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会议反映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争做霸主的矛盾冲突。比喻通过会议、谈判化干戈为玉帛。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襄公三十一年》:“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献公杀掉宁喜,公子鲜出奔晋国时,卫国大夫石恶正奉宁喜之命与各国大夫在宋国开弭兵会议(公元前546年)。那时各国诸侯召开会议,像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个诸侯都亲自与会,因为当时列国争端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而诸侯在兼并战争中,必须依靠他们的手下,只好把新取得的土地分别赏赐给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夫,因此真正从兼并战争中得到好处的实际上是诸侯手下的大夫。他们从战争中得到了土地,通过盘剥农民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大夫的势力愈来愈大,绝大多数的诸侯反而做了挂名国君,正如周天子做了挂名天子控制不了诸侯一样。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这些大夫之间也进行兼并战争。列国的战争由此演变成大夫的兼并战争。前来参加会议的也是各国大夫,如:晋国赵武、楚国屈建、宋国向戌、鲁国叔孙豹、卫国石恶、蔡国公孙归生、陈国孔奂、郑国良霄等。从此以后,列国的战争变成大夫和大夫之间的战争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晋国和楚国分配势力的会议。晋、楚两国可以说是南北两个集团的领袖,都有独立的势力范围。鲁、卫、郑、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蔡、陈、许、沈(河南省汝阳东)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其余像宋、齐、秦等大国,谁也不属谁,可以说是独立自主的诸侯国。三大国中,宋国是会议的发起人,当然参加大会。但齐、秦两国都没参加会议。大会一致决议:原来受晋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楚国,而原来受楚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晋国;凡是破坏盟约先出兵的,各国就共同去攻打它。这样,一向被中原诸侯视为“蛮族”的楚国,便正式被承认为霸主,犹如晋国是霸主一样。而楚国屈建仍觉得不满意,他对宋国向戌说:“两个盟主怎么行得通呢?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请你先跟晋国说明白,歃血为盟的时候,必须让楚国在先。”向戌只好去见赵武。他见了赵武,难于开口,只好由他手下的人传话。赵武一听,如果答应他,晋国的地位就降低了;如果不答应他,这个“弭兵会议”大概就将变成“开战会议”了。但楚国的态度如此强硬,非占上风不可。赵武虽想屈服,却又怕授人话柄。晋国大夫想出个好主意,他对赵武说:“霸主靠德行服人,武力是次要的。我们只要有德行,即便让楚国占了上风,诸侯依然会佩服我们。再说这次会合各国大夫原本为了平息战争,不打仗,大家都有利。为争先后排名次而打起来,岂不丧失了弭兵会议的意义?只要大家有利,退让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番话说中了赵武的心事。因为当时晋国的六家大夫(赵氏、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内部竞争非常激烈,无法兼顾跟楚国相争。于是,赵武答应了楚国的要求。
卫国石恶和各国大夫订完盟约,正要回去,忽然听到卫献公杀了宁喜的消息。由于石恶是宁喜的同党,所以他无法回去了,只好随赵武到晋国去。
郑国大夫良霄回郑国后,根本不把郑简公放在眼里。不久,郑国国内其他的公子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良霄也死在内乱之中。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郑简公拜子产(又名公孙侨)为大夫。子产是一位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执政以前,就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公元前563年,郑国有一批奴隶起来暴动,杀了几个有权有势的大夫,要求当时执掌郑国政权的子孔烧毁丹书。子孔想用暴力镇压,将起事的人全杀掉。子产阻止他说:“千万不能这样做啊!您干脆依照众人的要求把丹书烧了吧!”子孔说:“如果众人反抗就屈从他们,那不等于是由众人执政吗?国家还治得了吗?”了产说:“众怒难犯。在这危急时刻,如果您坚持独断专行,可太危险了。在我看来,不如烧了丹书,安定人心要紧!”子孔不禁心虚起来,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在仓门外把丹书烧了。一场暴动,就这样平息下来,很多奴隶获得了自由。人们都盛赞子产的精明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