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敦煌人物志
9411100000005

第5章 西晋

·本籍人士·

段灼

字休然,敦煌人。西晋大臣。段氏世为西土著姓。灼果直有才辩。少仕州郡,稍迁邓艾征西司马,从艾破蜀有功,封关内侯,累迁议郎。武帝即位,灼上书追理艾事曰:“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身就缚。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及会受诛之后,艾将吏愚戆,自共追艾,解其囚执,艾在困地,未尝与谋,而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臣谓宜听艾还葬,归其田宅,继封定谥,则艾死无所恨。而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省表,甚嘉其意。灼后复陈时宜曰:“唐尧以亲睦九族为先,周文以刑于寡妻为急,明王圣主莫不先亲后疏,自近及远。臣以为太宰、司待、卫将军三王宜留洛中镇守,其余诸王自州征足任者,年十五以上悉遣之国。为选中郎傅相,才兼文武,以辅佐之。听于其国缮修兵马,广布恩信。连城开池,为晋鲁、卫。所谓盘石之宗,天下服其强矣。虽云割地,譬犹囊漏贮中,亦一家之有耳。若虑后世强大,自可豫为制度,使得推恩以封子弟。如此则枝分叶布,稍自削小,渐使转至万国,亦后世之利,非所患也。昔在汉世,诸吕自疑,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诸侯九国之强,故不敢动摇。于今之宜,诸侯强大,是为太山之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魏法禁锢诸王,亲戚隔绝,不祥莫大焉。间者无故又瓜分分天下。立五等诸侯。上不象贤,下不立功,而是非杂糅,例受茅土。似权时之宜,非经久之制,将遂不改,此亦烦扰之人,渐乱之阶也。”又陈曰:“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儿,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而《乙亥诏书》,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虽在上功,无应封者。唯金城太守杨欣所领兵,以副江由之势,得封者三十人。自金城以西,非在欣部,无一人封者。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非所谓不重施,远不遗恩之谓也。夫功名重赏,士之所竞,不平致怨,由来久矣。臣以为此等宜蒙爵封。”灼前后陈事,辄见省览。然身微宦孤,不见进序,乃取长假还乡里,临去,遣子颖上一长表,陈五事:其一任忠贤,去不肖;其二广贡士之路;其三开养老之制;其四申明信誓;其五封树同姓。帝览而异,擢为明威将军、魏兴太守。卒于官。

(《晋书》四八卷《段灼传》)

索靖(239—303)

字幼安,敦煌龙勒县(今南湖乡)人。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氾衷、张甝、索、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弟。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靖通西域事务,拜附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太子仆同郡张勃特表,以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武帝纳之,擢为尚书郎。与襄阳罗尚、河南潘岳、吴郡顾荣同官,咸器服焉。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时人誉为“一台二妙”。靖在台积年,除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惠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元康中(298—299),西戎反叛,拜靖为大将军梁王肜左司马,加荡寇将军,屯兵粟邑,出击西戎,败之。迁始平内史。及赵王伦篡位,靖应三王义举,以左卫将军讨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迁后将军。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顒举兵向洛阳,拜靖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领雍、秦、凉州郡兵,与之战,大破之,靖亦被伤而卒。时年六十五。追赠太常。后又赠司空,进封安亭侯,谥曰庄。靖著《五行三统正验论》,辩理阴阳气运。又撰《索子》、《晋书》各二十卷,现已亡佚。又作《草书状》,本书志《文艺卷》有录。尝为莫高窟仙岩寺题额今《淳化阁帖》中有其遗墨。靖有五子:鲠、绻、璆、聿、,皆举秀才。聿,安昌乡侯,卒。少子綝最知名。

(《晋书》卷六《索靖传》)

索綝(?—316)

字巨秀,西晋敦煌龙勒人。綝少有逸群之量。靖尤钟爱,每曰:“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举秀才,除郎中。尝报兄仇。手杀三十七人,时人壮之。俄转太宰参军,除好畤令,入为黄门侍郎,出参征西军事,转长安令,在官有称。永兴元年(304),成都王颖劫迁惠帝至邺,颖为王浚破,帝遇乱逃亡。河间王顒使綝、张方东迎乘舆,有功,拜鹰扬将军,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刘聪侵掠关东,以綝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吕逸,又破聪党刘丰,迁新平太守。愍、怀时,累立战功,除安西将军,冯翊太守。綝有威恩,华夷响服,不敢犯。及怀帝被虏,长安再陷,綝泣曰:“与其俱死,宁为伍子胥。”乃赴安定,与雍州刺史贾疋、扶风太守梁综、安夷护军麴允等纠合义众,频破敌众,修复旧馆,迁定宗庙。进救新平,小大百战,綝手擒敌帅李羌,与阎鼎立秦王为皇太子,及即尊位,是为愍帝。綝迁侍中、太仆,以首迎大驾、升坛授玺之功,封弋居伯。又迁前将军、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京兆尹,加平东将军,进号征东。寻又诏曰:“朕昔遇厄运,遭家不造,播越宛楚,爰失旧京。幸宗庙宠灵,百辟宣力,得从藩卫,托乎群公之上。社稷之不陨,实公是赖,宜赞百接揆,傅弼朕躬。其授卫将军,领太尉,位特进。军国之事悉以委之。”及刘曜侵逼王城,以綝为都督征东大将军,持节讨之。破曜呼日逐王呼延莫,以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拜夫为荀氏为新丰君,子石元为世子,赐子弟二人乡亭侯。刘曜复率众入关芟麦苗,綝又击破之。自长安伐刘聪,聪将赵染杖其累捷,有自矜之色,帅精骑数百与綝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转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录尚书,承制行事。刘曜复率众入冯翊,帝累徵兵于南阳王保,保左右议:“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詵曰:“蛇已螫头,头可截不?”保以胡崧行前锋都督,须诸军集,乃当发。麴允欲挟天子趣保,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自长安以西,不复奉朝廷。百官饥乏,采稆自存。时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后刘曜又率众围京城,綝与麴允固守长安小城。胡崧承檄奔命,破曜于灵台。崧虑国家威举,则麴、索功盛,乃按兵渭北,遂还槐里。城中饥窘,人相食,死亡逃奔不可制,唯凉州义众千人守死不移。帝使侍中宋敞送笺降于曜。綝潜留敞,使其子说曜曰:“今城中食犹足支一岁,未易可克也。若许綝以车骑、仪同、万户郡公,请以城降。”曜斩而送之曰:“帝王之师,以义行也。孤将军十五年,未尝以谲诡败人,必穷兵极势,然后取之。今索綝所说如是,天下之恶一也,辄相为戮之。若审兵食未尽者,使可勉强固守。如其粮竭兵微,亦宜早悟天命。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及长安陷,随帝至平阳,刘聪以其不忠于本朝,戮之于东市。

(《晋书》卷六〇《索靖传》)

张斌

字洪茂。敦煌人。作《葡萄酒赋》,文致甚美。初举孝廉,梦竖杆中天,以问索,曰:“此‘未’字也。”既而果停。

(《十六国春秋》卷七五《前凉录·张斌传》)

字叔彻,十六国时敦煌人。少游京师,受业太学,博综经籍,遂为通儒。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候。知中国将乱,避世而归。乡人从占问吉凶,门中如市。曰:“攻乎异端,戒在害已;无为多事,多事多患。”遂诡言虚说,无验乃止。唯以占梦为无悔吝,乃不逆问者。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如君所梦,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第曰:“老夫耆矣,不为媒也。”会太守田豹因策为子求乡人张公徵女,恰至仲春而成婚。郡主簿张宅梦走马上山,还绕舍三周,但见松柏,不知门处。曰:“马为离,离为火。火,祸也。人上山,为凶字。但见松柏,墓门象也。不知门处,无为门也。三周,三期也。君后三年必有大祸。”宅果与张寔妻弟贾摹谋反伏诛。黄平问曰:“我昨夜梦舍中马舞,数十人向马拍手,此何祥也?”曰:“马者,火也,舞为火起。向马拍手,救火人也。”平未归而火作。郡功曹张邈尝奉使晋州,梦狼啖一脚。曰:“脚肉被啖,为却字。”会东虏反,遂不果行。宋桷梦内中有一人赤衣,桷一手把两杖,极打之。占曰:“内中有人,是肉字也。肉色,赤也。两杖箸象也。极打之,饱食肉也。过三日,过三家,皆得食肉矣。”凡所占梦,莫不灵验。太守阴澹命为西阁祭酒,辞曰:“少无山林之操,游学京师,结交时贤,希申鄙艺。会中国不靖,欲养志终年。老亦至矣,不求闻达。又少不习勤,老无吏干,濛汜之年,弗敢闻命。”澹以束帛礼之,月致羊酒。年七十五卒于家。

(《晋书》卷九五《索传》)

竺法护

法护为梵文意译,音译为昙摩罗刹。生卒年不详。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西晋前,佛门弟子多随师姓。故名竺法护、竺摩罗刹。法护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是以博学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尝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大乘深经,蕴在葱外。法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通晓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于太康四、五年间,大赍梵经,还归中原。自敦煌至长安,沿途传译,写为晋文一百余部。

晋武之末,法护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故支遁为之像赞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穷谷,枯泉漱水。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领拔玄致。”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及晋惠(290-306年)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后孙绰制《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以护匹山巨源(山涛),论云:“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

法护“居敦煌,化道周洽”,时人称为敦煌菩萨。

竺法护所译佛经有般若经类、华严经类、宝积经类、大集经类、涅槃经类、大乘经集类、大乘律类、本生经类、西方撰述类等,几乎涵盖了当时西域流行的主要佛经典籍,为经法等广流中国,打开了广阔局面。

竺法护经弟子帮助,先后译出诸多佛经典籍。但其翻译数量历代佛典目录记载不一,其主要译经活动和所译典籍如下:

晋泰始二年至六年(266-270),在长安青门内白马寺译经。经其口授,安文惠、帛元信传言,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笔录,译出:《须真天子经》二卷、《方等泥洹经》(又作大般泥洹经))二卷、《德光太子经》(又作《赖吒和罗问德光太子经》)一卷、《宝藏经》(又作《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

太康五年至六年(284-285),竺法护从西域携大量佛经返回敦煌,太康七年(286)抵达长安,沿途经弟子竺法乘等人帮助,译出:《修行经》(又作《修行道地经》七卷、《阿惟越遮经》(又作《不退转法轮经》四卷、《大善权经》(又作《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善权方便经》)二卷、《海龙王经》四卷。

太康七年至太康九年(286-288),竺法护在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等人的协助下,在长安译出:《持心经》(又作《持心梵天经》六卷、《正法华经》(又作《方等正法华经》)十卷、《光选赞般若经》十卷、《善超经》(又作《阿阇世玉经》、《普超三昧经》、《文殊普超三昧经》)四卷、《普门经》(又作《普门品经》)一卷、《宝女经》(又作《宝女三昧经》)、《宝女所问经》)四卷、《密迹经》(又作《云密迹经》)、《云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

太康十年至元康二年(289-292),竺法护到达洛阳,经聂道真、聂承远、竺法友、赵文龙等人协助于洛阳白马寺译出:《文殊师利净律经》(又作《净律经》一卷、《魔逆经》一卷、《离垢施女经》一卷、《宝结经》(又作《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文殊师利土严净经》二卷、《灭度十方冥经》一卷、《道椤严三昧经》二卷、《度世品经》六卷、《贤劫经》(又作《贤劫三昧经》七卷、《大哀经》(又作《如来大哀经》)七卷、《如来兴显经》(又作《兴道如幻经》四卷、《诸佛要集经》二卷。

元康二年至四年(292-294),竺法护返回河西,于酒泉途中在竺法首的协助下译出:《圣法印经》(又作《慧印经》)一卷。

元康七年至太安二年(297-303),竺法护回到长安,在聂承远、帛元信、法度等人的协助下,在长安译出:《准备一切智经》(又作《十住经》)十卷、《大净法门经》一卷、《失利经》一卷、《大六向拜经》一卷、《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所欲致患经》一卷、《阿阇贳王女阿述达菩萨经》一卷。

永安元年(304)之后,关中战乱,竺法护与门徒离开长安,此后,在康殊、帛法炬等人的协助下,译出:《无极宝三昧经》一卷、《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普曜经》(又作《方等本起经》)八卷。

此外,译时译地不可考的译经有:《勇伏定经》二卷、《五盖疑结夫行经》一卷、《弥勒成佛经》(又作《弥勒下生经》)一卷、《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无量寿经》(又作《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两卷、《郁伽长者经》(又作《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比丘尼戒》一卷。

据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和《普曜经》后记记载,竺法护在永嘉元年(307)仍译有《无极宝三昧经》,永嘉二年(308)仍在天水寺译经,又《开元释教录》记载,竺法护在晋怀帝(284—313年)、愍帝(300—317年)时仍译有经书。

(《高僧传》卷一《译经上·竺法护传》)

竺法乘

俗家姓氏不详,生卒年均不可考。当属西晋时期敦煌人。法乘幼而神悟超绝,悬鉴过人,依竺法护为沙弥,清真有志气,法护甚嘉焉。法护既道被关中,且资财盈富。时长安有甲族,欲奉大法,试法护道德,伪往告急,求钱二十万。护未及答。法乘年十三,侍在师侧,即语客曰:“和尚意已相许矣。”客退后,乘曰:“观此人神色,非实求钱,将以观和尚道德何如耳。”法护曰:“吾亦以为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余口,诣法护请受戒具,谢求钱之意,于是师资名布遐迩。

法乘后西到敦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诲而不倦。使夫豺狼平心,戎狄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后终于所住。孙绰《道贤论》以乘比、王濬冲(王戎),论云:“法乘、安丰少有机悟之鉴,虽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高士季顒为之传赞,惜文亡佚。

乘同学竺法行、竺法存,并山栖履操,知名当世。

(《高僧传》卷四《义解·竺法乘传》)

·客籍人士·

吾彦

晋吴人,字士则。出身寒微,有文武才干。初仕吴,为建平太守。吴亡归晋,以为金城太守,迁敦煌太守。镇抚数年,恩威并著。后转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大长秋。卒于官。

(《晋书》五七卷《吾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