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07

第7章 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按照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又要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既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既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又要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现代农业的新发展,形成县域经济的新格局,培育农村市场的新主体,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树立乡风民俗的新风尚,促进公益事业的新发展,营造农村和谐的新局面。这些任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我们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坚决克服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0美元,总体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时期。我省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转变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仅有800多美元,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980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这表明,我省同全国相比,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条件也不同。我们既要看到我省同全国的差距,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性,又要看到我省总体上尚不完全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把着力点放在夯实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上来。

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认为,甘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殊状况,一是农村贫困面大。尽管全省总体上已经解决了温饱,但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全省有国家扶贫重点县43个,加上8个省扶重点县和非重点县的重点乡,扶贫面涉及68个县,绝对贫困人口169.23万人,加上低收入人口442.42万人,占乡村人口的31.7%。二是城乡发展差距大。我省城乡发展差距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为4.4∶1,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更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严重滞后,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区域发展差距大。全省各地自然禀赋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市州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44686元,最低的只有2403元,差距是18.6∶1;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7373元,最低的只有993元,差距是7.4∶1。这说明,我省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临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复杂,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乡村举债搞建设。

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好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

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抓住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收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加快经济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六小工程”为重点,搞好小型水利、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网、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抓好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工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我们要看到,农村经济的振兴离不开发展特色经济。不仅要发展基于农业自然资源(包括由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由地下水、地表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构成的土地资源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资源等)的特色经济,而且要发展基于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的特色经济,还要发展基于人文历史和民间工艺资源的特色经济。我们不仅要在发展特色、培育特色、形成品牌、形成集群、搞好现代服务上下工夫,同时还要优化区域布局,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特色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技社会化服务机制,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四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药为主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新路子。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拓宽增收渠道,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重点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重视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注重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乡村旅游业、餐饮服务业,努力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释放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能。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广辟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建立劳务输转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化就业的竞争能力。建立劳务输转市场体系,加强同输入地的联系与协调,发展稳定可靠的劳务基地。建立劳务输转吸纳体系,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就地就近输转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建立劳务输转保障体系,落实最低工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序引导农民进城创业。一方面要加快大中城市建设,既发挥大中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更大空间。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抓好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独特功能,提高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为农民提供社会就业机会。

以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中心环节,更加关注民生,努力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要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继续抓好“两基”攻坚,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待遇,重视对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二是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继续实施城市卫生支持农村卫生工作,提高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标准,逐步做到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负担。三是要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下决心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问题,探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五保户”实行财政供养,适当提高对特困户的救助标准。四是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切实解决教育和卫生乱收费、土地征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等突出问题,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认识和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促进事物健康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求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不能违背群众意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和实践主体,是推动这项事业的主要力量。建设新农村,应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唱主角。一是要引导农民。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推动党的政策、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优良道德、卫生习惯、法制教育进村,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情,也是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提高素质、改善生活、实现价值的过程。二是要问计于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经验和做法,使工作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农民的意愿、要求和利益,相信和依靠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尊重农民。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引导和服务上,放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放在解决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上,农民自己的事要动员和组织他们自己去做,搞规划要符合农民的意愿,上项目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善于同群众商量,不能搞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

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作为首要责任,制定好落实政策的措施办法,搞好政策衔接和资金配套工作,把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分开、基层站所办事公开和党务公开制度,健全以“一事一议”为主的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建设,坚决杜绝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家族势力对农村事务的控制,防止宗教势力干预农村事务。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务求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事业,要多探索、多试点、多示范,避免实际工作中出现大的偏差。一是要因地制宜,扎实做好夯实基础的工作。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从群众最想让办又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反对喊不切实际的口号,反对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路,反对定事实上难以达到的高指标,反对搞劳民伤财的样板工程。二是要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的问题。从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和经济又有保障的电入手,抓好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工作,反对搞违背群众意愿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要真抓实干,诚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切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发展建立在埋头苦干的基础上,认真解决好现实矛盾和问题,反对好大喜功、欺上瞒下、虚报浮夸、弄虚作假。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偏重“治窝”、偏重形象,不能要求过高、预期过高,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模式雷同一个样。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防止走偏、走急、走样,避免造成新的矛盾和不必要的损失,让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改善,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陈学亨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而且是一个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新农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好过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保障建设新农村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建设,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不仅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而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保持了农村总体上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必须看到,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还很多,一些方面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突出表现在:

(一)民间矛盾纠纷量大面广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关系的调整,农村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变化,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近三年来经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的民间纠纷每年在6万件左右,这还不包括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调处的那一部分。民间纠纷的类型除了传统的邻里关系、家庭婚姻等方面外,还涉及土地征用、土地承包、宅基地、水权、草场、边界纠纷等等。纠纷的涉及面从原来的村民之间向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工程建设单位、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扩展。大量矛盾纠纷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乡风文明,影响了干群关系,而且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