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46

第46章 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刘田家

伯阳镇曹石村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西部,有3个自然村、113户、516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村。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全区有名的贫困村和后进村,干部轮流当,班子弱软无力,交通闭塞,耕地贫瘠,村民纠纷经常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新班子上任后,面对一穷二白、人心涣散的落后局面,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聚人心,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短短3年时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是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按照“调优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林果”的思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强化科技培训,形成了“三个一千”(一千亩苹果,一千亩桃杏,一千亩林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两个百万”(果品、西瓜总产各一百万斤)的目标,果园面积达2000多亩。狠抓果品营销,发展订单农业,仅2005年果品销售收入就超过100万元,占村民收入的80%,人均纯收入三年增加了1100元,达到2500元。集体积累实现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固定资产达100多万元,集体年经济收入10多万元。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三年来,累计筹资40多万元,完成三级提灌工程1处,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兴修梯田1600亩,梯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8%;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打水窖203眼;大力开展造林灭荒活动,建成长5公里、总面积1600亩的人工林带,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1%,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前半年争取资金80万元,自筹57万元,新修农村道路9条,共27公里,实现了田间道路网络化。同时,对连接310国道的4.6公里通村主干道按6.5米宽的标准进行了水泥硬化。

三是新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以来,村上依据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的实际,统一规划设计,并结合中—荷农村能源综合应用项目,建成太阳能暖房40户,配套“一池六改”(一个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炕、改水、旧房改建)71户,太阳能热水器69台、气化炉65个、架空炕40铺,示范巷道太阳能路灯1套、热水泵1台、太阳能钟1座,安装路灯26盏,建起了120平方米的村民科技培训中心,配置电脑8台,新建校舍24间480平方米。目前全村40户为舒适型太阳能暖房,73户为宽敞型砖木住房,自来水入户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52%,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四是村情民风有了较大改观。近年来,曹石村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以果园管理、沼气能源综合利用等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活动适时开展,以科技致富、产业富民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科技示范户32户,有职称的农业技术员86人。村情民风进一步好转,邻里关系进一步和谐,家庭关系进一步和睦,形成了村风正、民风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涌现出“五好”家庭15户、“十星级”农户8户、遵纪守法光荣户17户、致富带头人21人,好婆婆23人、好媳妇23人。

五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建起了“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八个一”长效机制,支部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化解矛盾、组织协调等能力显著提高,村民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村上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民主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轨道,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连续被省、市、区评为先进党支部、五好示范村党支部、先进党组织。2003年6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亲临曹石村视察指导工作时,称赞“三个代表”在曹石村做到了形象化、具体化。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今年“七一”,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中组部表彰。这些都为曹石村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

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鼓舞了曹石人,激励了曹石人。年初,村两委班子认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寻找差距,确立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创建新机制,将支部建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并确定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提高苹果、桃杏等果品品质为重点,大力推广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平衡施肥、生物防治和无公害果形剂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对劣质低产果园淘汰改造。以兴建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积极引进紫花苜蓿等名优牧草品种,大力发展地埂种草。到2010年,发展规模养殖达到60户。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贮藏、销售等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兴产业,产业占市场的发展格局。

2.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建立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绿色生态模式,走“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推动全村能源、养殖、种植业的发展。通过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和沼气建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新建50吨高位蓄水池1座,维修改造水窖150眼,新建100眼。扩建蓄水池2处,铺设主管道350米,配套100亩节水灌溉设施,示范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二是兴修梯田650亩,营建水保林350亩,沟道修建小型水保工程100处,实现坡地梯田化。三是以村委会为中心,建成“一纵一横”即曹石至街亭和曹石至华南两条公路,基本形成连接周边村镇的区域公路网,加强曹石与周边村镇的联系与交流。

4.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依托石门景区和林果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从业人员培训,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大力发展以健身、餐饮、民俗文化等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使旅游业成为曹石村的新型经济增长点。

5.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新建村级卫生所,配置基本医疗设备,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把卫生所建成全区一流的村级卫生室。健全和完善文化活动设施,繁荣群众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到2010年,村文化活动中心达到乡村一级文化村建设标准,村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达到70%以上。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村庄和谐。

(作者系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党支部书记)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石玉亭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道路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甘肃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快发展”的要求,走大甘肃的发展路子。

(一)夯实基础,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甘肃这几年,基础建设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基础薄弱、制约发展的情况还比较明显。甘肃要从中国区位中心、西部大开发重点、西部交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定位出发,以西部大开发为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大甘肃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信息、环境和第三产业。新农村建设,首先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富裕化就有了基础和希望,就可以拉近城乡距离,缩小城乡差别。

(二)突出重点,主要是重点做强产业

有色金属工业、特色农业、资源加工业、文化和旅游业、航空航天业、能源工业、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这些产业在甘肃未来的发展中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广阔的空间。做强产业,要目标准确、集中力量、持之以恒、做到最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重点做强农业产业和支农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三)突破难点,主要是做大市场

一是做大产品市场,争取同类产品的市场最大份额。二是做大流通市场,要充分发挥兰州是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积极利用西藏铁路机遇,形成若干个依托北京天津、上海长江三角洲、广东珠江三角洲,辐射西藏、新疆、青海,连通亚欧的商品流通市场。三是做大特色市场,积极争取做成有色金属等产品的期货交易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农副产品销售难和农民取得收入难,难就难在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民利用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四)加快发展,主要是用活政策

要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坚持抓项目不动摇,充分用足、用好、用活改革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各项产业发展政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认识、适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同时,要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好国家的发展政策,以政策为导向,以政策为动力,以政策为资源。甘肃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创造性地运用好国家各项发展的方针政策。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是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问题是产业问题,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农村问题是现代化问题,要通过城市化来解决;农民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来解决。

解决好农业产业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和加强支农措施,积极引导人才、资本和技术向农业转移;二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利用科技大力提高粮食产量,积极发展经济作物产业、草畜产业、林果产业、瓜菜产业和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三是要大力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的教育、科技和工业,形成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教育、科技和工业体系。

解决好农村问题,重点是做好农村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适度转移农村人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问题。现代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创业经营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经营农业收入和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公共事业投入、减少农民付出等。要教育和鼓励农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做现代创业型农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业和制造业,政府也要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支持农民创业。要通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集群式、专业化劳务输出,把人力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引导农民走市场化路子,建立契约关系,稳定和适当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价格,保证和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或通过补贴方式,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生产资料价格因素增加。要把农村统一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支出,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农民平等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现代化的文明。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农的政策和措施,减少中间环节的流失,使农民直接享受国家支农政策,如价格补贴、医疗补贴等。要落实国家各项减免政策,防止各项收费反弹,尽量减少农民不必要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