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有人仿冒,才说明这是一种时尚,一种风格。”香奈儿知道,仿冒只能是粗糙的,而真正完美的产品则出自她在康邦街的工作室,那些有钱的女士还是愿意出最贵的钱买那里的产品,至于那些仿冒品因为品质上的差距,终究是仿冒品。】
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并迅速波及到欧洲,一场从美国开始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经济不景气,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服装珠宝业,很多公司难以为继,关门倒闭。
一年之后,远在巴黎的香奈儿时装公司受到了波及。
香奈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经济窘境:为了降低服装生产成本,拉低服装价位,她开始用拉链代替钮扣,并推出棉布晚礼服,这样,她的服装市场价格较经济危机前下降了五成。
但是,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人们的消费信心,人们无力消费,也不敢消费。尽管香奈儿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市场销售依然不见好转。
香奈儿只好遣散部分员工,以减少生产库存和节省开支。1931年4月,好莱坞的塞缪尔·戈尔德向香奈儿发出邀请,以百万美元的高薪请香奈儿为影星们度身定制银幕和日常服装。
好莱坞电影引领全球之风尚,如果演员们都穿上香奈儿设计的服装,这种植入性广告在全球放映后,效果将赛过投放在任何媒体上的软文和硬广告。香奈儿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双方甚至口头协议,如有可能,可以合作一部以香奈儿时装为主题的故事片,甚至可以请她主演自己。
这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计划。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年代,很多人连份饭碗都保不住的时候。
美国人对香奈儿的到来,充满着期待。那些只要出得起25美分电影票的女孩,都可以走进电影院看看她的设计,看完电影后,还可以走到街边的一家时装店,照着电影里的服装式样,买上一款价格低廉的仿冒品——比如一件小夹克,小裙子或一个绸缎长裙。
香奈儿也乐意把自己的创意送给美国人。在同行们纷纷成立反盗版组织,宣称“模仿就是盗窃”时,香奈儿远离了服装界的这些活动。她不关心别人仿冒的事情,甚至鼓励别人去仿冒。
“有人仿冒,才说明这是一种时尚,一种风格。”香奈儿知道,仿冒只能是粗糙的,而真正完美的产品则出自她在康邦街的工作室,那些有钱的女士还是愿意出最贵的钱买那里的产品,至于那些仿冒品因为品质上的差距,终究是仿冒品,上不了正席。
香奈儿有过为剧院演员设计服装的经历。1922年冬天,香奈儿应考克多之邀为话剧《安提戈涅》设计戏服。在她看来,设计戏服也是一门艺术,当众多演员穿着自己设计的不同款式的戏服登上同一座舞台时,那时尚而又五彩缤纷的感觉是多么让人享受的一件事啊。她坐在剧院里的一只小火炉旁,叫过一个个演员,在他们的身上直接比划着,然后剪刀在抖动的布料上翻飞着,裁剪到位,她再从裤管到裙边,一针一线地缝着。她给戏服添进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安提戈涅》首演成功,与戏服设计不无关系。考克多后来与香奈儿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后来,香奈儿又接下了多个话剧演出的剧服设计。台上是穿着她设计的剧服的演员,台下是穿着她设计的服装的观众,她从人们眼中看了欣喜和宠爱。为话剧设计带着时尚元素的剧服,直接推动了她的时装的热卖,好莱坞电影的传播效果则比几场话剧演出要超出上万倍。
在双方看来,香奈儿加盟电影演员的服装设计,这是双赢。除了在美国开辟新的市场外,对香奈儿直接有吸引力的是,好莱坞方面为这次服装设计开出了100万美元价码的工作合同。经济危机尚未见底,每天都有成批企业在倒闭,这份工作合同无疑具有特别的诱惑。
听说香奈儿要去美国,米莎自告奋勇地要去充当助手。香奈儿正好缺个伴,就带着米莎乘船前往美国。
米莎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儿,却是香奈儿少有的保持了一辈子友谊的女人。“欧洲号”在大海上经历了漫长的旅行,这是香奈儿第一次到美国。在她的行李箱里,放着六件晚礼服、六件针织外套和几把镀银的剪刀。到达纽约后,香奈儿被安排乘坐着一辆白色专列前往好莱坞所在的洛杉矶市,这可是欧洲皇室般的待遇。
这里是美国第二大城市,地处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电影娱乐工业发达,影星云集。
香奈儿在这里还遇上日后在电影中饰演自己的凯瑟琳·赫本。赫本当时才22岁,瘦骨嶙峋,脸上有很多小雀斑,但一眼看去就是美人坯子。
戈尔德的想法很好,但执行时却出现了问题。香奈儿这个“史上最伟大的时尚者”,并不是处处牵就明星的人,她不会为了照顾某个明星的情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她在这里坚持着一贯的简约风格,可这里流行的还是华丽旖旎的春梦。
后来,香奈儿又接到另一个任务,给在《今夜不再来》中饰演一位冷漠歌剧家的葛洛丽亚·斯旺森设计剧服。在那个年代,斯旺森在好莱坞称得上顶级明星。香奈儿发现她太丰满了,衣服不好设计,实际上是因为斯旺森怀孕了。斯旺森当时并未结婚,如果把怀孕的事情泄露出去,这可是一桩丑闻。香奈儿给斯旺森设计了一套紧身服装,让她的小腹看起来平坦自然。然而,这部电影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成功,于是有人抱怨香奈儿没有给好莱坞的电影业带来应有的价值。
按别人的想法去做,那不是自己的风格。香奈儿觉得自己没有在这儿逗留下去的必要了。
“我就是时尚。”
“要做到不可替代,就要与众不同。”
“没有自己的风格,我还做它干什么?我又不是靠乞讨过日子。”米莎劝她忍一忍,香奈儿的犟脾气又来了。
香奈儿在第一季的合同到期后,坚决地离开了美国。在好莱坞,香奈儿只能算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自己的很多想法在设计中无法得到实现,如果回到了康邦街,那里才真正是自己当家做主。
一旦与自己的内心有冲突,好莱坞高悬的美元,对她也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什么好莱坞,简直就是乳房和屁股堆积起来的一座假山。”后来,香奈儿说起这次好莱坞之行时,极不友好地说。
其实,香奈儿这次到美国还抱着一个秘密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父亲,看看父亲现在的境况。
香奈儿在修道院时,收到过父亲从美国寄来的两封信后,就杳无音信。几十年过去了,她仍记得父亲的英俊外貌和流利的口才。在美国,她不敢公开地找父亲,只能寄托于父亲从报纸上看到自己来美国的消息,然后再来联系她。
可是,她在美国待了几个月,多次登上了当地的报纸,但一直没有一个自称是她父亲的男人来认亲。也许是美国太大,也许是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或者辗转到了其它国家。
有一次,香奈儿路过一片工厂区,有一个大烟囱上写着几个大大字母:CHANEL。那会不会是父亲在美国办的工厂呢?香奈儿希望父亲就是这个工厂主,在美国能够发达。她私下找人打听,结果这是一个冒牌的家伙借着香奈儿之名办的工厂。
香奈儿带着不为人知的遗憾,也带着丰厚的美元,离开了美国。
香奈儿回到巴黎后,手中握着一大笔美元,考虑着如何将自己的公司从经济危机的泥淖中拯救出来。
有一天,香奈儿参观一家珠宝展,里面有很多珠光宝气的女人,钱包里随身带着可以使用的支票。她们对珠宝消费并不吝啬。香奈儿受到了启示,她要推真正的珠宝制品,而不是以前的那些人造珠宝。
香奈儿对此做过这样的分析:在一个富裕的年代里,女人们戴些人造珠宝,既漂亮,又不显得张狂。但是,到了经济危机时代,这种想法就过时了,因为人心惶惶,人们不再愿意花钱买这些花哨的东西,而是更愿意把钱用在货真价实的物件上,比如黄金或真正的珠宝。
用珠宝搭配高级时装,走高端化。在香奈儿看来,在经济危机的年份,收入不高的人更不愿意在衣着上支出过多,有高端购买力的只有那些有钱人。
“钻石和珠宝,以最小的体积凝聚了最大的价值”。香奈儿说,这就是她选用钻石的原因。
奢华就像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穷家出身的香奈儿,在品位受到她所接触的男人的影响。卡佩尔引领她跨入了上层社会;迪米特里大公引让她见识了俄罗斯皇宫中的奇珍异宝;英国威斯敏斯特公爵富可敌国,让她领略了什么叫“奢华”。
说做就做,香奈儿进军珠宝行业。
1932年,香奈儿在巴黎首度举办高级珠宝展览,在蜡像上挂着价值不菲的珠宝饰品。大胆创新的设计,优美流畅的线条,和精细的镶工,立刻风靡了欧美上流社会,绅士名媛纷纷前来观看。现场盛况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盛世之年。
香奈儿的计划成功了。女人们纷纷涌向珠宝展,男人们也不例外。这种展览是性价比最高的宣传途径。
考虑到当时尚处在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女人们买件真正的珠宝也很不容易,于是香奈儿在珠宝设计上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头饰可以转换成手链,耳坠可以用作胸针,项坠可以变换成头饰······这种活动式的设计,可以提高手饰的利用率,买一件首饰相当于买了两件首饰,自然受到了女人们的欢迎。
另外,香奈儿公司在节日期间还推出“买一送一”活动,凡购买一定价位的珠宝制品,就送一件人造珠珠宝饰品,这更让女人们趋之若鹜。因为人造饰品更容易打理,出门时可以给自己增添几分妩媚,但又不用担心被人抢走。那些买不起真正珠宝的女人,看着人造珠宝饰品也很眼馋,这也带动了人造饰品的销售。
这一次大胆出击珠宝行业的决定,让香奈儿成功地度过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大萧条时代。当很多同行垂死挣扎时,香奈儿的日子却十分滋润。
人生就是一场冒险。
香奈儿曾经多次这样说过。
香奈儿在她的时尚事业中多次险象环生,但她总能化险为夷。到底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智慧,还是因为在收容所出生的她得到了上帝另外的眷顾?很难说清楚。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时尚方面的用心值得人钦佩。有一天,香奈儿在街上看到一个骑车的女人用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摆,看起来穿得很时尚,不觉多看了几眼。这时,另一个女人快速走过来,香奈儿没看清,一个趔趄,跌倒在骑车女人的车前。车倒了,香奈儿还在看她那一身长裙。“你看什么呀!”那个女人斥责着她的无礼。香奈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夫人,我在确认自己有没有过时。”
时尚就在大街上。
穿着让人欣赏就是时尚。没有人有足够的力量超越时尚。
这个时候,香奈儿已经与威斯敏斯特公爵分手。走近香奈儿的是一个叫保罗·伊里布的男人,这是巴斯克地区的一个漫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