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元年(692)一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天不察详情,就把做了四个月宰相的狄仁杰罢相下狱。任用酷吏,以巩固政权,是武则天的统治手段。这些酷吏专门制造所谓谋反大案。他们制造许多刑具,对被告严刑逼供。这次,来俊臣为了诱使狄仁杰承认谋反,要他承认愿为武后的臣下就可免去他死罪。狄仁杰为了免于冤死,等待时机,他招认了谋反罪。他说:“大周革了唐室的命,万物重生,我们是唐朝的旧臣,谋反确是实情。”其他几个被指控谋反的大臣,除魏元忠外,都和狄仁杰一样,全都服了罪。来俊臣见服了罪,没有用酷刑,只将被告收监。一天,判官王德寿受来俊臣指使,诱逼狄仁杰招供宰相杨执柔是同党,狄仁杰十分气愤,说:“皇天后土,叫狄仁杰去干这种事情么!”说罢以头触柱,血流满地。王德寿害怕至极,不敢再说了。
狄仁杰承认谋反,来俊臣等也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狄仁杰趁此机会,从狱吏那里借来笔砚(yàn),偷偷撕碎被子,写了一幅冤状,缝在棉衣里,请狱吏把棉衣送到家里。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收到棉衣,折开棉絮见到父亲所写的冤状。急忙向武则天告发。武则天召来俊臣询问,来俊臣对武则天说,狄仁杰下狱,并未动过刑,他住的地方也很舒服,如果没有事实,他哪会承认谋反。武则天犹疑未定,派通事合人周綝(chēn)到狄仁杰处察看。来俊臣要狄仁杰穿好朝服,会见通事舍人周綝,又假造了一份请求赐死的《谢罪表》,让周綝上交武则天。周綝核查,完全受到来俊臣的利用。就在这关键时刻,凤阁侍郎乐思晦的儿子被武则天召见,他控告来俊臣谋害了他的父亲。他说,国家的王法为来俊臣所欺弄,任何一个亲信大臣,来俊臣都可以逼他承认谋反。听了这个才九岁小孩的话,武则天有所醒悟。他召来狄仁杰,亲自问他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说,不承认早就死于酷刑之下了,哪里还有机会向陛下辩白?”武则天又问,为什么写《谢罪表》。狄仁杰告说,并无此事。武则天这才真相大白,释放了狄仁杰等七名同案人。虽然如此,武则天还是没有让他们官复原职。狄仁杰贬为彭泽县令,同案有的还流放到了岭南。
再度为宰相
狄仁杰当县令的彭泽县(今江西九江),是个穷地方。他一到任,亲眼看到老百姓穷苦不堪,就向武则天上疏,陈述百姓困苦,乞免租税。他在疏中说:“常年纵得全熟,纳官之外,半载无粮,今总不收,将何活路?”
万岁通天元年(696),北方契丹孙万荣率军攻陷冀州,杀死刺史陆宝积,屠杀官兵数千人。契丹兵进而又攻打瀛(yínɡ)州,整个河北为之震动,人心恐慌。武则天下诏擢升彭泽县令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魏县、大名县等地)刺史,前去平息战乱。狄仁杰上任后知道,前任刺史独孤思原因害怕契丹突然来袭,把老百姓全部迁入城里,修补城墙,巩固城防。与此做法相反,狄仁杰上任后打开城门,让老百姓出城耕作。他宣称,敌人离这里还很远,不必这样惊慌。如果敌军到来,我自有退敌制胜之策,无须烦扰百姓。契丹听说狄仁杰到了魏州,慑于其威名,未敢冒犯,不战自退。魏州官民对狄仁杰的气势和胆略十分敬服,他们感谢狄仁杰的德政,为他立了碑。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武则天赐紫袍、龟带,并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表彰狄仁杰的忠心。
神功元年(697),狄仁杰晋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二次做了宰相。
复相后,狄仁杰面临第一个大问题是派兵镇守疏勒四镇。当时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蕃军,夺回了西域的龟兹(qiūcí)、疏勒、于阗(tián)、碎叶四郡,并在龟兹设安西都护府,派军驻防。这四镇是唐朝的西疆要塞。然而,狄仁杰认为,派兵驻戍四镇不是上策。因而他上疏朝廷,陈述用兵荒外,争不毛之地,可谓无益可得,无利可图,倘若一味用兵,必然耗费国家大量资财。狄仁杰建议,可模仿贞观年间唐太宗册封阿史思摩为可汗的做法,由他镇守四镇的旧例,封阴山贵族阿史那斛(hú)瑟为可汗,委坐四镇。这样既省了大笔开支又能达到安边的目的。武则天并没有采纳狄仁杰的意见。
圣历元年(698)八月,狄仁杰再次得到提升,拜为纳言,兼右肃政御史大夫。同年,北方东突厥进犯河北,攻掠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赵州(河北赵县),杀死官兵无数。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征讨东突厥,武则天亲自送军队出征。狄仁杰率十万大军猛追,东突厥迅速逃回漠北,曾经饱受突厥驱使的百姓恐惧至极,生怕受到官兵杀害,纷纷逃匿。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狄仁杰上疏武则天,请求把这些百姓一律赦免,不加追究。他提醒武则天:“边远有事,还不足虑;如内地不安,就是大事了。”这是狄仁杰处理国家大事的出发点:努力淡化和消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力求国内的稳定。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对被突厥驱使的百姓一律不问罪,许多逃匿的百姓纷纷回家。狄仁杰大量发放粮食,救济穷困百姓,百姓很快安定下来。狄仁杰还下令,严禁官兵侵扰百姓,若有违犯,定斩不赦。在狄仁杰安民做法的感召下,河北道很快安定下来。狄仁杰回朝后,被授予内史。
武则天改唐为周,当上女皇帝后,萦绕在她心头的问题是:由谁来继承她的大业。唐睿宗虽是她的亲生儿子,又赐了武姓,但他毕竟是李唐王朝的后代。如果将她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册立为太子,两人又不具备品德和才能,不可能成为贤明君主。武承嗣在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也蠢蠢欲动,想当太子,武则天对此也犹豫不决。狄仁杰趁此机会,想说动武则天。他说:“太宗皇帝不避风霜,甘冒枪林箭雨,九死一生,方平定了天下,创立大唐基业,传给后世子孙。先帝驾崩时,把两位皇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打算把天下移交给别人,这恐怕有违天意吧!况且,姑妈与侄儿,亲娘与儿子到底谁亲?立儿子为太子,皇位由儿子继承,陛下百年之后牌位送到皇家祖庙,陪伴先帝,代代相传;皇位如由侄儿继承,我从未听说过侄儿当皇帝把姑妈牌位送到皇家祖庙去的!”狄仁杰的话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她无言以对,只好说:“这是我的家务事,你不要管。”但狄仁杰还是说下去:“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他还进一步启发武则天:“依臣看,天意和百姓都没有厌弃唐朝。匈奴犯边,梁王武三思公开招募勇士,一个多月还没有招足一千,后来庐陵王出面招募,不到十天功夫,就有五万人报名。由此可见,现在要立非庐陵王不可!”
后来,鸾台侍郎王方庆、内史王及善等也提出立庐陵王为太子的建议,武则天才有些心动。狄仁杰又说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劝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至此,武则天才将庐陵王接回,立为太子。
桃李俱芬芳
狄仁杰为相,善于举贤任能,他先后荐举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有的后来当了宰相,如姚崇能够“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是唐玄宗时有名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必欲取具有卓越才能的人,那么有荆州长史张柬(jiǎn)之,其人真宰相才。”于是武则天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不过几日,武则天又问狄仁杰谁能当宰相。狄仁杰问,先前推荐的张柬之为什么还没有用。武则天说,不是已经用了吗?狄仁杰说,我推荐张柬之可做宰相,不是推荐他做司马。于是,武则天迁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任命为宰相。
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是狄仁杰的用人特点。契丹部落将领李楷固、骆务整归降唐朝后,有些大臣上表要求对他们处以极刑,诛灭九族。狄仁杰则上疏请求赦免李楷固、骆务整,武则天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但赦免了他们,还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qián)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派他们率军攻打契丹残余部落。得胜回朝,武则天非常高兴。她在庆祝平定契丹的庆功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祝贺狄仁杰说:“这都是你知人之明!”
狄仁杰举人,以德才为重,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年,武则天要每位宰相各推举尚书郎一名。狄仁杰推荐其子狄光嗣。后拜为地官员外郎,很是称职。武则天称赞他有春秋祁(qí)奚举亲的遗风。
因为狄仁杰知人荐才,当时人赞誉他:“天下桃李,都在狄公的门下了。”狄仁杰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