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营好自己一生中的三天
9454900000030

第30章 合理计划,成功是计划出来的(3)

所谓的超常、逆向思维,在孩子步向成熟时,却反而神不知鬼不觉地萎缩了。这不能不说足一个“悲剧”。不要为我们的社会辩护,我们并没有对社会谴责什么。作为一个社会,它无法不拥有一系列的秩序规范,而这,便是“常规”的社会基础,便是所谓的“框框”。而我们的“逆向思维”便是要在这严密的框框中寻找立足之地。无疑,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若不是刻意追求,我们难脱“常规”之手掌心。所以,具有“逆向思维”的人往往就会在社会中有所成就、有所名声。但这种人在社会中却又寥寥无几,因而其轶事便易于为人们所传说,伦琴发现伦琴射线后,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他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须用射线治疗。他要求伦琴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怎样使用伦琴射线的说明书给他。

我们注意到:伦琴射线是无法寄的,这不仅是无知,而且带戏谑成分,求人帮忙,却不庄重,居然开玩笑。换作常人,实在应该好好教训他一顿,阐述一下道理原理。但伦琴却回信道:请你把你的胸腔寄来吧。“以谬还谬,显然比怒斥一通效果好得多。他不为不敬重的来信而感情用事,这是一种受辱不惊的超常感情,而正是这种感情,才使他作出了不同一般的应对办法。

逆向思维就像天空绚烂的彩虹,无论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在天空,升起的都有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而当今,逆向思维早已成为社会各式各界推崇的对象,尤其是在当今最热门的工商业界,更是备受关注。经济学家和管理者口中的所谓利润来源于创新,实际上便是对逆向思维的一种诉求,创新要求人们把握住别人所忽略的机会,它不同于发明。通俗一点,它只是对一些现存的东西加以利用,而这些现存东西的价值通常是无法为常规思维所察觉的。所以,人们对企业家的最首要的要求,便是能创新。因为,创新便是利润,而对企业家本身而言,创新便早成功。

生活需要智慧,只有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改变思路,才能够脱颖而出。而一旦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就能够打开局面,那么”成功“就会离你更近一些。

有一个偏远的村子。当整个县都普遍富裕起来的时候,这里依然贫穷——土地贫瘠、物产贫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这里的人们心情焦灼,可又苦于脱贫乏术。于是,向全社会征集致富良方。一些有识之士形成的一致意见是:出售物产和资源换回生活所需。可问题是,这个村子除了”贫穷“和”落后“,无以出售。

最后,一位专家运用逆向思维:既然只剩下”贫穷“和”落后“,无以出售,何不出售”贫穷“和”落后“?

如何出售”贫穷“?他向村民建议:今后村民们不要住在现在的房子里,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要穿树叶、兽皮,像几千年前尚处于蒙昧时代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城里人会来观光、旅游,从而会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

村民们听从了专家的建议。他们的”另类生活“引起了城里生活的人们极大的好奇。一时间,游人如织,不到一年时间,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

“贫穷”一直作为缺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可是,这里的人们摆脱贫穷利用的恰恰是“贫穷”。

逆向思维有着其独特而巨大的价值。是打破常规有所创新的保证,启发自己的逆向思维,无疑是一个迈向成功的极好法宝。

8.有头脑,才有财富

如今,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数十年前,有几千块,你就是大款了,很多迄今坐在富翁位置的人,当年都是靠几十元、几百元发家的,但今天你还想用几十元起家,做做白日梦还是可以的。没有钱起家,可以用脑起家。

名古屋的商人尚学录,他并没有什么学问和金钱,但是他有擅于企划的能力。这就是脑本钱。十多年前他还在当机械外务员时,就知道日本的毛纺织工业比欧美落后,他认为这个问题颇有发展的余地。有一天,他接到从西德寄来的商品目录,其中有新开发上市的一台2000万元之新型羊毛纺织机械。对于新机械他比别人内行,为了进一步了解详情,他就立即开展行动,详细调查日本的羊毛纺织工厂的作业情况。他对纺织工厂了如指掌之后,又知道用西德的这项新机器,生产成本大约可降低三分之二,而生产效率可以倍增。但是他并没有向日本人推销这种新机器,他带了这项新产品的目录和经营纺织工厂的新构想,去找住在日本的一位韩裔富翁林先生。林先生对纺织虽是一窍不通,但经过尚学录的企划和说明之后,大喜过望,他立即同意开一家纺织工厂。从西德购入四部机器,在名古屋市设立羊毛纺织公司,并请尚学录当总经理。原本默默无闻的外务员,摇身一变成为大工厂的经营者了。

另如东京世田谷居民竹山一夫从公家机关退休后就赋闲在家,闲来无事,有一天他想:“开个企业讲习班倒不错,但是找普通人来参加没法赚大钱,应该找一些有钱人家才对。”于是他就在东京银座借了一间教室,只用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成立了“东京企业研究所”。它的特色是七名教师都是日本国内很有名的教授和知名人士,学生也都是各公司未来的董事长人选以及重要的干部。日本的企业界对于干部的教育投资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因此他的事业一开始就非常顺利。为了壮大研究所的声势和号召力,非请国内最有名的讲师不可。这些讲师的授课费贵得吓人,但所收的学费更可观。半个月一期,学费50万日元,成立之初,就收了30名学生。其余的人要事前登记,并等待好几个月以后才能正式上课。

竹山这种简单无奇的生意利润非常优厚,扣除讲师费、房租、广告费,每个月可净赚1000万日元。如果以低一档的阶层为对象,收费一定不会太高,一个月想赚50万日元也有问题。虽然竹山的生意一点都不稀奇,但是他的着眼点极佳,因此发了大财。假如对穷人动脑筋,只管满头大汗的苦干,绩效仍是微不足道,有时甚至徒劳无功。然而针对有钱人的需要,做生意就容易大展鸿图,财源滚滚。

成功者是未来的思考者,他们会不断地注意未来的趋势,以及各种新的方向以确保他们可以更上一层楼,能在他们的行业中达到巅峰。

有许多成大事者只把自己的思维拓宽了一步,于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黄仲涵从开始时的单一经营制糖业,经进一步思考后,扩大到经营甘蔗种植业,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就是很好的证明。

黄仲涵是印尼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是20世纪初影响最大的华商。黄仲涵继承父业后,不满足于“建源栈”的商贸业务,一颗成大业的雄心驱使他开拓有较大发展前途的经营领域。可以说,从事业的开始,便显示出他非凡的雄心和独到的策略。特别是他在创富思维的深度上超过了别人。他想制糖业的发展要依赖甘蔗的种植。自己为何不能来他个“一条龙”式的生产呢?于是黄仲涵经过周密的研究和思考,认为爪哇岛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是种植甘蔗的天然地区,而且印尼华侨经营蔗糖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当时已誉满南洋。他决定投资经营甘蔗业;他吸收历代华侨的制糖经验,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地推进自己的计划:一是大面积种植品质优良的甘蔗;二是兴办机械化和电气化的糖厂,形成一条龙蔗糖生产线。这样一来,从原料生产到加工成品,再到他的“建源栈”销售,形成了“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这就使他从事的经营从一开始就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

为了保证他的“一体化发展”经营模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他十分重视技术进步。于是他想方设法购进国外最新设备;千方百计聘请德国的技术专家,请专家向工人们亲自讲授新机器的操作方法和新的甘蔗收割法;他精心选派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华侨青年到西欧去,学习操作和修理新式机器的技术知识。这些有力措施,使他的甘蔗园和糖厂率先实现了全面电气化作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均陷入混乱之中,许多工厂被迫停产,物价昂贵,糖价暴涨,黄仲涵的建源股份有限公司不失时机坐收渔利,全力经营制糖业,到战争结束后,他真正成为富甲东南亚的世界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