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人生必备的9种心态
9458300000008

第8章 心态之二:勤勉谦恭(3)

老人几天后去世了,他的儿子们便一齐在老人说的土地上挖金子,然而,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翻遍了每一寸土地,却始终没有找到那坛金子。儿子们失望了,恰逢播种的季节,带着失落的心情,儿子们将那块地进行了耕种。几个月过去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由于儿子们深翻了地,地里的庄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儿子们此时才恍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梅贻琦的父亲梅臣(字伯忱)只中过秀才,后来沦为盐店职员。梅臣生子女各五人,贻琦为长子,1900年(贻琦十一岁)随父母至保定避庚子之乱。秋后返津,家当又被洗劫一空,父亲失业,生活困难。1904年,梅贻琦以世交关系入天津南开学堂读书,成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得意门生。在校期间一直是高材生,1908年毕业时名列榜首,他的名字一直被铭刻在南开校门前的纪念碑上。毕业后,被保送至保定“直隶高等学堂”。

1909年夏,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招考第一批公款留学生。梅贻琦以优异成绩考中。十月赴美,成为清华“史前期”的第一批学生。抵美后,入吴士脱工业大学(WorsecterPolytechnicInstitute)习电机专业。在校期间勤苦攻读,且省吃俭用,常把节省下来的余钱积少成多寄回贴补家用。1914年夏,梅贻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入“SigmaXi”(美国一种专为奖励优秀大学生的组织)。在美期间,他曾担任过留美学生会书记、吴士脱世界会会长、《留美学生月报》经理等职。1915年春回国,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服务半年,九月,即应清华之聘来校任教。1921年,他利用休假机会再度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物理一年,1922年秋,“遍游欧洲大陆”后返国,继续在清华任教。

1925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梅贻琦担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翌年春,教务长张彭春辞职,师生群起挽留,发展成一场“校务改进运动”,成果之一是从这以后教务长一职不再由校长指定,而是由全体教授公选。四月,梅贻琦被公选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教务长。

梅贻琦的一系列成功都离不开他早期的勤奋努力。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其父司马炎死后三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网罗天下的旧闻轶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终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如饥似渴的读国家珍藏的书籍,同时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完成这部著作。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

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象《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我应该承担,我要当仁不让,也不敢谦让啊!”壶遂理解了司马迁的写作意图,了解他的心思后,他高兴地点头说:“子长,我明白了。你是要把这盛世的美德发扬光大,真是在做一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

不久,司马迁开始写作了。他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他认真整理自己亲手调查来的事实。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真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史记》诞生了。它把远古时代的黄帝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全部记录下来,气魄宏大,比起《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通过司马光的勤奋而成的。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并不特别好,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上学的时候,对于学过的功课,兄弟们很快就能背会,纷纷跑出去玩。司马光往往还不能背诵。但是,他一点也不着急,对同伴的游戏、打闹也不羡慕。到了晚上,他一个人钻到帐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直到完全学会了才休息。就这样,他背诵文章的好习惯直到晚年都保留着。每当他骑马走路或是夜里睡不着的时候都会重复这一习惯,默默背诵。

两部历史著作,都出自勤劳者之手。而纵观历史,到处都有勤劳者汗珠在闪光。历史是勤劳者的历史,理应由勤劳者来执笔。不仅是现在,以至将来,都会是如此。青年人要养成“勤”的良好习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事实上,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真正的幸福决不会光顾那些精神萎靡、四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要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会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精神沮丧。

因此,一位智者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药物。

“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

“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你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面粉来。”

只有汗水的结晶,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美好生活蕴涵在劳动之中,让我们看看你能干什么,就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劳动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条件,只有热爱工作、尊重劳动,才能抵御各种卑劣思想、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抵抗各种低级趣味的引诱。只有热爱劳动、尽职尽责,才能摆脱由于沉溺于自私自利之中而带来的无数烦恼和忧愁。

懒惰的人总想干点轻松的、简单的事情,但生活是公平的,这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对于懒惰者而言也会变得很困难、很艰难。

那些一心只想逃避责任的懦夫也迟早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因为这种人总是对高尚的、有利于公众的事情不感兴趣,于是他的私欲、各种卑劣、庸俗的念头就会在他的大脑中膨胀起来,这种人的心思本来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业上,结果由于私心杂念过于膨胀,自己的心智脑力被各种各样琐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来的烦恼和痛苦白白地耗费了。

青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将来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幸福,才是成功的,而快乐与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劳动。经常从事一些适宜的劳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一旦离开这种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的劳动,人们就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就会无所事事,进而会头昏眼花,神经系统也会紊乱不堪,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莫名其妙地垮下来,精神也会萎靡不振。

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满怀信心地劳动。一个人一旦参加了劳动,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无聊和单调的感觉就会逃之夭夭。

沈从文先生曾经长时间从事辛苦的文学创作工作。他自己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这种辛勤工作使我养成了勤奋、专注、有规律生活等良好习性,这些良好习性使我终身受益无尽。

那些形成了勤奋工作习惯的人总是闲不住,懒惰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消受的痛苦。即使由于情势所迫,他们不得不终止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工作,他们也会立即去从事其它工作。

那些勤劳的人们总是很快就会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寻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青年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要有勤的习惯。付出你的辛劳汗水,你才会收获耕耘的快乐。

6.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成功者明白“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的道理,因为春种秋收,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做事、成就事业的一个规律。凡事要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只想享受,不知勤奋,想成就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只有养成勤劳的习惯,才能换来不菲的收获。

一位清华学生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在初中时也很普通,只不过在一次华罗庚金杯赛上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时老师和父母的朋友都夸奖我,我觉得我不该再混日子,我可以成为一名好学生,不能让别人笑话我。就这样我逐渐成为了一名好学生。仔细回想这段经历,我并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不过是竞赛上的考试题在画报上看过一些。因此比一般同学考得高,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而它却成了我的转折点。

中考的成绩并不足以使我进入省重点学校,但金杯赛的成绩使我进入了省重点高中。由于担心跟不上会被开除,高一上学期我疯狂地学习,即使其他人玩的时候我也在学习。除了一些课外活动,我几乎都在学习。那段时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的成绩迅速升到年级前几名。从此以后,我学习起来便轻松了一些。

我个人认为,高一第一学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高中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差异很大,而且大多数人中考后玩了一个暑假,即使到了高一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少数人的努力使成绩一跃而上,而且成绩好了以后,无论是自己的要求,还是周围的目光也都不允许你有明显的退步,正像大家看到的,过了高一第一学期,成绩已经相对稳定了。我劝刚入高中的同学不要放松,让自己一入校便停留在很好的位置上。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转折。高二后,我投入到物理竞赛的准备中去。因为保持高一那种学习的刻苦精神,在竞赛前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进而保送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做什么事,都是要以付出为代价的。我有一个同学,她的成绩让人望尘莫及,我也不明白她何以有如此好的成绩。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书桌上放着3本做完的物理精编时,我才感受到什么是付出。其实,古训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实力还不够,独自苦学时也正是人“穷”之时,有朝一日学业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实力去证实自己,去实现理想了。辛勤地付出则是你达到目标的方法。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制作课,老师要求每个人做一件小工艺品。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把他们的制作拿出来,一件件地检查。当老师走到爱因斯坦面前时,他停住了,他拿起爱因斯坦制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问爱因斯坦:“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吗?”

爱因斯坦以响亮的回答告诉老师说:“有!”

然后,他又从自己的小桌里拿出了一只板凳,对老师说:“这是我做的第一只。”

一个并不手巧的人最后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巧的手因勤奋而显得举足轻重。

古希腊有位演讲家,他的口才很好,每一次演讲都能吸引众多的听众。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有着口吃的毛病,经常受到大家的嘲笑。为了改正这一缺点,他坚持天天练习说话。有的时候跑到山顶上,嘴里含着小石子,训练自己的口型,摸索发音的规律。正是不懈的努力使他改掉了口吃的毛病,也实现了做演讲家的梦。

自身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改变缺点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但伟人、名人就是在克服自身障碍后得到成功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么大的障碍也会被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奋的毅力一点点的挖掉,如果我们始终不放弃理想,勤奋努力,再艰巨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再坚定的山也都会被“移走”。只有勤,踏实勤劳,才能获得真正的东西,才能走向成功。

有一个故事也同样说明了勤奋才能成功的道理。

清朝的时候,有位叫王生的青年,是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在家排行第七。他从小就爱慕道术,听人说崂山上有很多得道的仙人,就背上书籍前去学道。

王生来到一座道士庙,在清幽寂静的庙宇中,一位老道正在蒲团上打坐。只见这位老道满头白发垂挂到衣领处,精神清爽豪迈,气度不凡。王生连忙上前磕头行礼,并且和他交谈起来,交谈中,王生觉得老道讲的道理深奥奇妙,便一定要拜他为师。道士说:“只怕你娇生惯养,性情懒惰,不能吃苦。”王生连忙说:“我能吃苦。”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时他们都回到庙里,王生一个一个都见过后,便留在了庙中。第二天,王生拿着老道交给自己的斧头在师父的吩咐下随众人上山砍柴。

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和脚都磨出了很厚的茧子,他忍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生活,暗暗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终于,又过了一个月后,王生吃不消了,可是老道却不向他传授任何道术。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辞说:“弟子从好几百里外的地方前来投拜你,我这一片苦心不指望学到什么长生不老的仙术,但您不能传些一般的技艺给我吗?现在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每天不过是早出晚归在山里砍柴,我在家里,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老道听了大笑说:“我开始就说你不能吃苦,现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听老道这样说,只好恳求说:“弟子在这里辛苦劳作了这么多天,只求师父教我一些小技术也不枉我此行了。”老道问:“你想学什么技术呢?”王生说:“平时常见师父不论走到哪儿,墙壁都不能阻隔,如果学到这个法术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