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岗山麓的追忆
9456800000012

第12章 《沈从文家书》之丹江岁月(1)

复沈虎雏、张之佩——1971年7月15日丹江

小虎、之佩:

小虎6.27信正好在我离开向阳湖前收到。我七日动身,八日午前到达丹江。这次走得很快,一日宣布老弱病残来丹江名单,开座谈会。第二天我到双溪,因为是干校根据中央机关五七干校会议纪要精神,落实毛主席两个指示,我想是统一布置的,没想到他那里毫无动静。三日为爸爸洗床帐衣服,晒棉衣棉被棉鞋,全上了霉,下午得到连部电报,要我在四日赶回。回连后开了学习班,整理行装,七号早晨就离开了下放一年零九个月的向阳湖了。这次文化部五七干校,将送来丹江三百五十人。说得很清楚,不是退休退职,不是甩包袱,因为这些人不适合于在生产第一线,转移一个地方,为了将来更好地继续革命。党对于干部工作人员负责到底。到这里以读书和休养为主,兼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爸爸早先只想回北京,希望没有能达到,这次我一说他就同意来,并且要我先来,随后他们连部动员时我再回双溪接他,料理搬家。我们干校五个大队,只有我们第四大队动得最快,赶在双抢之前送走我们。

爸爸长期三脱离,过着孤寂的生活,脑子里想的,往往和现实格格不入,跟不上形势发展。他害怕过集体生活,欢喜自由自在,我却觉得更可怕的是长期三脱离。我们来这里仍然是按部队建制,成立新的连部,过集体的纪律生活,五时半起床,早饭前劳动两小时,晚饭后劳动一小时,其他时间可以学习,做自己的事。最近因为要修理房屋,劳动时间增加到五小时,但对于年岁大的,高血压的,身体太弱的,一再强调班排长要掌握好,一定不要他们做超过体力的劳动。

丹江办事处住宅建在一个小小的谷地中,谷地东西向,东、北、南三面环山,西边有一条马路通进去,沿马路盖了不少房子,共五百多间,有楼房,有平房,一律红砖红瓦。我现在住马路尽头东边一列平房中,每套大小各一间,从一个门出入。原则是两个人只有一间,三人以上才能有两间。也有可能分配给我们两间,我们东西多。房子开间有东堂子住屋大,还要宽一些,铺上洋灰,粉刷修理后还是不错的。自来水很方便,有水槽,可以洗被子帐子,一排五六个龙头。这是三线工业建设地区,可耕地不多,我们办事处只有二十亩地,种白薯、芝麻、玉米。本来在这里休养的很少劳动,我们这次已到的和将要来到的共三百五十人,编四个连平均每个连才有五亩地,而在向阳湖,平均每个人就有七亩地。所以劳动量是不大的。山头宫女曹阿姨(曹安和,音乐研究家,任职于中国音乐研究所),在这里养猪,后山开了小片荒种菜,从后窗户看到他们坐在小板凳上用小菜锄从从容容地敲土块,我们觉得好笑。我们这两周要为修建房屋备料,头两天大家坐在对面小山上,把崩下的石块一块一块扔下米,像小孩做游戏一样,效率奇低。我们班从昨天起用铁锨,用耙子,用自制的铁丝钩子,成绩显著。劳动每小时休息一刻钟,领导还一再劝告要自己掌握,不要出事故。因为刚刚入伏,太阳下今天已达四十八度。向阳湖现在正进入双抢,这里的劳动当然不能同那里比。

星期天我们班几个人登上了三百二十八级木梯的丹江大坝。水电站在我们脚下,大坝一边溢洪道像大瀑布那样轰鸣,烟云弥漫,真壮观!大坝另一侧则是绿水青山,翠绿的小岛、帆船、停泊在山脚下的数不尽的机帆船,美极了!听爸爸说,好像这是我国最高的一个大坝,他曾来视察过,那时大坝尚未合龙。现在已完工,只剩下扫尾工程,水电站已发电。原来据说可供湖北、河南、陕西三个省用电,现在没有全部开动,同时全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原来的计划又跟不上了。我们看过后都非常高兴,觉得不虚此行。我希望你们来湖北探亲时能同你们去参观。

刚来的头几天,我说不上对丹江有什么好印象,因为周围两座石头山光秃秃的,不如龙街子(抗战时期,作者一家曾在云南呈贡县的龙街居住),尤其不如双溪自然环境秀丽,但是安定下来后,觉得如果需要我们在这里暂时住下来有这个安顿所在,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觉得离你们又远了一千多里路,你们来探亲,又要多费周折。

妈妈七月十五晚

复沈虎雏——1971年8月25日丹江

小弟:

得信和转来之佩母亲一信,得知住处已移动。因原信已转大,新住处名称忘抄出,下次来信,望再写写。红红新情况在意料中。总的说来,必比在自贡好是无疑的,不过必然麻烦姥姥甚多。大来信说,又寄了点钱和奶粉白糖,说共是三次,是否全已收到?之佩去信时可问问,免得大担心。

我们已去信给大,告他暂时不必再寄。大信附寄你们看看。

我十一号坐机关卡车到咸宁县文化部中转站,原说十五号即过丹江,不料和妈妈直到廿,才听说图博口有十多人到了火车站,有同事来通知,才一同到车站。下午四点多开车,六点达武昌,等十点坐丹江车。在等待中我们还从从容容乘了无轨电车到大桥西端,再回头慢慢走过大桥。正值傍晚,有微风,天气不热,所以走了约四十分才到桥南,饱看三镇夜景,人也不太累。上车给了我一个卧铺,独一的。

这次迁移,因妈妈四号即到了双溪,有四五天安排,十一号图博口又来了四位少壮同志为扎行李,所以下午上卡车前,妈妈还在比较从容情形下,为帮忙同志作了四样菜,买了五瓶啤酒,煮了卅个盐茶蛋,吃个饱饱的。行李交车站后,我们即洒脚洒手转回中转站,一住九天。有几天温度还在四十度左右,但是迁移事总算有了归结,就只等待到丹江后取行李了。廿一中午到了丹江,去武汉四百公里,走回妈妈住处约三四里,房子前后有大窗,比东堂子大些,水泥地,即暂住下来,食堂和取水处都极近。第二天,一同志和妈妈为运了二平车行李来,还有十件待今明天再运。一来即下了两整天雨,总算到了地,不必着急了。

住处自然比双溪好,比妈妈原住地更好。妈妈等一天有三小时象征性劳动,下雨即停。我心脏不好,目前不劳动,也不出门。吃的虽不如双溪,但有补充品,味又较淡,对我还相宜。同住一列房子只一杜麦青相熟,其余女的较多,家属也多,将来学习即在一起。若过图博口,则熟人将以百计,此外五百人中还有上百熟人,多住附近,我希望离远点,也有好处甚多。将尽可能不来往或少过从,可以免去不必要麻烦。照趋势看,在双溪可进行的工作,到此后已难望继续。因为空气是休息和改造,等待下一步。名叫“文化部安置处”,即此可知大多数人恐已难回原工作单位,等待安置。

住处近山沟,约有五百间房子,已住下五百多人,呈饱和状态,看情形既不会扩大基建,也不会续有大量人前来。但此五百人中,却可能在第二步中有若干人离开,少数人回原单位,多数退休。原办法退休必还乡,新闻十三连动员时,则提办法已有变通,北京有亲友可以返京。此亦一种说法,多数动员时不提也。无处可去闻亦可常住。我们因初来,一时不能考虑明年事也。较熟人中有唐兰、李可染、滑田友、曹安和、赵其文……多白头翁妪,有四五十年前即相熟的,住处多相去不到半里路。妈妈住的后窗靠山,前坎下是食堂,所以较清静,我觉得较合适。别的人住处多成若干排,如上海里弄前后相望,似不如这里好。

近半月中妈妈同事《文艺报》总编侯金镜,《静静的顿河》译者金人,均于极短期中死去。我心脏长是闷痛,脑子也老是沉重,易出事故,所以医生告嘱以“少动为妙”。新市区相隔不过四五里,闻路比东单宽平,一时恐即不易走去。妈妈体力极好,来此住下一月以后,已十分精神,远比六八、六九年健康。生熟人总说妈妈“真棒”。因为湖边二年强劳动已度过,到这里看到大家上下午共三小时劳动,觉得已近象征。

看来新的调动至早也得过年再说了。一切放心。

从文

八月廿五

致沈龙朱——1972年1月28日丹江

大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