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411500000024

第24章 认真履行巡视监督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保障(10)

(三)努力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的素质

要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基层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要搞好经常性地培训,认真组织实施“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分级分批对乡村干部进行培训,对农牧村党员进行不定期轮训,力争两年内对乡村干部普遍培训一次,要加强在岗锻炼。上级党组织要根据形势发展,有针对性地给下级党组织交任务,让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打好扶贫攻坚战中经受锻炼,在带领群众发展农牧村经济中经受锻炼,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中经受锻炼。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四)加强农牧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农牧村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农牧村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健全和完善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总纲领的民主选举制度、以“一事一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自治章程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推进农牧村民主政治建设。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大力推进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民主议事、村规民约、村务管理制度,实现民主管理。

(五)建立健全加强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要建立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责任机制。深化“三级联创”,明确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抓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三级联创”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二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不断改革和创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促使农牧村各个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把机关中富余的干部充实到农牧村班子中去和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挂职的新途径。三要建立健全村干部的社会保障机制。要从政治待遇和经济补助两方面入手,给村干部创造“干有所想”、“老有所养”的工作环境,深入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农牧村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作者系中共甘南州委书记)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王玺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临夏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从临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必然。临夏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全州总人口195万,总耕地面积215万亩,人均耕地仅为1.1亩,而且山旱地占到了三分之二,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一方面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另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依附在既少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严重束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严酷的现实,迫使临夏州大量的农民很早就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从事劳务经济。目前,无论是西部内陆省市还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都有临夏人务工经商的身影。近年来,中共临夏州委、临夏州政府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因势利导,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优势产业来培育,劳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一些条件较好、邻近兰州的乡镇,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临夏州广大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实践充分证明,在临夏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临夏州农民的收入结构来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目前,临夏州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经济,短期内很难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种植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开发程度很低,农民增收的空间很小。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除了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进行产业化深度开发外,主要的还是要靠劳务经济来支撑。临夏州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务经济最有群众基础、最有优势、最具发展潜力,全州100多万劳动力中近50多万剩余,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还将会不断增加。目前,我们只输出了38万多的劳动力,劳务经济仍处在一个低层次、低水平的阶段。壮大劳务经济,提升劳务水平的空间仍然很大。因此,发展劳务经济是临夏州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从临夏州劳动者的素质现状来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由于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州广大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3.5年,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高达14%。培训农民的任务繁重,难度很大。仅靠政府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受益面小。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外出务工的亲身实践中,经受城市文明的洗礼,经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本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资金、技术和致富经验带回农村,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带来了农村的深刻变革。因此,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推动临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队伍,也势必造就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从临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建设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和劳动组织形式,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传统、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一些弊端日趋暴露出来,特别是劳务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弊端更加明显,而且派生出了新的社会问题,许多务工人员只能农闲务工,农忙回乡务农,直接影响了劳务收入。这种现实迫切要求创新农村劳动组织形式,按照一定的专业分工,把留守农民组织起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因此,劳务经济不仅为催生新的劳动组织形式创造了条件,而且顺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必然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如何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使劳务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的放矢,稳步推进,着力抓好以下几项最为迫切、最为现实的关键性措施。

一、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就要努力扩大规模拓展领域

劳务规模和领域是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劳务经济的效益。目前,临夏州输出的劳动力大都是男性,而且近80%的劳务人员集中在西部地区,基本上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务输转的范围小,领域不宽,制约着劳务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展劳务输转的规模和领域,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在发展地域上,继续巩固扩大西部市场,发展中部市场,开拓东部市场,逐步向国外市场延伸。临夏州的劳动力技能较低,但身体条件适应西部气候,语言和生活习俗相近,沟通比较容易,西部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临夏州劳务输出的重点区域,必须进一步巩固提高。同时,紧紧抓住东南沿海出现“民工荒”的机遇,向中、东部延伸,寻求新的劳务市场,建立新的输转基地。充分发挥与中亚、西亚等国家民间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建立劳务关系,争取开辟国外劳务市场。在输出结构上,向西部主要输送文化水平较低,技能缺乏的务工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主要输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城乡青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技能,进入企业,成为熟练工和技工,进而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在输出行业上,继续巩固清真餐饮、古典建筑等我州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劳务品牌,在此基础上,向新的行业延伸,积极向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输送保安、家政、缝纫、电焊等行业技术人员,扩大劳务市场,打造新的劳务品牌。在大力发展外出劳务经济的同时,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和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拓宽州内就业渠道,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不断扩大劳务规模。

二、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劳务收益

务工人员外出时间短、季节性强是民族地区劳务输转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劳务收益的重要因素。这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广大务工人员后顾有忧;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链条短,务工人员在干完一项劳务工作后,短期内难以找到适合的劳务工作,往往出现“无工可打”的现象。在解决务工人员“后顾有忧”的问题上,积极转变和创新农村劳动组织形式,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由农村基层组织牵头,把留守农村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服务队、家政服务队等具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劳动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有偿服务。与外出务工人员每年签订合同,根据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劳动量和实际困难,收取一定费用,由服务队帮助耕种收割,或者由服务队指定专人,照顾老人孩子,开展家政服务,帮助解决务工家庭的现实困难和问题。而对那些农村中的特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倡导和发扬社会主义传统美德,各方面给予无偿帮助和照顾。农村养殖基地、养殖场可以采取代养的办法,对外出务工家庭的家畜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年底分红的机制,解决外出务工家庭家畜无人饲养的问题,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务工,尽可能地多增加收入。在解决“无工可打”的问题上,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增强劳务输转的前瞻性、计划性,在组织输转的一开始,就根据务工人员的不同技能、专长和特点,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超前研究,综合考虑,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务工人员在完成一项劳务工作后,能够及时转移到与自身技能相适合的新的劳务领域,从而长期在外有工可打,有劳可务,以达到延长务工时间、增加劳务收入的目的。

三、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就要千方百计提高务工技能

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效益,关键取决于输转人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当前,临夏州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大多是一些体力性工种,技术含量很低,直接影响着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效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加大劳务培训的力度。从临夏州发展劳务经济的实践来看,培训胜于输出。为此,必须把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整合资源强化素质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等教学场所,根据劳务市场需求,采取办班集训、分类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依托用工企业开展对接培训。充分依托和利用用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展对接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三是立足基地进行岗位培训。充分发挥各驻外办事处、劳务基地的作用,按照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的原则,坚持长短结合、点面结合、集中分散结合的方式,采取以师带徒、能人传授、岗位练兵等办法,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经常性在岗技术培训。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逐步实现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