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9459000000028

第28章 常见病护理:走出宝宝患病的阴霾(2)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年龄和食谱决定了孩子的排便次数和性状。母乳喂养的婴儿一天的排便次数可以高达12次。2岁时,孩子每天仅排便1~2次,即使是每天多次少量的排便也仍然正常,尤其是在孩子食用了大量果汁和含纤维的食物以后,偶尔出现松软大便,完全没必要惊慌。如果孩子排便的方式突然改变,并且水样大便的次数多于平时,孩子可能是患了腹泻。

当肠道内层黏膜损伤时会发生腹泻。由于肠道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孩子所摄入的营养成分,会导致大便松软,损伤的黏膜也会渗出一些液体,同时,矿物质和盐分也会随松软的大便流失。如果孩子的饮食中含有大量的糖,还未被消化的糖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加剧腹泻。当身体流失太多的水分和盐分时,就有脱水的危险。因此,可以通过补充适量的水和矿物质,预防因腹泻造成的脱水。

当腹泻与呕吐相伴发生,或腹泻后出现呕吐时,胃和小肠通常也存在炎症,这种情况称为肠胃炎。患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孩子经常伴随呕吐,大便经常为黄绿色且含有大量水分(如果腹泻1小时1次),大便中通常没有任何有形成分。如果大便发红或发黑,则说明含有血液。虽然肠黏膜损伤可以导致出血,但出血最可能的原因是经常性排泄的松软大便刺激直肠。这时如果你发现孩子大便颜色异常,应该及时告诉儿科医生,尽量少使用处方药物。一般2岁以下的孩子发生腹泻,不要使用一些抗腹泻药物,甚至孩子比较大的时候,用这些抗腹泻药也需十分谨慎,因为这些药物会使肠道损伤恶化,如果感染持续存在,也不能阻止身体丧失水分和盐,相反,水分和盐仍然保留在肠道内,腹泻依然没有痊愈。因此,给腹泻的孩子使用任何药物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关注宝宝呕吐

许多常见疾病都会引起呕吐。所以,在护理婴幼儿时,家长可能面临多次孩子呕吐的状况发生。

呕吐和回呕不一样。呕吐是指胃内容物强力通过口腔涌出,而回呕常见于1岁以下的婴儿,是胃内容物从口腔流出。

呕吐发生于胃部松弛、腹部或膈肌强力收缩时。这种反射活动是由于某种因素刺激位于脑部的“呕吐中枢”而引发,如感染、梗阻或肿胀刺激胃肠道神经,化学物质(如药物)刺激,宝宝看到作呕的事情或闻到令人难受的气味。

因年龄不同,孩子的呕吐原因也存在差异。多数婴儿在出生后最初几周至几个月内,会发生回呕,通常发生在吃奶1小时之内。如果孩子经常打饱嗝,妈妈在其吃饱后限制孩子的主动活动,回呕发生的次数就会减少。随着宝宝的成长,回呕次数不断减少直至消失。如果孩子反复呕吐或呕吐非常有力,应该及时看医生,因为呕吐既可能是轻度的喂养问题,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象,而且经常性的回呕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另外,孩子出生第一个月会发生呕吐。在2周到4个月之间,胃出口部位肌肉增厚也可能引起强力持续性呕吐。出口部位肌肉增厚可以阻止食物进入肠道,称为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状表现为:在进餐后15~30分钟发生强烈的持续性呕吐,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呕吐次数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尽管不是强力,但总是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食管下端的肌肉过分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果存在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通常需要手术切开狭窄的部位。

孩子长到几个月大的时候,发生呕吐的最常见的原因大部分是胃肠道炎症,偶尔细菌感染、寄生虫病也可能是导致呕吐的原因。有时身体其他部位感染也会引起呕吐,例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耳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和雷诺综合征等。如果孩子出现下列症状,需及时就医:呕吐物中有血或胆汁(绿色物质);剧烈腹痛;强力反复呕吐;腹部膨隆;倦怠或剧烈刺激;惊厥;脱水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口干、无泪、指陷性水肿和尿少;不能饮用适量的液体;呕吐的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父母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试着减少宝宝呕吐次数:在牛奶中加入少量谷类食品使牛奶更稠;避免过饱;经常让孩子打饱嗝;在婴儿吃奶后,至少在30分钟内让孩子处于安静、直立的状态;如果仍然无效,可以让孩子趴在床上,将其头部垫高,这样也能抑制呕吐。

新生儿脱水热的处理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体温骤然升高到39~40℃,宝宝常烦躁不安或啼哭,并无其他疾病表现,这个医学称之为“脱水热”。此病较容易在天气干燥与炎热季节发病,如果孩子保暖不当,或者周围环境温度过高,都会引起小儿脱水热。如何预防和治疗婴儿脱水热呢?

母乳不足时,在哺乳后应加喂水或5%的葡萄糖液,出生后3天母乳不足时,需以牛奶补充。这些方法可预防新生儿脱水热的发生。婴儿患脱水热时,一方面可以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等量水,用纱布蘸了擦患儿额头、手脚心、颈部、大腿等地方,进行物理降温;另一方面,要立即给患儿口服5%的葡萄糖水,每2小时一次,每次15~20毫升或直接注射葡萄糖,患儿体温会迅速下降,一切恢复正常。如果仍不退热或抽风不止,应立即送医院。

了解“歪脖子”

有的宝宝,出生半个月后,头总是偏向一侧,是个“歪脖子”。父母很担心,怕宝宝长大后会维持现状。其实婴儿歪脖子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出现了歪脖子,也是可以治疗的,所以不必忧虑。

先天性的斜颈(歪脖子)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肌性斜颈,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变硬(纤维化)和痉挛性收缩而使原来的功能丧失,使头向该侧偏斜,是临床常见的类型。第二种是骨性斜颈,是由于颈椎骨畸形所致,如颈椎发育不全、椎体融合等。第三种是代偿性斜颈,是在斜视、听力下降等基础上发生的。一般常见的是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失去弹性,不能维持正常姿势。先天性斜颈与下列因素有关:胎位不正或子宫壁受到不正常压力,使胎儿头颈部姿势异常,阻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造成肌肉缺血、萎缩、营养不良;难产,分娩时胎儿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或牵引受伤出血,血肿形成挛缩,如能及时处理难产,就可防止斜颈的发生;遗传因素,约有17%的患儿有家族遗传史,婴儿斜颈一般在出生后两三周就会被发现,头向病侧斜倾,下颚转向对侧,或发现胸锁乳突肌上有父母拇指大的疙瘩,坚硬如骨,硬结逐渐增大,出现斜颈。

婴幼儿的斜颈需及早治疗。1岁内主要是靠家长推拿,进行手法矫治。让孩子平躺,头转向健侧,使鼻与身体的正中线一致,一人按住双肩,另一人抱住孩子的头向健侧转动。每天10次左右,每次转20下,动作要充分(但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而后用手按摩胸锁乳突肌,按摩后进行热敷,或用绷带将头及健侧肩关节呈“八”字形固定。只要坚持不懈,斜颈多能矫正。如果父母矫正效果甚微甚至没起任何作用,可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方法是切断胸锁乳突肌,畸形就可以矫正。手术比较简单,效果令人满意。

我是光头我怕谁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头皮光秃秃的,稀稀疏疏长着几根又黄又软的头发。家人很担心,到处打听治疗方法。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更不用治疗,对新生儿来说,这是正常现象。

宝宝出生时头发浓密度是有差别的。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到五六个月时,全身就有了浓密的胎毛,然后不断脱落。如果胎毛脱落过多,出生时就显得头发稀少,称为“童秃”。极少数的胎儿,胎毛不脱落,出生时不但头发浓密,全身的汗毛也像头发那样又密又黑。研究分析称,这种差异与母亲怀孕时的营养状况、是否患病、妊娠反应程度以及情绪好坏等毫无关系,童秃只是暂时现象,到1岁左右头发会逐渐长出,2岁的时候,头发就和一般宝宝一样浓密,而且不会轻易发生反复脱落的情况。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涂抹生发水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因为某些药物对宝宝稚嫩的皮肤会造成伤害。对童秃的新生儿,应注意保护头发和头皮,以促进毛发生长。

对于童秃的宝宝,应经常给他洗头,保持其头发清洁。洗的时候,用手轻轻按摩头皮,但不要用力揉搓头发,防止头发纠缠在一起。洗发时选用婴儿肥皂,再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即可。梳理头发时,应选用橡胶梳子,这种梳子具有弹性、柔软的特点,不会损伤头皮。婴儿的头发应顺其自然生长,不要强梳至一个方向。

此外,充足和全面的营养、经常的阳光照射和新鲜空气对婴儿身体的发育有利,对头发的生长也有好处。以上这些措施,不但对童秃婴儿必不可少,对头发浓密的婴儿也同样不可忽视。

耳朵保护,重中之重

新生儿常见的耳病有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新生儿耳咽管短、粗,呈水平位,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引起耳部疾病。如新生儿多仰卧在床,泪水、吐的奶水很容易流进耳朵里,而引起外耳道炎、中耳炎;有时新生儿吐奶、呛奶时奶水也容易经耳咽管进到中耳,这些都可能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新生儿感冒、喉咙发炎时,炎症会蔓延至中耳等。由于耳朵的毛病在早期疼痛剧烈,因而小儿哭闹不停、不吃不睡,而大人还不知什么原因,只有当看到耳道口脓汁流出时才去医院。新生儿耳朵有毛病千万不要忽略,一定要及早发现,彻底治愈。

鼻子不通气的巧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