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9418100000011

第11章 生活风俗(5)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赫哲族、京族仍以渔业为主,食物中鱼类和海产占重要地位。但是建国以后由国家供应商品粮,食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成为主食,鱼肉类是副食。鄂伦春、鄂温克、独龙、基诺等族过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食物中总有野味和野生植物。建国后有的民族民生趋向定居,有的逐渐转向农耕生产,因而食物也以粮食为主。南方农业民族虽主食稻米但也有差别。白、哈尼、纳西、壮、苗、布依、土家、畲、黎、高山、拉祜、瑶等族多吃粳米,而傣、侗、水、仫佬、仡佬等族则嗜食糯米。

不论南方或北方农业民族都有食用蔬菜和家畜家禽肉及蛋的习惯。饮食作为一种文化也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茹毛饮血”,生吃植物和野物的肉、蛋,到火烧水煮食物,再到煎炸烹炖菜肴,进而发展到讲究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盛宴,甚至形成各种特色的菜系食谱。由最初的求生存果腹抗饥的需要,发展到礼仪讲究追求享受口福,明显地表现出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在阶级社会中有所谓“钟鸣鼎食”的“朱门酒肉臭”,也有粗茶淡饭的“糠菜半年粮”。从饮食上基本能看出社会阶级的金字塔构造——处于最底层的是广大劳动人民,高高在上的是剥削阶级统治集团。

一般来讲,各民族在招待亲朋好友及贵客时,在节日、喜庆、新房落成、丧葬等活动中,都要吃好的而且往往带有群众聚餐的特点。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一般重大的喜庆活动,都是全村寨联合行动共同宴饮歌舞。这类聚餐活动反映了群众对亲邻乡里关系的重视,也反映了村寨集体对个体家庭的重要性。

许多民族在饮食文化中反映出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与风俗。朝鲜族家庭中,吃饭时要给60岁以上的老人专门设饭桌,给他们的饭菜是既有营养又好咀嚼容易消化的,晚辈一般不许在老人面前吸烟喝酒。逢年过节,席上的鸡心、鸡头、鸡翅、鸡爪敬给老人和贵宾以示尊重。

各民族对于自己生活中的锅灶火塘及水缸的卫生都是比较注意的,不能在灶上和火塘的铁架上蹬足、烤不干净的衣物、或向火塘中吐痰及跨过。究其根源与对火的原始崇拜有关,但是有讲卫生的现实作用。不能在水缸旁放不洁之物,更不能朝水缸处吐痰。

饮食特点

主食系列藏族农牧民都喜欢吃“糌粑”。糌粑可以意译为炒面。它的制作方法是把青稞、豌豆或燕麦粒洗净晾干炒开花,然后磨成粉。一般的吃法是先在碗里倒些酥油茶或清茶,然后加入适量糌粑,左手端碗,右手搅拌糌粑,其干湿程度是既可捏成团,而又不会因水多而粘手。

拌好后捏成小块送入口中。生活稍好些的,吃糌粑时拌入酥油奶渣糖,平时多加盐,其味道犹如甜点心,很香而且抗饥,久食可治胃溃疡。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喜欢吃“帕罗”。

“帕罗”通常的汉语叫法是“抓饭”。它是用大米、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混合做成的饭,其风味有点接近炒菜拌米饭,但是有葡萄干等干果时有甜味,而且它是焗制而成,油量较大,吃时用手抓,故得名。早在唐代的《酉阳杂俎·酒食》中对它就有记叙。新疆少数民族的烤馕也很有特色。一般用白面粉(也有用玉米或高粱面的)和上盐(或糖),做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外面抹些油,粘些洋葱芯渣,贴在专门的烤炉内壁烤熟。

自然饮食这里所指的是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制作食物的饮食习俗。

海南省的黎族多居山林之中,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和树上的松鼠都是黎家的美食。在野外捕鼠后以篝火燎毛刮净,带回家除去内脏或烤或煮佐以调料食之。黎族腌泡酸菜,其中也要加入畜骨或兽骨。黎族称作“南沙”的这种酸菜,酸味浓烈,开胃消暑,四季都食用。

南方吃竹筒饭的少数民族有好几个。黎族的竹筒饭在家中和野外都可以做:砍一节较粗的嫩竹装入当地特产的香糯米和适量的水,或再抖入些猎获物的瘦肉与盐,架在火堆上熏烤,水沸后以树叶或木塞封口,随时转动竹筒使其受热均匀,待饭香溢出取下稍候,以刀剖筒便可食用。傣族的竹筒饭叫“香竹饭”,香竹的竹节较长,但竹管不粗内壁有层很香的竹膜。先将淘好的糯米装进竹筒里以清水浸泡六七小时,然后用芭蕉叶封口,放进火灰里煨或在火塘上烤。筒口冒出蒸汽十分钟后取出竹筒,用木棒将竹筒捶软,然后撕开竹片,顿时清香四溢。竹筒米饭白软细腻,滑爽可口。

傣族的“剁生”食品也较多,有猪肉、牛肉、鱼肉、黄鳝、青蛙、马鹿肉、麂子肉等数十种。所谓剁生就是生吃,不用烹炒煎炸蒸煮烤烧焗,但要加入葱、蒜、姜、芫荽、野花椒、辣椒面、盐、味精、香油、柠檬汁等调料。剁生的肉都是新鲜的无病菌的。鄂伦春猎人喜欢吃生的狍肝和半生半熟的肉;藏族牧民喜食生牛羊肉干;赫哲族不论冬夏,都有吃生鱼的许多方法;苗族、侗族也有一些吃生鱼的制作方法。生吃食物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原始食风的反映。

鄂伦春人吃的野菜主要是柳蒿芽、山韭菜、山芹菜、小根蒜、黄花菜、蘑菇、猴头菌等,全是采集来的。在锅传入之前鄂伦春人煮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大野兽的胃洗净后装水,再把兽肉切成小块塞进胃里,吊在篝火上烧烤,胃里的水沸腾了,肉也熟至七八成了,然后取出蘸盐而食。另一种方法是刳木贮水,放进切好的肉块,把小石头放在篝火中烧热,夹出石头放入水槽中,如此反复数次,水沸肉熟取肉蘸调料可食,味道鲜美。

烧肉是把肉块直接扔进火堆,烧至焦黑取出,用猎刀刮掉表面黑糊部分,切开加作料吃。血肠的做法是把狩、狍、野猪的肠子洗净,把拌有各种作料的兽血灌入肠里,扎口入锅煮。杂花菜又称“肉拌脑浆肺子”,是把野兽的肉、肺、脑浆煮熟后,拌些拆骨肉、动物油、野辣椒、韭菜花和盐来吃。夏饮山泉冬化雪水,春季在森林中找不到水的话,用猎刀划开桦树皮,便可吮吸树汁解渴。游猎中没茶叶时,可采集小黄芪叶、玫瑰与达子香的花和叶,晒干后来代替之。这种带有原始色彩的食风,正反映了鄂伦春人利用自然战胜困难的高度智慧和顽强意志。

石烹食俗也是原始食俗之遗风。除前文提及的鄂伦春猎人刳木贮水,烧石烫肉的方法外,还有一些民族有此遗风。生活在云南横断山怒江大峡谷的怒族,以石板当饼铛烤出来的玉米面与麦面混合饼,又酥又香又脆。高山族布农人以石板烤甘薯,排湾人野炊时用石板烤鱼。排湾人还以椰壳当锅,烧热石头放入“椰锅”里烫水煮肉。云南纳西族在大理石板上和面,石板下火盆加热,以此法和的面,烙出“丽江粑粑”的层次很多,每层很薄,色美味鲜,香脆可口,油而不腻,冷而不硬,驰名远近。西双版纳的傣族吃一种傣语叫做“捣”的青苔,把洗净的“捣”和调料放入大碗中,加清水,再放进烧红的鹅卵石,水沸之后捏糯米饭团蘸碗中汤菜而食。西藏偏僻山村的珞巴族习惯以石锅做饭煮菜,这可能是较高水平的石烹,虽费柴火但粥香味美。

全羊制品从事畜牧业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以及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吃全羊的食俗。在重大节日或招待贵宾时,哈萨克族以黄头白身的肥羊设全羊宴席,进餐时先把羊头献到客人面前,客人割下羊头右颊面上的一片肉放在自己碗中,再割下一只羊耳给席间年龄最小的人,然后把羊头递给主人,否则失礼。在蒙古族隆重的宴席上,煮熟的全羊被称为“羊背”或“羊五又”,大的有七八十斤重。上席时,将大块羊肉在托盘内摆成整羊形状,主人以随身佩带的直柄蒙古小刀割下羊耳、羊尾敬神明,尔后再敬客人。敬毕,撤去盘中羊头及四肢,插上供客人用的刀,请客人随意割切来吃。蒙古族的烤全羊,在烤制时要反复出炉入炉,观察各部位烤的程度,并加些调料,直至金黄熟透,再放入大漆盘中,围以彩绸,抬至席前向宾客献礼。礼毕之际抬回厨房刀片肢解,端上席蘸调料吃。

清代宫廷的“全羊席”不仅有元代的气魄,而且烹制技术更为精巧。袁枚在《随国食单》中有“全羊法七十二种”的记叙。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较讲究菜名的典雅形象。清代宫廷中把羊眼睛做的菜叫“玉珠顶”;羊脑做的菜叫“烩白云”;羊肚做的菜叫“素花”;蹄筋骨髓合做的菜叫“蜜汁髓筋”等等。由此可见满族贵族吃全羊的一些食俗。塔吉克族在接待贵客时,先把肥羊牵来请客人过目后才宰杀。

维吾尔族在上烤全羊时,羊角上扎红绣球,红绸带交叉胸前,羊昂首趴在大食盘中,口衔生菜叶的生动形象十分喜人。

吃酸特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饮食中吃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南方民族中。食不离酸的典型代表当数侗族。侗族酸味食品种类繁多,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分。家家火塘旁放着一个能装六七斤水的陶罐,每天把干净的淘米水倒进罐里,保持一定温度,三五天即可酿成带有糯米香味的酸水。用酸水煮新鲜鱼虾、笋子蕨菜,加上紫苏叶和薄荷叶,开胃降血压,喝了全身轻爽。荤酸指的是用陶坛或木桶腌制的猪肉、鸭肉和鱼虾。最讲究的腌酸鱼,是酸食中的上品。有些草酸鱼能腌二三十年而不变鲜味。素酸指的是腌酸辣椒、姜、青菜、豆角、白菜梗、嫩笋、黄瓜、萝卜等。侗家一年四季都腌酸,三月腌青菜,八月腌鱼,夏收后腌鸭,过年时腌猪肉,平时有什么就腌什么,不腌酸了,吃起来没味。礼仪社交活动中,没有酸食品,就显得寒酸和无礼。苗族、傣族、黎族的腌酸泡菜也很有名。彝族的干酸菜制作简单,保存方便,酸味纯正。北方吃酸泡菜的,以朝鲜族名气最大。泡菜的花色品种很多,以酸甜辣脆鲜为特色,目前在许多城市都有摊贩出售,不用吆喝,生意很好。蒙古族、藏族的酸奶以及酸奶渣,也属于酸食品类,健胃助消化,营养价值很高。

饮酒风俗我国各民族都有饮酒的习惯。我国自古以来

就有无酒不成礼的文化传统,其影响也非常深远广泛。关于酒的起源,传说和古籍记载较多。名气大的酿酒创始人,一个是仪狄,一个是杜康。《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仪狄是夏禹的臣属。《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炎帝神农氏姓姜,姜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以粮食酿酒。仪秋与羌人肯定有关。因此说,酿酒技术的产生与古代羌人不无关系。今陕西渭南地区白水县是杜康的故里。

《白水县志》载:“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

杜康即传说中夏国王少康。《说文解字·巾部》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林酒。”是说杜康乃以高粱为原料酿酒的“初作”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以上记载说明了仪秋与杜康在酿酒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但不能由此断言仪狄就是最早的酿酒者。因为《黄帝内经》中记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造酒的话,旧题为孔子八世孙孔鲍撰的《孔丛子》中说,帝尧、帝舜都是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禹的臣属仪狄不可能为他们酿酒。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中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美酒。”这种论断较为实际。正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一样,仪秋和杜康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了酿酒工艺。

用酒曲酿酒的技术,最早产生于我国。相传为孔子编定的《尚书》中,记有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的谈话,其中提到“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曲蘖就是指酒曲。武丁王约为公元前十二三世纪在位。法国人利用酒曲生产酒精,已是19世纪末的事情了。他们过去造酒,是利用麦芽淀粉糖化的方法。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且相当丰富多彩。藏族除僧人忌酒外,其余的人都喜欢饮青稞酒。青稞酒分啤酒和白酒两种,平常家酿的多是啤酒,最高20度没有气和泡沫。客人接受敬酒时,接过酒杯后,先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身后上方弹三次表示敬上苍神灵,然后分三口饮尽。蒙古族的马奶酒,是把马奶倒进皮囊中,以特制的木棒搅拌,使其变酸发酵提出奶油后制成的。一般敬酒都用酒碗,不喝干是不礼貌的。

四川凉山的彝族认为,“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他们以荞麦、玉米酿酒。饮酒的方式经常是“喝转转酒”,即几个人围着一个大酒碗蹲成一圈,一人一口轮流喝,没有下酒菜,喝寡酒。节日期间,尤其是每逢火把节,姑娘们便在家门口设“敬酒台”,放一坛酒,插几根麦秸吸管,请过往的行人喝,在斗牛、赛马和摔跤中大显身手、赢得荣誉的小伙子更受热情款待。

围着酒坛以吸管喝“咂酒”的兄弟民族有好几个,其中以羌族最著名。佤族用细竹管吸饮小红米酿的水酒;布依族用芭茅草或细竹做吸管,称之谓喝“扎马酒”。怒族有种佳肴叫“肉酒”,是把鸡肉用油煎炒至脆香,再倒酒入锅文火煮。因肉中有酒,酒中有肉,所以吃的时候肉香酒香油香集于一口,补气强身健体,很受群众喜爱。

鄂温克族在客人光临时,先安放好毛皮坐垫,请客人就座,互相敬烟。尔后,女主人托银盘献上野果酿的酒和煮鹿肉、烤面饼等食物。敬酒时,主人先高举斟满酒的杯子,往火堆上倾洒少许,表示对火神的崇敬,再自己抿一口,表示酒中无毒,尔后捧给客人。西藏墨脱县的门巴族,当客人进门后,主人便用钢勺舀一勺酒敬客,客人若推辞,主人先倒点酒在自己手心里喝掉,言外之意也是请放心。许多民族在说亲、婚礼、丧礼、建房、节庆、庆丰收等活动中都离不开酒,而且很讲究喝酒时的友好融洽气氛,以及热情周到的礼仪。总之一定要表现出真诚、热烈,使大家都尽情尽兴,尽欢尽乐。为此不少民族都有敬酒的歌舞,用来劝酒。藏族、蒙古族、苗族、侗族等的敬酒歌舞,总是让客人感到盛情难却,非喝不可。

苗族有迎客酒、送客酒、拦门酒等,一进门得喝两杯,说是“双脚走来的”需得成双;牛角酒是以牛角制成的酒杯敬酒,由敬酒的姑娘递饮,客人接过牛角就得喝尽,因为这种“杯”是立不起来的,不喝完无法放下。

侗族饮酒有两种交杯酒,一种是两个人并肩而坐,相互用一手搂住对方肩膀,另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同时干杯饮尽,表示亲密无间。另一种是全席的人围一圈,按同一方向把酒杯递到旁边人的唇边,在欢呼声中同时干杯。如此三轮方开始自由敬酒。高山族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或叫连欢酒,其酒具像—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端各雕有一酒杯,只能同时举起同时喝。亲朋好友亦可喝连杯酒,表示情同手足。

品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