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39

第39章 认真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1)

□李枝葱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和农村青少年来说,科普资源和科普设施奇缺,科学素质更是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些都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科学素质纲要》颁发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农村青少年、县以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宣传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努力破解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题,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建设同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长期奋斗,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要“新”在哪里?中央将其定义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无论哪种概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要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即要培育一批“依靠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树立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来看,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主体来看,要培训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具有创新思维”的农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一、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农村科学文化设施条件的落后,又使得农民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渠道和机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出现回流现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培养新农民,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培训,增强他们创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着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努力使出村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留村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经营创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在农民的发展中,文化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那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农村的经验看,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的农民,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发展模式,并由此影响农村的产品结构甚至产业结构。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培养新农民是基本工程。

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要培育现代农村经济

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和管理条件先进,更重要的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现代农业,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追求高效、高产、优质,唯一的办法是依靠科技进步,比如通过品种的更新,技术的创新,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益。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成果累累,但科技成果的应用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放眼世界,不少国家因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紧密结合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现代农业,需要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加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加快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政府的各种扶持和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深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只有做到上述这些方面,农民增收才能落到实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在广大农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新的生活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应该是新农村的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不可否认,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但二者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比如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农村中一些富裕起来的人们却大兴土木,建庙修坟,沉迷于迷信、赌博。前些年,一些人受“法轮功”的蛊惑,有病不吃药,等等,这些都是一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理应在农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科学的生活理论和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不但要科学生产,还要科学生活。为此,科技、文化、卫生部门要继续推进“三下乡”活动,要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开拓活动领域、不断贴近生产生活方面下工夫,把“三下乡”活动做实做细。

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要在农村培训一批新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者和实施者,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决策来自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一个好的决策可以使我们节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可以为我们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赢得时间。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也不同于农业社会,况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技术换代周期日益缩短,这些都要求我们建立一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长期机制。国务院颁布的《科学素质纲要》,制定了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在这四个重点人群中,除了农民外,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也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中是重点中的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从战略高度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及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不断提高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领导干部的科技培训工作,就要探索一种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长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是各级科协组织的神圣职责。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省科协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国科协七大精神,认真实施《科学素质纲要》,面向“三农”,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科学普及和新技术、实用技术的推广,以农民、农村青少年和县以下领导干部、公务员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实施一项工程,推进两项活动,强化三个建设。实施一项工程,就是在农村实施“六个一”(一站、一校、一报、一网、一栏、一员)科普工程。一站、一校,即在乡镇建科普活动站和科普培训学校;一栏、一员,即将《甘肃科技报》发行到乡村基层,甘肃大众科普网向县乡两级延伸。推进两项活动,就是创建“全省科普示范县”活动和争创“全省50强农技协”活动。创建“全省科普示范县”活动是把科普工作与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体系,全面推进县域科普工作的综合性措施。争创“全省50强农技协”活动是要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提高农技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三个建设,就是指政策环境建设、服务能力建设、科普精品建设。三个建设,是直接为农村科普工作打基础和提供基本保障的,因此,它是一项基本建设和基础工程。政策环境建设是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对科普和科协工作的支持。服务能力建设是指要加强县乡两级科协组织机制建设,使其进一步发挥在科技推广和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科普精品建设,就是通过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水平提升,促进科普工作出成果,上台阶。我们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落实上述措施,发挥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齐全、联系广泛的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为中心任务,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农村科普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甘肃省科协巡视员)

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

支持甘肃新农村建设

□蔺秦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如何立足省情行情,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合理选择信贷支持范围和重点,不断调整职能定位,完善运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切实加大政策性信贷支农力度,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中“贷款难、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农发行在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手段,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使命。从银行角度看,我省新农村建设项目多、信贷发展空间广阔、资金总需求量大与资金落实数额有限、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项目少、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同时存在,“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矛盾并存。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省新农村建设初期项目涉及41966个、总需资金889.92亿元,其中计划由财政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占25.59%、企业自筹资金占20.37%、银行贷款占8.38%,尚有资金缺口高达397.45亿元、占总需资金的44.66%。

总体来看,造成“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够,商业金融趋利性特征与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为载体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制度尚未真正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关键是要在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并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的作用,积极介入新农村建设中商业性金融不愿意进入或正在退出,而国家又必须加以扶持和保护的领域,充当培育成熟性经济实体“孵化器”,充当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同时,从农发行自身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以来,全行已经在组织机构、员工队伍、经营管理机制、服务网络、信贷管理经验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在较大范围和较深层次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政策支持、量力而行原则

农发行信贷政策必须体现政府意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求,体现政策性、流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信贷项目必须纳入县(市)级以上政府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项目,必须着眼于战略性产业规划,立足于西部开发大局,具有鲜明的政策扶持性。

(二)分类指导、择优扶持原则

信贷项目要与国家和地方项目、特别是国债建设项目相结合,使农发行信贷政策与西部大开发中农村建设的项目、政策、资金、资源相协同。优先支持地方政府规划成熟、运行机制完善、信用环境良好的地域,优先支持开发成熟、技术先进、带动能力较强、规模效益较为显著的项目发展,优先向预期资金落实的公益性事业项目投入信贷资金。

(三)实体承贷、项目管理原则

新农村建设贷款对象必须是有偿还能力的各类经济实体,倾斜于技术上领先、地域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各类企业经济组织。严格实行项目管理,注意农发行贷款项目与各种软贷结合、与发展重点行业结合、与重点企业结合,急用与一般使用相结合。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项目评审,实行外聘专家制度,确保贷款项目评审科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审贷分离,授权管理原则

在贷款运作上,注意形成“以项目为载体,承贷主体明确、金融风险控制、政府先行规划、部门通力协作、专家科学评估、我行自主审定”的运行格局,使市场、项目、技术、资金揉为一体,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揉为一体。在贷款业务运作中应按照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相关规定,对贷款实行“审贷分离、有限授权、及时调整”的贷款程序,科学划分贷款决策和管理权限。把授信与授权、基本授权与特别授权、直接授权与转授权有机结合。适应构建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平台的需要,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五)自主定贷、控制风险原则

贷款必须坚持银行的自主性,坚决抵制政府点贷、银行放贷的不良倾向。对社会效益十分突出、但近期贷款风险难以控制的项目应慎重支持。

(六)谁出政策、谁拿补贴原则

对公益性强、贷款期限长的大宗项目贷款,应当坚持“谁立项、谁补贴、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对中央或地方政府确定的农业扶持性项目,按照“谁定项目、由谁兜底”和注意平衡“贫富、城乡、地域”三大差别的原则,确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和贴息制度,实行财政、税收、费率等倾斜政策,建立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