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右一生的10堂心态课
9455100000013

第13章 宠辱不惊,漫看云卷云舒(1)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会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人不需要赚很多的钱,也不需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只要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过得快乐而自在,就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淡泊也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从容淡泊的人生境界

中国有句古话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变节。”淡泊是人生的一种从容之态,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是一种对世事的释然。淡泊是一种境界,淡泊是一种智慧,淡泊是一种哲学,更是不管天涯海角都可以随遇而安,它的表现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享受生命里的宁静。

人活着就是在为命运奔波,会为生活所累,会因追名逐利而斤斤计较。能做到甘于寂寞而淡泊名利的人很少,“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做到了;“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的苏轼做到了。淡泊是一种水,流淌而不择其道的幸福;是一种树,任风摆得逍遥自在的幸福,是一种面对人生宠辱坦然处之的幸福。能够拥有淡泊是一种享受。

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华尔街附近的餐厅里做零散的工作,勤工俭学。一天,他满怀信心地对餐厅的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相信我有一天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打进华尔街的。”说完满怀希望地看着大厨,似乎在等一个肯定的答案。

大厨抬头看着年轻的留学生好奇地问:“年轻人,你毕业后对人生有什么打算吗?”

留学生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结束后就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可以拥有丰厚的收入,而且还会前途无量。”大厨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我想你是没有听明白我的话,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是一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留学生听完大厨的话一时无语,显得很茫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看着留学生的表情,大厨长叹道:“如果经济再这样继续低迷下去,餐馆生意不景气,不能够维持生活的时候,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说完,大厨一脸的惆怅。

大厨的话让留学生目瞪口呆,他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他不相信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师会跟华尔街的银行家沾得上边。大厨对还在愣神的留学生解释说:“我以前就在你向往的那条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忙碌,没有一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喜欢看着大家吃我做的菜而感到满足的样子,那样会使我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1点多才弄完手头的活,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决定辞职,我不要被这种机器般的工作束缚,我应该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现在我的生活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世人总在抱怨生活太累,其实是世人不懂得取舍和放弃。人们总会为名利的枷锁而挣扎,不懂得享受田园的平淡之境。一个人拥有了那种“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的淡泊心境,就不会把得失太放在心上。学会淡泊,才会不为眼前的功名利禄而劳神,才会生活得宁静从容。人生是转瞬即逝的,与其苦挣于世,不如坦然处之。

周末的河边,一个年轻人在岸边钓鱼,他的旁边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也在坐着钓鱼。两个人坐得很近,但是一个上午只见老人总有鱼儿上钩,而年轻人一点收获都没有。

等到下午的时候,年轻人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凑到老人跟前问道:“您看,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坐的地方也相邻,可是为什么您能轻易地钓到鱼,而我却一无所获呢?”

老人看了年轻人一眼笑着说:“我和你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是在钓鱼,而我是在垂钓。你钓鱼的时候是一心想要得到鱼,你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有没有咬住你的鱼饵,所以当你看不到鱼上钩时就会心浮气躁,接着你的情绪就会随着心情不断发生变化,而鱼都被你的焦躁情绪吓跑了。我是在垂钓,垂钓跟钓鱼有着本质的区别。垂钓的时候,只知道有我而不知道有鱼,这是一种很坦然的境界,不会因为有鱼来而高兴,也不会因为有鱼游走而担忧。心如止水才能让鱼感觉不到我的存在,这样它们就不会逃跑了。”

钓鱼其实是一种境界,与修身养性有相似之处。人的一生会历经兴衰荣辱、得失进退,这是无法掌控的,但只要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就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伤害。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达,豁达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诱惑,走向超越。

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的那份从容,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顺其根本,豁达人生

人到老年,头发、牙齿逐渐稀落,这都是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伤。从小鸟的歌唱和鲜花的盛开,来体认永恒不变的本性,才是最豁达的人生观。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人,呈现出天然本质;物,也呈现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有一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人敬人爱,外物也不伤不害。应当明白: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论,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结束。发落齿疏,生老病死,鸟吟花开,这些都是生命进程中的自然规律,是必然要发生,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叫“适者生存”,“适者”,是适什么呢?无疑是大自然。适应自然的,就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相反的,不适应自然的,就会遭到淘汰。

所以,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顺其原本,这样才不会碰壁,才能一顺百顺。

顺其原本,具体到处世态度上,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条文,这里不妨列出若干:

顺其原本,安邦不可专制;顺其原本,当官不可强权;顺其原本,争利不可豪夺;顺其原本,为名不可巧取;顺其原本,求偶不可硬拧;顺其原本,交友不可勉强;顺其原本,美化不可矫揉;顺其原本,文章不可造作。

这里,大自安邦,小至做文,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皆是一个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时只要顺其自然,便可一顺百顺,一通皆通。曲径亦可通幽处,这就是所谓看似糊涂无为的“智慧人生”的处世哲学。

顺其原本,超然人生,并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间烟火。饮食男女,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本能。要真正达到佛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多半要付出毕生代价。那些按照清规戒律苦苦修行的人,未必都能修成正果。所谓“苦行僧”的“苦”字岂是佛门以外的凡夫俗子写得出的?既然不可能成为一个绝对的禁欲主义者,那就顺其自然,即顺人的自然天性,满足其基本需要。欲望不可强禁,强禁的结果只能使人性扭曲、变形。这里所谓“顺其原本”,就是顺乎人性、人道。

这正如我们找对象,找有钱的吗?找个子高的吗?找苗条的吗?找有学问的吗?

有人说,找妻子要找温柔型的,唯夫首是瞻,可是,这样的女人纵然温顺,但往往不会挣钱,不会公关,不会做事业;有人说,找妻子就要找个有本事的,吃得开的,玩得转的,自强不息,可是这样的人重业不重家。很少有男人愿意任劳任怨地站在成功女人的后面,你能做个家庭妇男?

永远会有条件更好的人出现,但他(她)不见得就适合你,所以要全面衡量,挑一个最适合你的人,而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又比如,两个很恩爱的男女,却因为双方父母的关系,不能成为夫妻;比如,一方很爱着对方,对方却爱着别人;比如,在咖啡厅偶然碰到一个心仪的人,却匆匆地没有留下一个电话。

这些,都是错过的美丽风景,这就是命运,这就是自然之道。谨记老子的教诲,修心养性,谨守规律,祸患仍不可避免,那就是天道的必然了。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为的过错。轻举妄动的人,不遵守自然规律的人,没有不出偏差的。追求品行善良的人,决不会张扬名声,夸夸其谈。光明正大,无愧于心,才会半夜敲门心不惊。

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或利行善;大错莫犯,小错要慎,最好别犯。

小的迷惑,会使人迷失东西南北;大的迷惑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聪明,不要过分,安于自然常态,不可画蛇添足。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就可以养护精神,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善始善终,得以安享天年。

达观从容,枯荣任由他

一天,夏丏尊前来拜访弘一大师。当时正是中午,弘一大师正在吃饭,便问他要不要一起吃。夏丏尊说他吃不下,看着他吃就行了。大师的午餐很是简朴——仅是一碗白米饭和一碟咸萝卜干。看着这样的饭菜,想着大师出家前的锦衣玉食,夏丏尊不免心酸起来,轻声问了句:“难道你不嫌这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米饭吃完后,弘一大师向碗里冲了白开水,涮了涮碗底的几粒米一同喝下。而大师出家前,饭毕定会有香茗一盏,往昔对比令老友心生酸楚,轻轻地问:“这么淡,喝得下吗?”弘一大师淡淡一笑说:“淡有淡的味道。”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淡定的禅语!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说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年轻人总是不喜欢“随遇而安”,觉得那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没出息的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大部分人都会发现,其实很多人生智慧都包含在先前我们的不以为然里。

随遇而安,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停顿,甚至好像有点随波逐流。但当你陷入一种不好的境遇,而又无能力改变时;当你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需要重新开始;当你想摆脱目前的现状,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时,“随遇而安”或许是最好的“解药”。

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悟。一天,众人在山中参禅,见到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此时药山禅师想借机示教,于是便问道悟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悟回答:

“荣的好!”接着禅师又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刻刚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面对荣、枯二树,三位禅者各有所见。高沙弥的“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展现的是一种闲适独到的眼光,任枯任荣就是一种不加分别的心境,就是一种随遇而安。你只管坚定信念做你的事就行了,管它外面是春夏秋冬?无意掉落的一粒种子,也许来年就发芽开花,夫复何求?

人生需要做的事很多,不能做这一件,那可以先做另一件;在你没有储存足够的能量时,当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你没有完全看清楚这个改变意味着什么之前,你无法判断方向。所以随遇而安,是在考验人的应变能力。

对于某些人来说,随遇而安是一种过渡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你减轻“浮”“躁”之气,保持清静的头脑。对于追求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它就是一种境界,无论你身处何位,都能达观从容,运筹帷幄。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人生道路上难免会判断失误,遭遇意外,会遇到许多不如意。这时是自暴自弃,还是妥协放弃?不如随遇而安,默默地寻找时机,同时也踏实地享受生活。

处在人生的低谷不要气馁,苦难的磨炼也可能造就成功的基石。也许你不够智慧,也许你缺乏后台,但是天道酬勤,只要你做到了,终归会有收获的时候。不要过分计较得失,过多的钱是花给别人看的,过度的享受也会麻木,只要你的支出少于收入,那么便能活得安心自在。世事有它的多面性,今天捡了10元钱,明天也许就会丢100元,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的极端也许会成为坏的开始,而坏的境遇却往往令人奋发,往往成为崛起的开始。

该是你的终须有,不是你的莫强求。世界的运转遵循的是强大的自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变。每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

摒弃杂念,专注内心安宁

一天,梁武帝请宝志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心想禅师明明坐在这里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名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盆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演完,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没洒出来。

宝志禅师问罪犯:“戏好看吗?”

罪犯答:“不知道。”

宝志禅师又问:“戏好听吗?”

罪犯答:“不知道。”

宝志又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

罪犯答:“我一心顾着看这盆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啊。”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怎么会知道戏演得好坏呢?”

我们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人专注的时候,就会听不到周围的声音,看不到周围在发生什么。而我们的耳朵和眼睛都是正常的,怎么会感受不到呢?

这就是专注的问题。炒菜的时候如果走神想别的事,就会忘记关煤气;吃饭的时候不用心,胡思乱想,连饭菜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马马虎虎地吃,不想吃了才知道饱了。这就是散乱,在炒菜吃饭的过程中,能一点不糊涂,内心清静地做当下的事,也是一种禅。

禅定就是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心在那件事上。宝志禅师一心参悟生死,当然不知道戏的内容;罪犯一心保持水不洒出来,当然也不知道戏好不好看。

世间的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复杂;看起来特别困难,做起来会发现也不过如此。其实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们都要用心去做,这样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才能不同于寻常人。你看,有的人沉心静气,专心致志,干一行爱一行,最终成为行家里手,成为行业榜样,为社会为个人创造了许多财富,名垂千古。

现实生活中不乏聪明才智的人,有些人甚至聪明过人,智力超群,但是由于他们做事不能专注,对任何事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做这件事的时候总想着另外一件事,有太多的爱好,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想法,所以什么事都做不成。这些人是聪明的傻瓜,是聪明的失败者。

做人要抛弃浮躁,安定自己的内心世界,排除私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件事,能真正做一行爱一行,那么就真能行行出状元。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倾心修一座码头,到时何愁没船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