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实用手册(生活必备丛书)
9416100000031

第31章 外科疾病(2)

患病初期应卧床休息,化脓期绝对半卧位,避免饮食不节。病情严重宜禁食,并密切观察。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大剂量广谱抗生药联合静脉滴注,如青霉素、益萨林、庆大霉素、灭滴灵等。

②手术治疗:对于化脓性梗阻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或穿孔合并腹膜炎、老年和小儿阑尾炎、妊娠阑尾炎并发腹膜炎等均应手术治疗。手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并注意防治术后并发症。

(2)中医药治疗。

①早期急性阑尾炎可用川楝子15克,红藤60克,地丁30克,每日1剂,分2次服用。

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可用川楝子、丹皮、大黄各15克,红藤60克,三颗针30,芒硝6克,每日1~2剂,分2~4次服用。

③急性阑尾炎已化脓者可用生苡米30克,丹皮12克,银花、紫花地丁、当归尾各15克,红藤、败酱草各20克,赤芍、生甘草、制大黄各10克。每日1~2剂,分2~4次服用。

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由阑尾炎穿孔、肠穿孔或坏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囊穿孔、腹部穿透伤和内脏破裂、肝脓肿穿破、女性生殖器炎症扩散等因素引起。如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类;按发病的机理则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本病以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发热为特征,并常伴有恶心、呕吐。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宜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上消化道穿孔,用青、链霉素或头孢菌素均有效;下消化道穿孔,常可产生复杂的混合感染,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患者禁饮食,半卧位,腹部热敷,注意肛管排气,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2)中医药治疗。

复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枳壳、元胡、川楝子、白芍、木香、双花、连翘、大黄、生甘草。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溃疡穿孔后,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消化液及食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化学性腹膜炎,6~8小时后,由于细菌的滋长,转成细菌性腹膜炎,因此病人有剧烈的腹痛,腹痛呈刀割样,从上腹开始,向全腹扩散,或向右下腹转移(易与阑尾炎混淆)。穿孔病人腹痛难以忍受,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肢体发冷、脉快、恶心呕吐等。

腹痛可以出现一段缓解期,再发展下去可转为细菌性腹膜炎,腹痛又复加重。

检查发现,表情痛苦,呈一定姿势卧位,不敢动,不敢深吸气,脉搏快而细,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呈“木板状”强直,一般上腹部疼重,肠鸣音消失或减弱,约75%病人可有肝浊音界消失或缩小,或有移动性浊音。穿孔后时间较长可以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出现休克时,血压降低。

本病的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于年轻病人,症状轻,空腹穿孔和穿孔时间短,且估计穿孔不大者。

①胃肠减压:通过胃管持续将胃内容物抽出不再继续外漏,促进穿孔愈合。

②输液:支持全身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

③抗生素:多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

④应用抗酸药物,雷尼替丁、洛赛克等。

⑤病人采取半卧位,以利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减少毒素吸收,一旦形成脓肿易于处理引流。

(2)手术治疗。

凡不适合非手术治疗的急性穿孔病例或非手术治疗不见效的病例均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特别是饱食后穿孔,顽固性溃疡,伴有幽门梗阻,大出血,不能除外有恶变的,年龄较高的,均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除外不能耐受手术者。

①穿孔单纯缝合: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对病人打击小,危险性小,即使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进行这种手术,术后再辅以治溃疡病的药物治疗。但此手术治疗可能不彻底,有2/3病人有可能再发病,需第二次手术。

②胃大部切除:病人一般情况较好,穿孔在12小时以内,腹腔内炎症和胃十二指肠壁水肿较轻,可以行彻底性手术,即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部切除等。

溃疡病与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气温环境突然变化有一定关系。所以发现溃疡病应及时服药治疗,注意生活起居规律,防止溃疡并发穿孔。溃疡穿孔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者均应采取半卧位,不能平卧,以防止膈下脓肿发生,有利于腹腔内残余渗出积存于盆腔,减少毒素吸收,即使形成残余感染也为盆腔脓肿,容易及时发现和便于引流。穿孔治疗后要注意饮食恢复,但需注意避免过急过多,胃切除后容量大大减少,残余胃虽仍可不断扩张恢复术前饮食,但必须有个过程。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一种病变。中年男性易患此病,多见于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

本病初起可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常感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小腿浅静脉逐渐隆起,扩张,有时可卷曲成团状,尤以站立后明显,但抬高腿后消失。病程长者,小腿下端及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部分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呈红肿硬块并有压痛。曲张静脉易损伤发生出血,或感染形成溃疡。预防本病需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长期站立或妊娠期,应平躺并抬高下肢,加强下肢运动。自我按摩或热水浸浴。长途步行或长久站立工作者,应使用弹力袜。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压迫治疗:适宜于病轻无症状、范围小的浅静脉曲张,妊娠期妇女及年老不适于手术治疗者。

②硬化剂注射疗法:适宜于术后残留或术后复发者,或伴皮肤并发症的小腿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

(2)中医药治疗。

①本病初起无明显症状或仅见小腿沉重者,可服用中成药活血祛风丸或通经活血丸。如患肢皮肤瘙痒、干燥,便干,舌红者,为血燥,可用清肝芦荟丸。如患肢发冷,胀肿重者,为寒凝血淤,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②溃疡形成:一般不需内服药。如伴有感染,宜清热利湿,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或依据疮面的情况,选方用药。

③疮面有腐肉:用九一丹或红油膏外敷。疮面肉芽开始生长时,外敷生肌散或白玉膏。疮面周围有湿疹者,改用青黛膏。

④急性继发感染:脓性分泌物多时,用金黄膏或九一丹外敷。

⑤如疮面出血,可掺用桃花散。出血不止者应结扎止血。

肛裂

肛裂是由肛管皮肤深及全层的裂开,形成梭形溃疡的一种病变。

肛裂大多发生在肛管后壁正中部,少数在前壁正中部。一般仅发生一处,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患者多见于30~40岁中年人。本病常可伴发皮赘和肛乳头肥大,严重时引起肛管狭窄,形成肛裂三联征。致病原因,多认为与肛门括约肌的分布、痉挛以及血管因素有关。大便干燥、秘结,常是本病的伴随因素。

肛裂以疼痛、出血、便秘、瘙痒为主要症状。

疼痛: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初有便意时即感到轻微的不适合疼痛,排便时产生撕裂样的疼痛,便后稍有缓解。再次排便时疼痛周而复始,使患者对排便产生畏惧心理而忍便。

出血:肛裂出血不多,有时手纸带血,有时粪便表面带血,有时则为便后滴血。

便秘:即是病因又是忍便的结果。患者刻意减少排便次数,延迟排便时间,使粪便更加秘结,加重了对肛管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瘙痒:是肛裂溃疡面分泌物对皮肤刺激形成湿疹所致。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保守治疗:适于急性肛裂。主要服用缓泻药物软化粪便,配合温水坐浴,促使括约肌松弛,外敷10%的卡因软膏,创面可用20%硝酸银涂抹以利愈合。

②扩肛术治疗:适于急慢性肛裂。局麻下手指扩肛,从2指至6指,持续5~10分钟。

(2)中医药治疗。

①阳热燥结,大便不通者,宜泻热通便。

方药:生大黄、厚朴、枳实各10克,芒硝5克。煎服。

②老年或久病习惯性便秘者,可以番泻叶代茶饮。

③中药熏洗:苦参、黄檗各30克,川椒10克,明矾6克,龙胆草20克,煎水熏洗。每日1次。

腹部损伤

腹部损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种。

闭合性损伤由钝性暴力如撞击、挤压所致。轻微的可仅累及腹壁,表现为伤处疼痛、肿胀、压痛、肌层血肿等。较严重的可引起内脏破裂。实质性脏器如肝、脾、胰等破裂后,有腹痛和内出血症状,如头晕、苍白、脉搏快、血压降低等。腹部逐渐膨胀,有压痛和腹肌紧张,还可有移动性浊音,穿刺可抽出血液。大量出血时迅速出现休克。因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这些脏器破裂时,除出血外,尚伴有胆汁或胰液的刺激,故体征更为明显。空腔脏器如胃肠等穿破,则主要表现为腹膜炎。

开放性损伤由火器或锐利器械造成。穿透腹膜但未损及内脏者,因带入细菌,可引起腹膜炎;如果伤口较大,大网膜和小肠可脱至腹外。伤及内脏者,症状和闭合性损伤所引起的内脏破裂相同,有时还可见到血液或肠内容物从伤口流出。穿透、穿破腹后壁的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

腹部损伤的危险性在于腹部内脏的损伤。内脏损伤可引起腹膜炎、大出血和休克等严重后果。凡遇到腹部损伤,应尽速判定有无腹部内脏损伤。如闭合性损伤仅累及腹壁,可对症处理,给以镇痛药物,减少痛苦。有内脏破裂则需紧急手术。若不能立即确诊,应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准备手术。对脱出至腹外的大网膜和小肠,可暂用消毒纱布或清洁的搪瓷碗盖住包扎,急送医院治疗,不可将其推回腹腔,以免增加腹腔感染。开放性损伤的病人都须紧急手术治疗。

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引起梗阻,称为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最多见的肠套叠类型是回肠末端套入结肠。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腹痛,病者面色苍白、出汗、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可摸到腊肠型、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疼痛的肿块,常位于脐右上方。随着病程的发展可逐步出现腹胀等肠梗阻症状。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结肠受阻,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发生原因与肠息肉、肿瘤有关,多呈不完全性梗阻,故症状较轻。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便血不多见,肠套叠可自行复位,所以发作后检查常为阴性。

治疗肠套叠早期可用空气(或氧气、钡剂)灌肠复位,疗效可达90%以上。如果套叠不能复位,或病期超过48小时,疑有肠坏死,或空气、钡剂灌肠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恶化时,都应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法:手术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成人肠套叠多有引起套叠的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等),一般主张手术治疗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