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情商系统培养方案
9412200000019

第19章 健康情感培养(4)

宝宝1岁多时,偶尔发发脾气是正常的。因为宝宝这时已有了自我意识,也有了个性要求,他们要求大人尊重他们,当他们不顺心时,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或身体哪儿不舒适时,都可能发发脾气,以调节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对宝宝的发脾气父母首先应考虑发脾气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疲倦了,则应安排他休息,如果是生病了则应安慰他给他治疗,如果是宝宝以此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不合理要求,则不要理睬他,他哭闹一阵之后就不会再吵闹。不要一见宝宝发脾气就立即迁就他,尤其是当别人面时,有的父母可能为了安静和礼貌等,轻易满足宝宝的要求,这样,久而久之,便让宝宝意识到只要一发脾气,什么要求都可得以满足,以后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另外,有的家长性急,当宝宝发脾气时可能他的脾气也很大,怒言训斥,甚至出手打屁股,其实这样不仅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即使宝宝一时被镇住,强忍住了不再哭闹,但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却是极为有害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不理睬,听之任之,让他发泄发泄。

而事实上,只要宝宝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对周围事物进行摸索,实属正常的行为,那么对这么小的还不能意识到太多的孩子进行打屁股或其他体罚是不正确的。家长这时最好是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或将宝宝转移到另一个环境中。有些家长应在必要时调节自己的急躁情绪。

帮助孩子表达情感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内心情感,孩子的情感不比大人的情感丰富,但同样需要表达、宣泄。要达到这一目的,最简单有用的方法就是增加孩子的情感词汇。让他们说出所有能想到的情感,按照字母顺序写下来,一种情感占一页,编成“情感词典”。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能搜集这些词汇:寻找登有坦率大方人物照片(不取那些装模作样者)的新闻刊物,让孩子们说出对照片人物的感觉,写到词典每一页的上部分,再让孩子回忆自己产生这些情感的经历,如果孩子想不出来,那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给他举例。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还会愿意替每种情感配上画,大一点的孩子更喜欢拍些照片,来表现每种情感。

医治情感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心理疗法,而心理疗法经常利用做些情感游戏达到医治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母亲简领着9岁和11岁的孩子来找我治疗,因孩子的父亲突然去世,孩子们承受不了这一打击,变得抑郁寡欢、寡言少语,越来越显示出抑郁症的症状。

简一直试图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都归于失败。而且“我同时干两份工作来维持家用,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们谈谈心”简解释道。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给病人开游戏处方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游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玩。如果一对父母告诉心理学家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做家务,更没有空闲管孩子,那么即使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玩也是不现实的。

正是由于关心游戏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心理学家采用了“情感牌照”游戏。每个家庭每天都要花45分钟来往于学校和家之间,同时,孩子们在长途旅行时,总是辨认过往车辆牌照上的字母和车名来打发时间。

简和孩子们再去咨询时,心理学家便问他们喜不喜欢学习一个新的汽车游戏。“该游戏的目的就是辨认那些含有某一情感词语中两个字母的汽车牌照,然后回忆一下产生过这种情感的时间。比如,有‘A’和‘M’字母的车牌就包含疯狂…(mad)中的两个字母。”心理学家解释道。心理学家还告诉他们,这是个合作游戏,每次辨认出一个含有情感字母的车牌,谈出某种情感,全家人得1分。如果周一到周五得了20分,那么全家就可以出去吃顿快餐。心理学家给了他们3张免费餐券,作为刺激。

下星期见面时,这个心理学家注意到,这一家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他们玩过了游戏,得了35分,享受过快餐。心理学家要他们再玩一个星期,换一种刺激看电影。再次见面时,全家人心情都很轻松,尤其是孩子们变得很爱说话了。心理学家和简私下交谈时,她告诉心理心学家孩子们在玩过游戏后,是如何谈论情感的,如何表达自己对失去父亲的悲痛的。

这一家人已经能运用情感交流技能继续生活了,所以心理学家建议治疗停止一个月,其间与他们保持电话联系。

在后来的一次通话中,简兴奋地告诉心理学家:“亲爱的先生,我们这个星期又玩了情感牌照游戏,可惜的是我们得分不够,所以我不得不开车带孩子们去绕了1个小时,辨认车牌,谈我们的情感,挣够看电影的分数。”听完这些,心理学家笑了,因为他知道,他的游戏达到目的了。

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儿童出生三个月时就能领会父母的意图,当父母生气或发怒时,儿童会立即停止活动,刚才还挂在脸上的笑容也随之消失,如果大人继续生气,儿童由于受到感染就会哭起来。儿童到了七个月的时候,懂得大人说“不”的意思,当大人摇头摆手说“不”时,本来想放进嘴里的东西也会停下来,这就是懂得控制要吃的冲动,学会了控制。有些家长害怕儿童哭,怕他不愿意,事事由着他,久而久之,儿童就不懂得控制自己。例如如果婴儿晚上不睡觉尝到甜头,父母又害怕拒绝,儿童会连续几个月不断地让父母夜间抱着他来回走几小时,弄得父母疲惫不堪。如果家长态度坚定,不理睬他,结果会惊奇地发现儿童变得非常听话,全家人又变得非常融洽。在适当的情况下要禁止儿童做不应该做的事也是让儿童学习控制情绪的措施。有时儿童会干一些惹人生气的事,大人越是忍耐,他越去闹事,此时就应当果断地惩罚他一下。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应管教儿童,在他们快要出问题时,坚定地采取反对的态度和制止措施,这种坚定才体现出父母真正的爱。

因为父母不让儿童偏离正道,使他们变得可爱。当儿童长大懂事以后,就会因为父母的坚定,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而更爱自己的父母。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经常严厉地管教儿童,儿童也会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经常处于抑制状态,表面上变得唯唯诺诺,但内心中充满逆反心理,对父母有着刻骨的仇恨,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也不敢同父母商量。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宠爱与管教的“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聪明健康的儿童。

帮助孩子抑制冲动

冲动也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的表现就是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使自己处于一种激动或愤怒的状态。

例如当某个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情况,或受人恶意中伤时就容易爆发,产生冲动,轻者大喊大叫、动手打人,重者可能对生活悲观失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显而易见,冲动会给人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为人处在这种状态下,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孩子情绪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些孩子的情感兴奋性高、稳定性差,导致由于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产生冲动。

二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贫乏且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

三是个别儿童从小被娇生惯养,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

那么如何教育和纠正感情易冲动孩子的毛病呢?家长应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如果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致使感情带有冲动性、易变性的特点,家长不必担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是非能力的发展,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会逐步改善。此时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树立是非观念,使他们能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鉴别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克制违反社会要求的个人愿望,使自己的情感服从于社会要求,并且能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

第二,如果有些孩子是属于神经兴奋和控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而产生的冲动,家长可教给孩子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预防冲动的发生。如提醒自己“不要感情用事”,或强迫自己“考虑一下后果”,这样做可以使情感状态达不到爆发的程度。应该说,冲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因此家长可鼓励孩子陶冶情操,做一个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文明习惯的人。

第三,如果孩子是因为被娇生惯养导致的任性暴躁、容易冲动,家长应进行反思,变无原则的溺爱为有理智的严爱,在生活中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于一些无理的要求则要耐心说服,坚决制止,不要一味牵就。此外在家庭中要营造一种温暖、舒适、和谐、文明的环境,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益处的。

应该说,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易于接受教育,只要家长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就会有收获,就会使孩子控制住易冲动的情感。

消除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不仅可使人的心情变坏,严重的还可导致疾病,因此要想尽办法消除不良情绪,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来消除不良情绪。

自我转化也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将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是“宣泄”,当孩子悲伤时,可以让他放声大哭一场,或者向他可以信赖的人倾诉。

自我安慰假如孩子遇到挫折和不幸,你应该让他想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也说不准。

别太在意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自然是很伤心的,你可以在旁提个醒说:“要是我,也有可能做错的。”

开始行动吧若孩子把本来可以做好的事做砸了,你可以对他说:“开始行动吧,这次肯定能做好。”

暂时避开只要让孩子离开使他伤心的地方就可以了。

幽默疗法给孩子讲讲笑话,让他听听幽默故事,也可以排遣不良情绪。

广交朋友特别安排孩子和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交朋友。

拥有宠物此法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宠物身上,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方法。总之,你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便可以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绪。

纠正孩子的撒泼行为

现代绝大多数小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着过去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良好的生活条件。娇气任性,由于一些家长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这些“小皇帝”动不动就发脾气。

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必须及时加以矫正,以确保孩子的顺利发展。

要想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得彻底改变家长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的态度,消除他自己是“小太阳”、“小皇帝”的优越感。假如孩子已经形成了撒泼习惯,并且通过一般的说服方法也不起作用时,不妨按下列方法去试试。

如果孩子撒泼时,父母暂且不要理睬他(她);也不要流露出迁就或怜悯之情,更不要站在旁边说赌气话:“让你哭,看你哭得了多久……”。此时的父母可以适当收掉一些孩子撒泼时可能碰坏的东西,然后关上门离开,让他独自表演。

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此时切莫让爷爷、奶奶心肝宝贝地去护着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责备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拿出好东西给孩子。不然,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孩子觉得自己有后盾,以后还可以故伎重演,越来越糟。

下点“狠心”,不能半道易辙,成为孩子泪水的俘虏,向孩子检讨求和:“妈妈不好啊,宝贝不哭了,一切都怪妈妈……”细心的父母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此时的哭闹撒泼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如果家长不理他,让他去哭闹,过不了多久,当孩子透过泪水发现屋里没人时,他就会很快地停止哭泣。但是,如果家长马上出现在他面前,或听到附近有人活动、说话时,他往往又会很快地进入角色,大哭大闹起来。

在撒泼的气氛淡化后,孩子也不再打滚时,可以给孩子讲好孩子不应该这么做而应该怎样做之类的道理。使孩子感到父母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讨厌自己撒泼。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产生情感错觉,把父母看成凶狠的人。

对于爱撒泼的孩子,父母只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按照上述方法去做,使孩子感到用那一套办法既费力又不管用时,就不愁他们不改这坏习惯了。

注意问题

正确对待宝宝的抗拒行为

孩子1岁半以前一直都很乖,逗他说话,或给他玩具,他都能作出灵活的反应,给了我们很大的快慰。不知为什么最近他却很不“听话”了,好像故意跟我们对着干,你让他吃饭,他偏偏不吃,却要玩小车;你让这样,他偏那样,弄得我们很生气,有时着急了,恨不得揍他一顿。

出现这种抗拒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时的宝宝已开始初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有时候甚至不接受成人的劝阻,孩子明明知道是成人不同意的行为,这时候只要转移孩子注意力也许就能很有效地对付孩子的抗拒行为:孩子要玩一个脏东西,你可以给他一个新鲜的玩具取而代之,或开始一项有趣的活动,这样比简单地禁止玩脏东西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何对待孩子的抗拒行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孩子任性的程度,孩子的主动表现和自我主张是培养独立性的起点。父母应该知道开放式的关怀可以长期影响孩子的自我形象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他们的健康。这里给父母提以下几点建议:

适当地赞扬孩子的行为,如“你搭的塔真大”等。当然,这种赞扬应该准确、真诚,避免过分的言辞。

不要提问或发布命令。你的任务只是观察,说出你的所见,而不是去控制或指导孩子。

当孩子开始调皮时,应警告或提醒他们,这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好的行为,以此塑造积极性的行为,对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为不要去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