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9418300000040

第40章 涉外礼仪风俗(2)

在我国,一般由引见人先将外宾向我方人员介绍,然后将我方人员向外宾介绍。如果外宾是知名人士(如国家元首等)就只将我方人员向外宾介绍。介绍时,应将双方姓名、职务介绍出来,称呼可酌情而定。

(2)握手。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告别的礼节,在国际交际场合,运用最普遍,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

在会见、会谈场合,在双方介绍完以后,可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可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轻握一下即可,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老朋友可以例外。除因特殊原因外,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但如果两人相邻或相对都是坐着,可以微屈前身握手。

握手应由主人、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但按西方传统,位尊者和妇女可以戴手套握手。作为主人,主动、热情、适时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增加亲切感。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3)谈话。在国际交往中,同外宾会见、会谈时,要落落大方,诚恳自然,同时注意内外有别,不要强加于人,自吹自擂。

外宾谈话时,不要轻易打断,要给对方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要面向外宾,注意倾听,不可只和我方人员或译员私下嘀咕,也不要作出心不在焉或闭目养神状。谈话声的高低应适当。如没有听明白,不妨再问一遍。如发觉外宾对我方谈话有未领会的神情,应及时通过译员解释清楚。

与外宾谈话,要实事求是。称赞对方不宜过分,自己谦虚也需适当。不要打听外宾私事,更不要以对方的生理特征为话题。涉及对外事项和外宾的各种要求,如无把握,不得擅自表态许诺。我方的内部安排,未经许可,不得向外宾透露。自己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答复,答应了的事,一定要设法办到。

涉外签字仪式

签字是文件有效的重要标志。国与国之间通过谈判,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某一领域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在缔结条约、协定或公约时,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国家领导人出访某国,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或联合声明,有时也举行签字仪式;现在,地方与国外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双方会谈协商,最终达成合作项目的协议、备忘录,甚至合同时,也可以举行签字仪式。

签字人由缔约各方根据文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协商确定,可由国家领导人出面,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面,但各方签字人的身份应该大致相当。按惯例,参加签字仪式的,应是双方参加会谈的全体人员,但如一方要求让某些未参加会谈的人员出席,另一方应予以同意,但双方人数最好大体相等。不少国家为了表示出对签字协议的高度重视,往往特意安排更高或更多的领导人出席签字仪式。

举行签字仪式之前,要准备好文本。文本的定稿、翻译、印刷、校对、装订、盖印等,均要确保无误,同时还要准备好签字时用的国旗、文具。确定助签人员,事先与对方就有关细节问题洽谈。

签字的现场布置各国不尽相同。我国的做法是在签字厅内设一长桌,桌面覆以深绿色的台呢作为签字桌。桌后放两把椅子,为双方签字人座位,主左客右。座前摆放本国保存的文本,文本前面放有签字文具。桌子中间摆一旗架,悬挂双方国旗。双方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按身份顺序排列于各自签字人员的座位之后,双方助签人员分别站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

有的国家在签字厅内设置两张方桌为签字桌,双方签字人各坐一桌,双方的小国旗分别悬挂在各自的签字桌上,参加仪式的人员坐在签字桌的对面;也有的安排一张长方桌为签字桌,签字人分坐左右,国旗分别悬挂在签字人身后,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分坐签字桌前方两旁。

签字仪式开始,双方人员进入签字厅。签字人员首先入座,其他人员按宾主身份、礼宾顺序就位。助签人员分别站立在各自签字人的外侧,协助翻揭文本,指明签字处,用吸水纸按压签字部位。签字人在本国保存的文本上签字后,由助签人员传递文本,再在对方保存的文本上签字。签毕,双方签字人交换文本,并互相握手,此时,可上香槟酒,宾主双方共同举杯庆贺。

多边签字仪式与双边签字仪式大体相同,若只有三四个国家,一般只相应地多配备签字人员座位、签字文具、国旗等物。如果签字国家众多,通常只设一个座位,由文本保存国代表先签字,然后由各国代表按礼宾次序轮流在文本上签字。

涉外谒墓仪式

国家领导人到别国正式访问,日程上常常安排向被访国已故领袖、民族英雄或无名战士的纪念碑或陵墓献花圈的活动。向纪念碑献花圈或谒陵,是对被访国人民斗争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该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的敬意,实际上,更是对被访问国人民的友好表示。

因此,一般地说,只要被访国安排,都要前往。在决定谒墓之前,应先了解该国的政治历史背景。在个别情况下,由于墓(碑)的政治历史背景,也可能出现不安排此类活动的情况。

各国向纪念碑或陵墓献花圈的礼仪程序大致是:

现场安排有仪仗队和军乐队,并派高级官员(在我国为陪同团团长)陪同。仪式开始时,乐队奏乐,东道国礼兵或谒拜者随行人员,抬着花圈走在前面。谒墓(碑)人由陪同人员陪同,随行于后。卫士分列两旁,持枪致敬。当礼兵将花圈旋转于碑前时,谒墓人往往要上前扶一扶,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飘带,尔后稍退几步,肃立默哀。默哀毕,绕陵墓(纪念碑)一周。信仰宗教的谒墓人有时为死者祈祷。

参加仪式的人员应着素色服装,有的国家要求着礼服。肃立致敬时应脱帽,军人若不脱帽应行举手礼。有些国家的陵墓在寺院内,谒墓时还有其独特的宗教仪式。不信教者前往谒墓,可不做某些宗教动作,但应遵守一般的风俗习惯,如进入清真寺要脱鞋等。

花圈飘带上的题词,按我国习惯可写“XXX永垂不朽”,或按国际通常写法“献给XXX”。在人名前是否加形容词,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当地习惯拟定。

涉外开幕仪式

举办大型涉外展览会、交易会、文化节、艺术节、联欢节、电影周、宣传周、技术周等重大活动,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重大的涉外工程开工、竣工或交接,也要举行隆重的开工、竣工典礼或交接仪式。

开幕式通常由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主持。隆重的涉外开幕式除双方有关人员参加外,还可邀请各国驻当地的使节、外国记者出席。高规格的开幕式,东道国的国家领导人往往出席。

开幕式一般选在宽敞的场地(室内、外均可)举行。会场正面要悬挂某某开幕式的横幅,隆重的开幕式需悬挂有关各方的国旗。会场周围可插上彩旗。常常要准备好3个话筒,供主持人、致辞人和翻译使用。准备好剪彩用的彩带(球)和剪刀。

双方出席开幕式的人员入场后,宾主面向外分左右两边排开。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首先请开幕式主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代表团团长(展览团团长)致辞,若是双方合作,一般请一方负责人致开幕词,请另一方致贺词。致辞后即可开始进行代表团(展览团)身份最高的官员剪彩仪式,若是双方合作,则可各推举一位负责人同时剪彩。剪彩结束后,主人可陪同宾客参观,有时还举行执行会。

有些开幕式现场还备有签名簿,请领导人和来宾题词或签名留念。出席仪式者对题词应事先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