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实用手册(生活必备丛书)
9416100000024

第24章 皮肤科疾病(2)

(3)静止、消退期银屑病治疗。以外用药治疗为主,可选用10%水杨酸软膏、5%~10%白降汞软膏(或二者等量混合)、10%煤焦油软膏、10%黑豆馏油软膏、10%鱼石脂软膏或01%~1%蒽林软膏。

对头面部皮损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剂,每日1~2次。

皮损数量较少,但肥厚且顽固者,可用5%5氟尿嘧啶软膏、01%维甲酸霜等外用或肤疾宁、皮炎灵等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硬膏外贴。

继续配合用复方煤焦油洗剂洗头、洗澡。

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发生黄褐色斑片的皮肤病,又称作妊娠斑和蝴蝶斑等。

本病十分常见,常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妊娠期妇女尤为常见。妊娠期妇女出现的黄褐斑,一般分娩后几个月自行消退,这种情况不可视为病态。若半年至1年仍未消退者,可视为黄褐斑病。男子和未婚女子也可患此病。

本病发病原因和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内分泌变化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常见症状有:皮损呈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如地图或蝴蝶,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境界清晰,常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处,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斑区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

黄褐斑患者要避免长时间曝晒,夏季外出时应戴凉帽、外涂防晒剂。对怀疑引起过敏药物及化妆品应停用。应保持精神愉快,劳逸结合,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酒。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饮食疗法。

(1)西医药治疗。

①内服药:维生素C,每次300~1000毫克,每日3次。

②外用药:5%白降汞软膏,涂患部,每日1~3次;3%双氧水,涂患部,每日3~5次。

(2)中医药治疗。

①肝郁型:面部褐斑,伴见性情急躁,或抑郁不舒,胸胁胀闷,妇女则月经不调,舌红苔白,脉弦或沉弦。治宜疏肝理气。

中成药:逍遥丸、舒肝丸、白凤丸等。

②痰湿型:面部褐斑,兼见胸闷脘痞,纳呆,舌白润滑,苔腻,脉濡滑或沉弦。治宜除湿化痰。

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或藿香正气丸内服。

③肾虚型:面色黑浊,兼见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胖,脉沉弱。治宜补肾温阳。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滋补肝肾丸等。

(3)饮食疗法。

①肝郁型。

柴胡饮:柴胡、白芷各6克,赤芍10克,水煎代茶。

紫白饮:紫苏叶、丹参各10克,白芷6克,丹参10克,水煎代茶。

②痰湿型。

苏白茶:苏叶、苏子各10克,白芷6克,水煎代茶。

三子茶:苏子、莱菔子各10克,白芥子6克,炒香捣碎,沸水浸泡代茶。

③肾虚型。

蒺藜酒:潼白蒺藜各20克,白酒250克,浸泡1周后开启饮用,每次1小酒杯(约10克),每日1~2次。

首乌茶:何首乌、白蒺藜各10克,白芷6克,水煎代茶。

脚气

脚气又称汗疱状白癣,是白癣菌侵入角层较厚的部位,如脚掌和手掌所引起的病症。只侵害手掌的情况少见,一般是脚掌首先发病。白癣菌的发育同霉菌一样,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在冬季看上去好像已经痊愈,但白癣菌仍然存在。到了夏季,又再度发育而引起脚气。脚气不易痊愈,是由于白癣菌寄生在药物难以浸透的角质层中,而且在白癣菌中,大都是抗药性强的石膏样毛癣菌。

此病只要证明有白癣菌,就可以确诊。与该病相似的疾病有汗疱,汗疱是汗孔的疾病,不会有白癣菌存在。此外,该病与念珠菌感染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别。

脚气开始时,脚掌心上长出数个小水疱。小水疱逐渐增加,可变成脓疱,周围发红,破裂后形成糜烂面,或者形成鳞屑。不久就向周围扩散而波及整个脚掌,将此称为小水疱鳞屑型。另外,还有趾间白癣和趾甲白癣。脚气虽为慢性经过,但在反复发生的过程中皮肤变硬,将此称为肥厚型。一般有强烈瘙痒,在抓挠时可继发感染,发生溃烂或分泌脓液,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经专科医生确诊后,可内服灰黄霉素,但必须长期服用方可见效。由于患者的袜子和浴巾等都是感染媒介,所以应经常煮沸消毒。另外,要注意保持手脚清洁和指(趾)间部干燥。

湿疹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任何性别、年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发于四肢者,常对称发作,主要表现为患部剧烈瘙痒、红斑、丘疹、水泡、糜烂、结痂、脱屑、苔藓样改变等皮肤损害,常反复发作,但皮疹消退后,不留永久性痕迹。中医认为是风湿热侵入肌肤而成。急性、亚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的乃久病耗血所致。

湿疹常易与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相混淆,未确诊时勿用药。皮疹发作前,如有服药史,而过去又从未发过,可能是药物过敏。忌用手抓剥患处,否则会使其扩散,严重者可引起感染。忌大面积使用激素类软膏(肤轻松、地塞米松等软膏),避免引发不良反应。避免用热水洗烫及过多使用肥皂、清洁剂。避免使用化妆品和油脂。不宜穿毛及化纤等制品,衣被勿过暖。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冬季淋浴不宜过勤,注意皮肤清洁及润泽。忌海鱼、辣椒、毛笋、虾、蟹等物,少吃荤菜。一些人对花粉、羊毛、羽毛、寄生虫、奶糖等过敏,故要细心寻找过敏物品,尽量避免接触。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饮食疗法。

(1)西医药治疗。

扑尔敏片,每次1~2片,每日3次;或息斯敏片,每次10毫克,每日1次。

(2)中医药治疗。

①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6~9克,每日3次。防风通圣丸,每次6~9克,每日3次。除湿丸,每次6~8丸,每日2次。

②徐长卿洗剂配方:徐长卿31克,加水熟煮,去渣。外洗患部。治疗急性湿疹。

③复方四皮洗液配方:桃树嫩皮、花椒树皮各100克,苦楝树皮90克,白藓皮、苦参、葛根各60克。上药加开水2000毫升,水煎30分钟,待温度降至30℃时加入硫磺3克、明矾30克。每次用前加热水30℃。外洗患处,每日1次,5日1剂,10日为1疗程。

④止痒祛湿洗剂配方:防风12克,地肤子、白藓皮、蒲公英各9克,金银花15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上药加水煎煮,去渣。乘热浸泡或涂擦患处,以能忍受为度。每日1剂,每剂可用2~3次,连洗3~5日。止痒消肿,消炎镇痛,治疗湿疹,脚气,脓疱疹等。

(3)饮食疗法。

①绿豆、粟米各30克,水煎加红糖温服。用于慢性湿疹。

②蕹菜30克,玉米须15克,荸荠10只,煎汤服。

③米仁、荸荠各10克,加适量白糖煮汤服。

④红枣10只,白扁豆30克,加适量红糖煮汤服。用于慢性湿疹。

狐臭

狐臭又称腋臭,在医学上叫“臭汗症”。男女都可发生,但妇女较多,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大汗腺开始旺盛起来,也是狐臭容易发生的时候。

汗腺受皮肤表面的腐生杆菌等作用而产生令人厌烦的狐臭味,狐臭的臭味多数是从腋窝发出,有时乳房、阴部、肛门等部位亦可散发出此种特殊气味,到老年时可减轻,甚至消失。狐臭有遗传性。中医学认为是湿郁而气血不和所致。

外治可选用外洗方、熏洗方和涂搽法。

(1)外洗方:菖蒲15克,公丁香、母丁香各3克。上药加水煎煮,过滤去渣。每晚睡前,用药水洗腋窝部。然后用药粉(枯矾10克,樟脑5克,研成细末)涂搽,7日为1疗程。

(2)熏洗方:甘松10克,白芷12克,佩兰6克,上药加水煎成药液。乘热熏洗腋下,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3)涂搽法:取一块生姜,切片搽患处,每日1~2次。

皮肤瘙痒

严格来说皮肤瘙痒并不算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症状而已。皮肤存在痒感,甚或奇痒难忍,但无原发皮损病变,长期的握抓可以在皮肤上见到一些搔痕,重者可并发毛囊炎、疮、脓疱病等。

皮肤瘙痒的治疗可难可易,如果能发现瘙痒的原因,积极予以治疗或去除病因,皮肤瘙痒即可治愈。但皮肤瘙痒病因也较复杂,如患有肝胆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病、白血病、低蛋白血症、痛风、肠寄生虫病、神经衰弱甚或恶性肿瘤,都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或进食某些食物,服用某种药物,接触一些肥皂、染料、丝棉织品、羽毛等物质,或为蚊虫蚤虱的叮咬,或为干燥气候环境所影响,皆可能导致皮肤瘙痒。

患有皮肤瘙痒症的病人,如果能找出病因,即为最有效的治疗。一般的治疗要选用一些药物减轻症状,消除痛苦,如应用止痒乙醇(酒精)、炉甘石洗剂、l%~2%薄荷脑软膏、肤轻松软膏等,都有一定的止痒效果。皮肤干燥明显者,应该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或应用些护肤的油性软膏,也有较好的疗效。条件许可时,可以应用矿泉水做水疗,如瘙痒部位较为局限,用025%~05%普鲁卡因1~2毫升,维生素B1100毫克,作邻近瘙痒部位的穴位注射;剧烈而又顽固的瘙痒症,可以口服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剂;或静脉注射溴化钠或葡萄糖酸钙,也有口服烟酸取得显效者;有人试用中草药治疗,如用苍耳子根、叶,切碎煎浓汤,熏洗患处;苦参、川楝子、甘草各100克,煎汤洗患处,这些方法简单,可供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