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最佳保健读本(生活必备丛书)
9418900000041

第41章 孕产与保健(3)

(3)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癫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可以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治疗这些疾病的激素等药物也能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因此有这类疾病的产妇不应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

(4)避免使用可以破坏血小板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如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以及X线检查等。

(5)外伤出血和感染等均要消耗大量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更为减少,应注意尽量避免。

(6)分娩后还应住院观察一段时间,注意原发病有无变化,有无产后感染,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医生也会观察新生儿有无出血倾向,并检查孩子的血小板是否正常,注意发育状况。

(7)产后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避孕指导,但一般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以防发生宫内感染和出血。一般不要再生第2胎。

防治小便不通

在妊娠过程中,小便不通畅,甚至小腹胀急疼痛,烦躁不安,统称为“妊娠小便不通”。

病因主要是胎气下坠,压迫膀胱,以致膀胱导尿不利,水道不通,尿流不出。本病有肾虚气虚之分。

(1)肾虚型:素体肾气不足,胞系于肾,孕后肾气愈虚,系胞无力,胎压膀胱,或肾虚不能温煦膀胱化气行水,故小便难。症状:妊娠小便频数不畅,继则闭而不通,小腹胀满而痛,坐卧不宁,畏寒无力。宜用温肾扶阳、化气行水之药膳治疗。

香滑鲈鱼球:

原料:鲈鱼肉180克,姜花、香油、精盐各09克,长葱段、料酒各9克,白糖、味精各06克,汤45克,胡椒粉009克,湿淀粉3克,生油750克(耗油45克)。

制作:将鱼肉切成方块,入锅炒到6成熟,倒在笊篱里,去油;把锅放回火位,放入汤、姜、酒、盐、糖、香油、胡椒粉、鱼块,加盖煮至熟时,放入葱段,并调入湿淀粉、味精、香油便成。

功能:补肾、利水,适用于肾虚之妊娠小便不通。

(2)气虚型: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妊娠后胎儿逐渐长大,气虚无力举胎,胎重下坠,压迫膀胱,溺不得出。症状:妊娠期间,小便不通,或频数量少,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安,面色亮白,精神疲倦,头重眩晕,短气懒言,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滑,宜用补气升陷、举胎之药膳治疗。

①桃花溜黄菜:

原料:鲜桃花5朵,大海米、熟火腿各10克,鸡蛋4个,鲜姜、调料各适量。

制作:鲜桃花摘去花蕊,取下花瓣洗净控水,切成丝;海米淘洗净,加入料酒,上笼蒸透,切成碎末;火腿、鲜姜分别切成末;鸡蛋在碗内打散,加入鸡汤、味精、料酒、白胡椒面、精盐、湿淀粉搅拌均匀;炒勺置火上烧热,放入猪油,入鲜姜末煸炒出味,捞出姜渣,放入调好的鸡蛋用勺炒熟,盛入盘内撒上鲜桃花丝、海米、火腿。

功能:补气、利水,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

②清炖鲫鱼:

原料:鲫鱼1条(约250克),笋肉25克,水发香菇5只,葱、姜等调料各适量。

制作:笋肉、香菇分别洗净,切片;鲫鱼去鳞、鳃、肠杂及颌下硬皮,用黄酒、盐、胡椒粉浸20分钟,取出,置碗内,鱼身中间摆放香菇片,两头并列笋片;加黄酒少许,再加葱段、姜片、味精,上屉蒸15~2小时,至鱼熟烂,拣去葱姜。

功能:补气、利水、消肿,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

防治羊水过多或过少

正常足月时,羊水量约1000毫升左右,羊水量超过2000毫升就为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的原因尚不明确,羊水过多者常造成胎儿畸形,其中以无脑儿、脊柱裂等神经畸形为多。多胎妊娠,患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的孕妇常合并有羊水过多。

一般羊水超过3000毫升,孕妇会有不适感觉。急性羊水过多会引起孕妇腹痛、腹胀、气短、不能平卧等不适,也会出现下肢、外阴水肿及腹水。慢性羊水过多由于羊水量逐渐增加,孕妇一般能适应。但羊水过多也会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致难产、胎位不正、胎膜早破、早产、胎盘早期剥离、脐带脱垂、产后出血等。

一旦发现孕妇腹部增大过于明显,应到医院就诊,若确认为胎儿畸形,要及早引产中止妊娠。并检查有无如双胎、妊高症等其他合并症。若胎儿无畸形,症状不重,则可以继续妊娠,并给予临床监测,酌情治疗,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胎膜早破。

羊水量少于300毫升就是羊水过少,最少的只有几十毫升或数毫升。

羊水过少常跟胎儿泌尿系统畸形同时存在,如先天肾缺陷、肾发育不全等。孕晚期常与过期妊娠、胎盘功能不全并存。

羊水过少对孕妇影响较小,对胎儿的威胁较大,早产儿的死亡率比正常妊娠高5倍。羊水过少的产妇临床多见于子宫收缩疼痛剧烈,收缩不协调,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

防治妊娠后期突然头痛

在妊娠晚期孕妇突然出现头痛,往往是子痫的先兆,尤其是有血压升高或严重浮肿症状的孕妇更不可忽视,此时可能已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如不及时诊断治疗,还会诱发抽搐、昏迷甚至危及母子生命,故应及时就医,适时诊治处理。

防治妊娠后期剧烈腹痛

在妊娠中末期,由于外伤、负重或同房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多为胎盘早期剥离,要去医院检查。另外,妊娠晚期如有规律的腹痛,这常是分娩前的征兆,要做好临产准备。

产后应注意生殖器官感染

坐月子期间,产妇抗病能力极差,同时阴道、子宫因分娩而造成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细菌极易由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后阴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易引起撕裂伤。因此,产褥期的妇女要注意外阴清洁,宜常用温水擦洗,但如同房会发生外阴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出血及阴部撕裂伤等,严重者还可能引起败血症、失血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在产褥期一定不能同房,在分娩前3个月至分娩后2个月都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洁卫生,产前即要加强营养,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机能。

产后要预防乳腺炎

产妇产后在预防和保护乳腺方面需注意2点:一是乳汁淤积,因为淤积的乳汁比较适宜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另一点是因产妇乳头、乳晕的皮肤薄,容易导致乳头破损而引起细菌感染等现象。

孕妇在怀孕开始后直至喂奶期间,都要用干净湿毛巾擦洗乳头和乳房,以保持清洁卫生,增强局部皮肤的抵抗力,尽量避免细菌从裂口进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时要保持乳头清洁,避免损伤,减少感染途径。每次喂奶要将乳汁吸空,若婴儿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乳汁在乳房中淤积过久,就会发生变质,进而形成细菌。

产后要预防膀胱炎

膀胱的肌肉产后一时还比较松弛,容易积存尿液,妊娠后期体内积聚的水分,在产后同样也需要通过肾脏排泄,从而增加了膀胱的负担,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这时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产妇在产后一定要勤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里贮存过久,以免细菌繁殖,还要经常清洗外阴部,保持清洁,同时不要让脏水流入阴道。

产后要预防颈背酸痛

哺乳后的产妇,常有颈背酸痛的感觉,喂奶时间愈长,症状愈加明显,这就是哺乳性颈背酸痛症。这种症状的引起有许多原因。

(1)产妇喂奶不良的姿势引起:大多数产妇在给小孩喂奶时,都喜欢低头看着小孩吃奶,由于每次喂奶的时间较长,且一天数次,长期如此,就容易使颈背部的肌肉紧张而疲劳,产生酸痛不适感。此外,为了夜间能照顾好小儿,或为哺乳时方便,喜欢固定一个姿势睡觉,造成颈椎侧弯,引起单侧的颈背肌肉紧张,导致颈背酸痛的产生,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医治的症状。

(2)女性生理因素与职业因素引起:由于女性颈部的肌肉、韧带张力与男性相比显得相对较弱,尤其是那些在产前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者,比如会计、打字、编辑、缝纫的女性,如果营养不足,休息不好,加上平时身体素质较差,在哺乳时就更容易引起颈、背、肩的肌肉、韧带、结缔组织劳损而引发疼痛或酸胀不适等感觉。

(3)本身疾病引发:一些产妇由于乳头内陷,婴儿吮奶时常含不住乳头,这就迫使自己要低头照看和随时调整婴儿的头部,加之哺乳时间较长,容易使颈背部肌肉出现劳损而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颈椎增生等病,也会加剧神经压迫的程度,导致颈背酸痛,以及肩、臀、手指的酸胀麻木,甚至还会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不良现象。

产妇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随时调整自己哺乳时的不良姿势和习惯,不要长时间低头哺乳;在给小孩喂奶的过程中,可以间断性地做头往后仰,颈向左右转动的动作,夜间要习惯于双侧睡觉和哺乳,以减少颈背肌肉、韧带的紧张与疲劳,平时注意适当的锻炼或活动。另外,要防止乳头内陷、颈椎病等疾患,提前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冬天要注意颈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电风扇直接吹头颈部。同时,要加强营养,必要时,可进行自我按摩,促进颈背部血液循环,加强颈背的保健,让产妇感到身心舒适。

产后预防腰腿痛

骶髂韧带劳损或骶髂关节损伤极易造成产后腰腿痛的现象。

(1)产后不注意休息,过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产妇妊娠时松弛了的骶髂韧带不能恢复,造成腰腿劳损,逐渐就会发生腰腿痛。

(2)由于分娩损伤了各种骨盆韧带,再加上产后过早劳动和负重,更会导致骶髂关节的损伤,引起关节囊周围组织粘连,妨碍了骶骼关节的正常运动,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腰腿痛。

(3)产后不注意日常起居,闪挫腰肾,或者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隐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诱发腰腿痛,产后使病情更会加剧。

产后腰腿痛主要表现为腰、臀和腰骶部酸痛长久不绝,部分患者伴有一侧腿痛,疼痛部位多在双腿内侧或外侧,有的可伴有双腿沉重、酸软等现象。

产妇一定要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勿过早久站、端坐、负重或劳动;谨慎起居,避免受害,每天坚持做产后操,可对产后腰腿痛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产后要注意发热

产妇分娩以后出现发热持续不消,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称为产后发热,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而成。

(1)外感发热:由于产后失血伤气,血脉空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而致风、寒、暑、热之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而发热。

外感所致发热,又要分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热3种:

①外感风热:产后发热,微恶寒,咳嗽,头痛,咽痛,痰黄,出微汗,口干而渴,舌尖、苔薄白,边红,脉浮数。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用银翅散加减,药方:金银花、连翘、苦桔梗各30克,荆芥、淡竹叶各12克,淡豆豉、生甘草各15克,薄荷、牛蒡子各18克,煎汤时加鲜芦根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直至病状消除。

②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腰背酸痛,头痛,流涕无汗,痰稀而白,鼻塞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等。宜养血祛风解毒,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药有:防风、川芎各3~6克,荆芥6~9克,白芍、当归各9克,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③外感暑热:由于产褥正值盛夏,口渴难受,心烦意乱,胸闷恶心,体倦乏力,晕脑涨,脉虚数,舌淡。宜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气汤。药方:石斛、荷梗、梗米各15克,西洋参5克,黄连、甘草各3克,麦冬9克,竹叶、知母各6克,西瓜翠衣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2)血淤:产后恶露不畅,气机受碍,淤血阻滞,郁而发热。产妇寒热时作,小腹疼痛不止,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挟块,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脉弦涩。宜用活血化淤法,用生化汤加丹皮、益母草、丹参,药方:全当归24克,桃仁、川芎各9克,炙甘草、炮姜各6克,以黄酒服药。

(3)食滞:即产后脾胃虚弱,饮食失节,脾胃运化无力,食滞神焦,郁而发热。产后身热,时发时止,茶饭不思,食入不舒,吞酸嗳腐,脘腹胀满,呕恶呕泻,舌厚苔腻,脉濡滑。宜用健肝和胃、消导化滞之治法,方用保和丸,药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茯苓、半夏各90克,连翘、陈皮、莱菔子各30克。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水送下,水煎量为1/10。

(4)血虚:产后失血,阴血暴虚,阴无所附而浮于外而发热。产后出血较多,低热持续,自汗,恶露量少色淡、质稀,隐隐腹痛,头晕眼花,心虚难眠,舌淡红、苔薄,脉虚微数。宜用养血益阴、清解虚热之治法,用八珍汤,药方:白茯苓、白术、熟地各9克,川芎、人参各6克,当归、白芍各10克,加生姜、炙甘草各3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感染邪毒:由于产妇分娩时,接生用具消毒不严或产褥不洁,邪毒乘血气正开而入,正邪相争而致发热。症见产后寒战高热,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暗秽臭如败酱,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数有力。宜用清热解毒、凉血化淤法,用解毒活血汤治疗,药方为:葛根、连翘、柴胡、甘草各6克,桃仁24克,赤芍9克,枳壳3克,红花、生地各1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直至病状消除为止。

产后要注意手脚麻木

产后有浮肿时,或产后疲劳不能充分消除时,有时会出现手脚麻木,偶尔还会感到手无力、腿沉重,这些症状会随着身体的恢复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