具后,就无法分清楚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等到找回自我的时候才发现,在层层叠叠的伪装下,自我早已消失殆尽。

请问问自己,是否为了维护形象而压抑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否觉得自己很虚伪、很人工、很表面。请比较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与内心真正的感觉之间的差异。

其实生活中,获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潇洒的做自己,脱掉伪装。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事实上,不管你做得有多好,都无法取悦所有的人。人活在世界上,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他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只要你能够得到他人所没有的幸福,那么,即使表现得不高明也没有什么。在这方面,珍妮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

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弹钢琴时,7岁的儿子走了进来。孩子听了一会说:“妈,你弹得不怎么高明吧?”

是的,是不怎么高明。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到她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珍妮并不在乎。这么多年来,珍妮一直这样不高明地弹,弹得很高兴。

珍妮也喜欢不高明的歌唱和不高明的绘画。以前,她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的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不错。珍妮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是为他人而活,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不错,其实,任何人能够有一两样做得不错就应该够了。

“啊,你开始织毛线了,”一位朋友对珍妮说,“让我来教你用卷线织法和立体织法来织一件别致的开襟毛衣,织出12只小鹿在襟前跳跃的图案。我给女儿织过这样一件,毛线是我自己染的。”珍妮心想,她为什么要找这么多麻烦?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感到快乐,并不是要给别人看以取悦别人的。直到那时为止,珍妮看着自己正在编织的黄色围巾每星期加长5~6厘米时,还是自得其乐。

我们从珍妮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她生活得非常幸福,而这种幸福的获得正在于她不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而有意识地去索取别人的认可。改变自己一向坚持的立场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内心接受它,并按照这条道理去生活。因为他们总是认为,那种成功者所享受到的幸福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我们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

一只小猫在追逐它自己的尾巴被另一只大猫看到,于是大猫问道:“你为什么要追逐你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对一只猫来说,我了解到,最好的东西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我的尾巴。因此,我追逐我的尾巴,一旦我追逐到了它,我就会拥有幸福。”大猫说:“我的孩子,我曾经也注意到宇宙的这些问题,我曾经也认为幸福在尾巴上。但是,我注意到,无论我什么时候去追逐,它总是逃离我,但当我从事我的事业时,无论我去哪里,它似乎都会跟在我后面。”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幸福无需寻求他人的认可,幸福完全是一种个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