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修行:要经得起诱惑
9461400000004

第4章 乐在其所,享用人生无尽的盛宴(3)

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将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

一位富有的商人,骑马经过此处看到这个告示牌,心想:“此人既要放弃这块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来。我是个富有的人,拥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条件。”

于是,他叩门说明来意。

“你真的全然满足了吗?”老人问道。

“那当然,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商人回答道。

“果真如此,那您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老人又问。

我们常以为,若能得到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名位、更大的成就,就会满足。但当我们得到这些目标,我们还是不满,因为永远都有下一个更远的目标在前面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就是欲望。

读过《圣经》的人,对于古代犹太国极盛时期的君王所罗门,有很深的印象。所罗门被称为充满智能的君王,他领导的犹太国,国强民富。他个人的聪明才智,超过历代的学者智士,他的财富名位,也是得心应手,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物质的享受,算得上达到了极点。但是,所罗门他满足了吗?他是否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真的幸福呢?我们看看他自己写的一段话就能明白:“空虚而又空虚,万事全是空虚。太阳底下没有一件可以留念的东西。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仍然常在。”所罗门又描写到:“智能愈多,烦恼愈多。学问越广,忧虑越深。”从所罗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世间的一切,都不能满足他,都不能使他幸福。他那么的充满智能,又是一位极有财富的君王,尚且不能满足于现实,何况我们一般的人呢?

可见,欲望是本能,欲望的本质是不满足,人人都如此,即使无比富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排斥欲望,从另一个角度,适当的欲望能促进我们过得更好。

试着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求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根据心灵真正的声音去找寻想要的生活。不是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也不是因为别人拥有了什么我就一定要比他的好。如果这样,此生,我们恐怕都填不满这个欲望的洞。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其达不到某个设定的欲望目标,痛苦不已,不如调整自己的心里期限。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欲望,当一种欲望满足以后,新的欲望又会产生。欲望的产生永远比满足欲望的手段跑得快,欲望的满足只存在于完成时的那一刻,在满足的那一刻,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对它丧失了兴趣。

充盈内心,感受快乐

女作家毕淑敏曾说过:“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是不可以通过指标数据去量化的。”我们开心的程度,跟钱财的多少是不成正比的。有的人家财万贯,但每天还是忧心忡忡;有的人并不富裕,但对生活充满了乐观自信,所以笑容时常挂在脸上。

为人处世,切忌贪婪。需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越多越好,人的心应该有个“度”。缩减自己的欲望,才能脱离苦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佛教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为了度化世人,佛光禅师广建寺庙,开坛说法,他的弟子们在师父的影响下,也努力信征募捐,鼓励信徒布施积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弘法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也向禅师报告:“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答应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纷纷向佛光禅师报告自己的募捐成果,佛光禅师却渐渐皱起了眉头,让大家停止报告,开示弟子们:“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众僧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了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经常要信徒捐献功德,赞助佛事,无异于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佛法还怎么弘扬光大呢?”

佛教提倡布施,要在对方“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不可硬性募化,一味贪多,伤了世人向善的心。细水方能长流,学佛之人如果心中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要为别人想,这才是禅者重悟道,更重慈悲的宽广胸怀。

物质享受的增加会使人更加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资料表明:21世纪初期的美国人,收入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两倍,但感觉幸福的人的比例却下降了六个百分点。所以,财富并不能决定你开心与否,有时甚至还会成为人的心理负担。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是口渴时的一杯白开水。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那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宝藏更能让人得到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懂得享受已经拥有的一切。否则,即使我们拥有金山银山也不会有快乐可言。

从前有个国王,他拥有广阔的领土,无尽的财富,却整天都处在烦恼之中,几乎忘记了怎样去笑。烦恼的国王命令他的大臣们去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解开快乐之谜,让他也能重获快乐。于是大臣们走向四面八方,寻找快乐。

大臣们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员,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但他们互相讨论过后,发现没有人觉得做大臣很快乐:整天和公务打交道,为国王提出的各种要求而疲于奔命。

大臣们去访问了工人,工人们整天早出晚归,做着辛苦的工作,酬劳却不尽如人意,脸上净是疲惫的神色,同样也不快乐。

整天在田野中劳作的农民也同样有太多的烦恼,辛辛苦苦劳作,还要担心变化无常的天气,地里的收成也不能全归自己。

最后,大臣们重新聚集起来,经过总结,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没有活得快乐的人。

就在他们回王宫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牧羊人,他穿着破旧的衣服,驱赶着羊群,嘴里却哼着轻快的调子,一脸快乐的表情。

大臣们从没看到过哪个人会像这个贫穷的牧羊人一样快乐,他们将牧羊人带到了国王的面前。

国王问牧羊人:“我的子民,你快乐吗?”

牧羊人笑眯眯地说:“我很快乐啊。”

国王激动地问他:“快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么快乐?你拥有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宝吗?你不必像我们这样日夜操劳就能享受生活吗?”

牧羊人说:“不,陛下,我没有什么贵重的财宝,我需要辛苦工作来养活家人。”

国王很吃惊:“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什么使你的日子过得如此开心?而我身为国王,却整天忧心忡忡,烦恼不断?”

牧羊人笑着说:“我不知道您为什么烦恼,陛下,但我能够告诉您我为什么这样快乐。我身体健康,家人平安。我爱我的妻子儿女,爱我的亲朋好友,他们也同样爱我。我在美丽的草原上放牧,自食其力,不欠任何人的钱。这些就是我快乐的根源。”

国王喊道:“幸运的人!你这顶破旧的草帽比我这顶镶满珠宝的王冠更有价值。你的草原给你带来的快乐要比我的王国给我带来的还多。如果人们都像你一样快乐,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牧羊人回答说:“哦,陛下,这不是个难题,因为人总是想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快乐,想要多快乐就能多快乐的。”

国王沉思了一会儿,绽开了笑容:“你说得对,拥有的多不一定就是好的。拥有的越多,就越觉得不够,烦恼也就越多,而知足就能够快乐。”

国王让大臣们将这个道理写在书上,流传下去:“活在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人们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其内心产生的。”

决定你是否快乐的并不是钱的数量,而是你内心的想法。快乐其实可以很简单:身体健康,亲人平安,生活稳定,能够自食其力,家人朋友之间相亲相爱……最平凡的事物中包含着最温暖的幸福。

万事泰然,悠然看待

活在世上,不仅要为了生计奔波劳累,要接触各色人物,应对各种事情,还要不断提升自己,担心赶不上时代的步伐……生活的含义实在太过广泛也太过复杂。所以,总会听到有人忍不住大呼:“生活真累!”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只是我们自己活得太累!而这些所谓的劳累和疲惫多半都是自己找的。

一个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疲累,于是,便四处去寻找解脱负累和恢复轻松的秘诀。

第一天,他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边有一位白发老翁正坐在那里垂钓,看起来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青年人走上前去,向老翁请教:“老人家,看您生活得这么悠闲,您能告诉我让生活解脱负累的方法吗?”

老翁笑眯眯地看着他说:“孩子,来跟我一起钓鱼吧!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保证你不觉得累。”

于是,年轻人便按照老翁的话试了试,结果,没有一会儿他就觉得腰酸背痛,十分疲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年轻人便告别了老翁,继续往前走。

第二天,他在一片树林里遇到了一位牧童。牧童骑在牛背上,逍遥自在地吹着笛子,脸上挂着快乐的笑容。

年轻人走上前去询问:“你看起来多么快活啊!能教给我摆脱负累的方法吗?”

牧童说:“我一直都在放牛,从来都没有感到累过,我吹着笛子跟我的牛儿们在一起,别提有多惬意了。”

年轻人又试了试牧童的生活,还是觉得不够轻松,而且不一会儿便觉得无聊至极。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

第三天,他在一个山洞里遇到了一位打坐的老人,从这位老人的神态和装束来看,年轻人觉得他一定是位高人。便上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问道:“师傅,您能救救我吗?”

“你希望我怎么救你?”老人捋着自己的长髯问道。

“您能帮我从负累中解脱出来吗?”年轻人问。

老人微笑着问:“现在有谁将你捆住了吗?”

“没有啊!”年轻人迷茫地答道。

“既然没有人将你捆住,又谈何解脱呢?”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累,正是因为自己捆住了自己。

活得太累的人一般有两种,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就是对别人的期望值太高。对别人的期望值太高,就难免会脱离实际。人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有处处与你作对的小人。如果看不开这些,就很容易在与人接触中、对人的认识中产生一种挫败感。继而就会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即便是从那段失落中走出来,也难免会产生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对别人处处设防,谨小慎微,经常怀疑别人的所作所为包藏不良的动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像这样绷紧了琴弦过日子,怎么可能会不觉得累?

对别人的期望值太高还难免会丢失自我。你把别人当成了高高在上的神或者是自己的行为标准,就会渐渐丢失做人的原则,时时处处看着别人的眼色行事。为了不脱离别人的标准,不被人看不起,而强忍着艰难困苦朝着与自己的本性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向走。工作中,对领导、同事小心翼翼,生活中对朋友、邻居万分谨慎。其实,你的周围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准则和标尺,即使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地步。而你却在这样的取悦别人的过程中不再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那种疲累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的人,则更容易犯下给自己披上无形枷锁的错误。

他们之中的有些人会整天都幻想着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事业有成、官运亨通及财源滚滚的人毕竟是少数。假若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定得太高,不仅会觉得心智才力不够用,期望也会渐渐地转变成失望,继而整天觉得命运太过不公,而这样的人又多半都是不愿意服输的。结果,累的死去活来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有的人则是觉得自己就是一切行为的标准,凡事都爱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表现自己和努力提升自己,以使得自己能够在别人眼中形成足够的权威,指望让别人凡事都围着自己转。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会去做自己本来就不擅长甚至不喜欢的事,以至于弄得自己每时每刻都劳累不堪。

另外,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拥有很多东西,强烈的欲望让他们既想要洋房,又渴望田园式的宁静;既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夺人眼球,又希望他永远都本本分分地只爱自己;既想让自己过的奢华富贵,又害怕权势的负累。于是,他们的追求总是一样接着一样,奔波也总是一趟接着一趟,弄得自己气喘吁吁,却永远没有闲下来安静享受生活的日子。

再者还有些人则是心累,他们总把自己当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绝顶,常常爱去算计别人,处处想着占尽天下的所有便宜,有这样的想法和心态,自然也难过上轻松的日子。

笑对人生,悠然地对待生活,缩减自己内心的期望值,将会让你充满自信的力量,让你万事都能泰然处之。这样,你就会觉得生活其实可以很轻松。

生命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那为何不尝试着丢掉一切,去换一种新的活法?抛开那些无谓的牵绊,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阳光。即使生活给人压力很重,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放松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可以偷懒或者开怀一笑的理由。

享受简朴,充实自我

在这个充满物欲的社会中,简朴的生活方式早就被人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崇尚奢华的风气在社会中愈演愈烈,高楼华厦、豪车盛宴成了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已经富裕的人正在享受着奢华的生活,没有富裕的人正在努力过上奢华的生活,甚至有些喜欢与人攀比的人,透支自己的能力去换取奢华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很少有人还能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一旦他们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必然就会开始奢华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更是如此。

但是,奢华的生活折射出的是那一部分人心灵的空虚,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辨人生的意义,所以,才会用物质装点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人具有享受简朴生活方式的天性,因为只有简朴的生活方式,才能让人撕下伪装的面具,洗尽铅华,感受心灵的宁静与大自然的空灵,获得精神意义上的满足。所以,一个人,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都应该过着简朴的生活。尤其是富裕的人,如果他能够在富裕之后依然过简朴的生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我们都知道,华人首富李嘉诚拥有巨额的资产,但是他的生活似乎和他的资产并不对称。他曾经说:“就我个人来说,衣食住行都非常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在吃饭上,李嘉诚用饭经常是一菜一汤,或者两菜一汤,饭后加一个水果。有时喜欢吃稀饭加咸菜,或者咖啡牛奶面包。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通常连水果在内八道菜,碗是小号的碗,分量都是有控制的。没有大鱼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分量,不致胀腹,也不致不够,力求做到不致浪费。

在公司里,李嘉诚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众盒饭,他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唯一的嗜好,就是打打高尔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