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然:幸福的人生不较真
9459500000030

第30章 难得糊涂,“糊涂”是一种淡然的心境(3)

瓜子拿回去后,三人都种上了。到了约定的时间,三兄弟端着自己的花盆去见国王。国王看见老大、老二的瓜苗都长得很好,只有老三的盆里什么也没长出来。于是,他把王位传给了老三。

答案其实很简单,三颗瓜子都是炒熟了的!国王要考验他们的,不是本事,而是品德。

为人处世,只要你坦坦荡荡、以心换心,真诚的对待别人。那么,当你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就要以毫无犹豫地在自己人生的那张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个“人”字,这并不难。相反,如果你处事蝇营狗苟,玩弄权术、精于算计,活得就不能不累,不能不难。

据史记载,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慢变,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夏侯敦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敦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敦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敦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敦入帐,夏侯敦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精明之人必被精明所伤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现有一些自以为是、自命清高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谁都无法跟他们抗衡。他们锐气旺盛,可谓锋芒毕露,为人处世丝毫不留余地,待人接物咄咄逼人,倘若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肯定是利用十二分的张扬将其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当然,也有一定的才能,瞧不上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

殊不知,这种喜欢显摆和喜欢表现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会遭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打击,甚至会酿成悲剧。其原因是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明白人“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于是就坐井观天地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终究是要碰钉子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而且越聪明越好。因为越聪明就越能显示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太过于聪明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聪明过头,知道得太多,计较得太多,就得为这些付出的越多。而任何事情都是此消彼长的,当你计较付出的同时,你失去的也可能会越多。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有大肚量,要能包容常人不能包容的事物。包容其实也包含了“糊涂”的意思。

说起“糊涂宰相”,我们最容易想起来的,该是西汉时的丙吉了。丙吉这个人被称为怪才,怪就怪在: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当然认为他糊涂了,于是提醒他:“您这样做不是贵畜而贱人吗?”丙吉的回答倒是经典得很:老百姓斗殴,这件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样的官管的。我作为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OK了,用不着事必躬亲。然而现在季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就喘息起来,估计是节气失调了,而节气失调将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分内的事情呀。

如此一解释,大家自然看出谁真糊涂,谁假聪明了。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聪明过头反倒被聪明误了大好前程。做人还是要谨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者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

其中这位曹参曹相国,就是一位出名的糊涂贤相。曹参本是武将,当年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家,攻城野战,身受七十余处创伤,实在堪称勇猛战将。勇猛无惧的曹参和文质彬彬的萧何本来关系就很好,等到萧何当上了大汉的相国,两人倒是因为功劳的争执产生了隔阂。但是萧何临死的时候,还是推荐曹参接替相国之位,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便心有灵犀地吩咐家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要前往都城当相国了。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凡响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自己的僚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部打发到别处当个小官吏什么的,然后就开始了“酒肉之治”:相国带着大家喝酒吃肉,活儿留着以后干。许多大臣看他如此不务正业,好心想劝劝他,然而,曹相国不等人家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醉,直至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了。

这下,惠帝发话了,曹相国欺负我年幼无知吧,咋不管事呢?就使了个计谋,把他叫过来问话。曹参一到惠帝面前,主动提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跟高祖比起来,谁高明些呢?”惠帝答:“那我哪里敢跟他老人家比呢?”曹参又问:“那么您看我跟萧何比起来,谁厉害呢?”惠帝答:“老实说,您好像也比不上萧何。”

曹参于是总结道:“陛下您讲得太对了。想当年先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明确各项法令;如今陛下您垂拱而洽,我等守职,遵守着不要有什么闪失就行了,还有什么好更改的呢?”

于是,曹参就在这样的酒肉政策中,保全了汉朝初年的政法,不让虎视眈眈的吕后一党有可乘之机。曹参为相三年,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当宰相的日饮醇酒,不理政务,不可谓不糊涂;假装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求大治,正是曹参的过人之处。倘若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兢兢业业,三天两头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后果将怎样呢?

有些人,就不懂得曹参这样的糊涂智慧。新官上任,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有作为,三把火乱烧一气,结果惹出不少乱子。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一成不变的事.也没有一定的不移之规,不可能像想象中那样泾渭分明。所以我们务必要学会“糊涂”,在糊涂的表象中擦亮眼睛,寻找人生的至上哲理与过人智慧。

我们做人要善于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自己糊涂的一面,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不如掩藏起自己的精明。毕竟,我们的一生不应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即便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必要。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正如俗语俗话所言“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就是对小事不一定要斤斤计较,不要耍小聪明,只在关键时刻显身手。

算盘精明是短视,思路精明才是王道。精明的人一般精明在内心,而不是精明在外表精明是人内心深处的魔鬼,特别是面对利益的时候,它就会苏醒,然后变得张狂,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全局性地看待问题,高明一些,而不要太精明,总是算计别人,总有一天也会被别人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