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敦煌人物志
9411100000033

第33章 清

·本籍人士·

卢征五

清敦煌西乡镇番坊人,字聘商。系镇番县翰林编修生薰之庶孙也。性醇笃,弱冠食廪饩,邑令慕其品学,延主讲鸣沙书院。讲论终日,无倦色,邑之明经食饩者,半出其门。由恩贡铨陕西洵阳县教谕,赴省领凭,惜未到任而卒。柩归里,门下响而哭者百余人。子孙耕读,入邑庠者甚众。

(《重修敦煌县志》)

吕际昌

清敦煌北乡陇西人。性耿介,甘恬淡。由恩贡铨陕西肤施县教谕,辞不就。乐贫嗜学,年近八十,犹笃学不倦,其高尚如此。

(《重修敦煌县志》)

陆临

清敦煌南乡兰亭坊人。性和惠,幼嗜学,兼通岐黄。由岁贡铨陕西府学训导,约束诸生,咸尊礼法,循循善诱,就学日众。俸满调宜禾县训导。致仕归,言论丰彩,一如往昔,见者皆肃然起敬。邑举大宾,行乡饮酒礼,邑人矜式。子永绥,入邑庠。

(《重修敦煌县志》)

尚文显

清敦煌人。由武举人入伍,屡著战功,授千总,历官守备。同治间,署安西协营都司。回逆围攻哈密,势甚猖獗,文显带队前往救援。至猩猩峡,遇逆党千余人,鏖战久之,力竭阵亡。所带三百兵,同殁于阵。事闻,赏给云骑尉世职。

(《重修敦煌县志》)

尚安国

清敦煌人。文显孙。幼入伍,襄办文案。同治十年,钦差大臣景廉赴新疆,佐理幕府,有战争辄出奇制胜,保花翎知县。未离营,仍投升恭两都统军营,襄赞戎机,屡出奇谋,战绩卓著。光绪元年,新疆底定,借补奇台县典史,旋署巡检,殁于任。

(《重修敦煌县志》)

杨秉仁

清敦煌人。幼入伍,同治五年,以剿贼功,历保千总、守备,补同都司游击,赏加副将衔。光绪五年,蒙将军金顺保以参将留甘补用。六年,又蒙历次剿贼有功,保以副将尽先任用,并赏总兵衔。十一年,又蒙金顺以剿办窜匪有功,赏给二品封典,未莅任而卒。

(《重修敦煌县志》)

雷起瀛

清代敦煌肃州坊人。原名起震,字东生。自幼天资颖悟,应童试,屡冠军。道光十九年(1839)弱冠举于乡。屡试春闱,至六次不得。曾任爱新觉罗学官,教授皇族子弟。五年期满归乡里,任鸣沙书院主讲。任教二十年,敦煌士气一时振气。举人张克宽、雷起鸿、祁士麟、王化通、拔贡生王铤等,皆出其门下。同治四年(1865)陕西回民白彦虎起衅,陷肃州,关外告惊,地方办防守局,知县樊建基以起瀛能,擢办局务,兼带户勇。任职十余年,正身率物,锱铢不取。同治七年(1868),随钦差大臣文麟赴哈密帮屯田,试办二年,成效卓著。以功奏保花翎知州衔,拣选试用知县。后因关外多事,敦煌不宁,百姓要求起瀛回县办理防务,慨然应命。十年五月,肃州回民马长顺率众围敦煌,起瀛亲率地方兵勇,防守严密,终未攻破。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提兵西征,马长顺等众被围肃州,不得出关。起瀛上书建议:“请迁散户勇,与民休息。”自是杜门不出,精心著述。后因地方赈灾事,得罪地方官吏革去举人,入狱。十三年提解进省。起瀛上书督甘使者左宗棠自讼,终因疑狱已深,未蒙开释。光绪十二年(1887)地方绅民联名上书,呼吁“详查雷案,以顺舆情”,上准开复原官回籍,以儒业老于乡,卒于疾。起瀛能诗善文,平时著述甚多,惜多散失,惟存《慎守斋诗集》一卷(抄本)留于世。弟起鸿。子中孚。

(《重修敦煌县志》)

刘凤翔

清代敦煌县城人。字集时,号伯威,一号丹山。祖籍凉州武威。父子承公,由武举官都司。凤少多病,未随父之官,养于大父梦江公。年九岁,出就外傅。天资聪颖。稍长嗜读稗官野史,并好书画篆刻。年十八,父殁,家道衰微,遂辍学入伍,河陇不宁。乃投笔北上投奔哈密帮办大臣景廉麾下,委办参署文案。积五岁蒙保奏县丞职衔。旋被擢尽先补用知县。后擢升塔城通判,期间奋平兵变,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打击走私,百姓以清廉正称颂。1898年,因病卒于家,终年五十八。著述甚丰,有《养清斋诗集》、《篆略分韵》等,惜今已散佚,唯《康居游记》一卷,行于世。

(《重修敦煌县志》)

郭璘

敦煌人,字璞丛,清光绪丁酉科拔贡,联捷举人。主讲鸣沙书院。性孤峭,崖岸自高,仕新疆,新当局扬增新不善。光绪三十年(1904),任高等检察厅检察官,以母老辞归。与地方官不苟求合,时人重之。璞从禀情不常,议者谓有神经病,人呼之“郭疯子”,遭母丧及为子娶妻,邑人赙赠。或困之极时,不自求人,人亦乐周济。晚年,家稍裕,长子福基任商务会长,得幸弄权,公不善其行,怒斥之。往谒县长,谓不当宠任,因与县长忤。民国十九年卒,时年六十五。

(《重修敦煌县志》)

张鉴铭张壶铭

清代敦煌东乡靖远坊人。鉴铭,字新吾,清庠生,为人性耿介,操行不苟。壶铭,字清吾,光绪甲午科武举,以质直好义,见称于乡。

雍正三年,敦煌迁户以来,连年丰收,无籴户,粮多而民贫,时陕西督臣直郎阿奏准朝廷,由地方官以官钱籴存,调剂余缺,其粜否,由民自便。不期行之既入,地方官投机谋利,强制产均每份地(五十亩)须出四市石采买粮,发官价钱一千四百四十文。地方受害百姓余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鉴铭兄弟倡议,联合贡生王翰、庠生刘嗣徽、武生朱永和等十余人,上书衙署,据理陈词,为清豁免采买粮,鉴铭兄弟等先后屡清安肃道、甘肃省督署,然执政者庇官抑民,不肯免。鉴铭等则以采买粮一日不免,斗争一日不息为决心,招致县主疾恨。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阴历六月十四日,知县王家彦遣门丁何林率巡勇二十人,于五鼓时,突入张堡,逮捕壶铭,旋被暗伤致死,全县百姓闻讯,气填胸臆,聚众数千人,蜂拥入城,齐赴县署,众巡勇开炮轰击,百姓救壶铭心切,虽弹如雨,不惧,喧嚣雷动,争先破署门而入,遍觅不得。后得之署西马王庙,已停尸在地。百姓益愤,欲啖王肉而甘心。而王令家小,已被林参军引护至参署。百姓不见王令,愤不能泄,捣毁县衙,打死巡勇十四名,一哄而散。壶铭死,王令知事不协,报安西州,又转报省政府。八月,安肃道差提王令、鉴铭、盘铭赴肃对狱。甘肃总督升允闻讯后,令肃州总兵柴洪山亲提兵至敦煌,添提谢文等十六人。十六人多自投案,经十四次审讯,盘铭开释,鉴铭以韩禄之翼护,与谢文、谢大伦、吴宝善等得永远监禁,韩禄、谢全、任发仓、李正贵被斩。清政府即免除了敦煌农民交纳采买粮的规定。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宣布赦令,鉴铭同谢文等出狱。终年不出户庭,以养志、读书、教子为务,二十年(1932)以寿终。民国二十三(1934)全县民众联名呈请县署为其立碑,以志不忘。县长杨灿以二人功在生民,泽流后世,特准建祠。与共事者十五人,共同奉祀。

(《重修敦煌县志》)

韩禄

敦煌农家子也。家无恒产,常制捣衣杵,编笊篱,日售数十百文,以糊其口。然好义,有侠风,时人莫之相识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邑庠生张鉴铭、新吾、武举张壶铭、清吾昆仲,以地方采买粮殃民二百余年,倡议求免。历控安西州、安肃道署、甘肃省政府,终不得直,且招主县嫉。知县王家彦派警士数十人,寅夜捕治壶铭,以致于死。全县百姓愤激,聚众数千人,击警士十数人毙命。事闻大宪,坐鉴铭罪,将致重典,众咸冤之,恐性命难保,然莫之救也。禄时售杵于途,闻之出曰:“张举老爷救民,为贪官致死,冤不能白,而又罪其兄,何也?我愿自承其罪,替新吾先生死,虽蹈汤赴火不辞也。”众以禄贫且贱,初不信,禄益愤激,挺身投案。车赴肃州,首承:打死警士皆己倡首,手自击之,无干鉴铭等事。百鞫不挠,侃侃抗辩,略元惧色。既定谳鉴铭以罪非首恶,判永远监禁,禄应斩。以其自首,减等论绞。

民国成立,鉴铭得特赦,而禄已死矣。民国二十六年,地方昭雪义烈,建专祠祀。鉴铭昆弟等,以禄豪侠,有活鉴铭之功,也题主附祀,配享鉴铭、壶铭诸君子。鉴铭子作孝,遵乃父之命,养其孤女字人。以报其德云。

(《重修敦煌县志》)

·客籍人士·

汪漋

清安徽休宁(今芜湖)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湖广乡试,成举人,次年(1694)成进士。四十年(1701)为翰林院侍讲,参编《御制渊鉴类函》,为校録官。四十七年(1708)为翰林院编修,参编《佩文斋广羣芳谱》,为编校官。四十九年(1710),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参编《康熈字典》,为纂修官。五十一年(1712)钦点为浙江乡试主考官。五十二年(1713),以侍讲学士任浙江提督学政。雍正四年(1726)任广西巡抚,转江西巡抚,以“妄行渎奏”,降二级调用。寻以光禄少卿督修口外瓜、沙等城工事务。十一年至十三年(1733-1735),修两淮高家堰堤及浙江仁和、海宁海塘等江南水利工程。乾隆三至五年(1738-1740)以大理寺卿总办江南水利工程。约此后不数年去世。(李正宇供稿)

朱景云

清敦煌西乡高台坊人。性质朴实,食贫嗜学,由岁贡铨陕西麟游县训导。家贫,难于赴任,邑令捐俸助之。至兰,大府嘉其诚笃,稔其贫,给路资五十金,克至任。大府旋以朴实,檄饬权麟游邑。任中,民有颂者,悉以和平劝谕。数月,邑人咸颂之。以年老乞田里。

(《重修敦煌县志》)

曾希孔

顺天宛平县举人。教习期满,以知县分发甘肃,初补合水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调节敦煌,时由卫改县。甫下车,首兴学校,建书院,置诸生膏火。又以敦煌赴陕西乡试路远,捐廉俸发商生息,三年计其所余,给诸生卷资、路费,仕子至今颂之。劝农耕种,不违其时。讼狱衰息,胥吏不扰。旋以秩满,署循化同知。士民为之建祠,奉祀。

(《重修敦煌县志》)

赵学诗

清敦煌东乡狄道人。性孝友,博学能文,文茂才,肄业陕西关中书院,累试冠军。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拔萃科。五十一年登贤书,负诗名,士林重之,有“赵敦煌”之称。今仅存感事诗四首,其中七律《偕友游西云观》尤被后人重视:

初冬天气日融融,安步西郊仰玄宫。故郡城高看野马,党桥水浅落飞鸿。

穸棂奇制鲁般技,图画精拟道子工。不见健仙荣道士,无人能再话齐东。

惜未仕早卒。

(《重修敦煌县志》)

彭以懋

字勉之,四川华阳县人。由举人检选知县,补肃州州同。乾隆五十三年(1788),调敦煌。值岁荒,民多逋歉,救荒有政,催科抚字,曲尽其法,民渐就丰。重修书院,添诸生膏火,设立义学,使贫贱子弟,皆得读书。间有七八岁尚未就傅者,必呵责其父兄。逾年余,郊庙坛壝,以次创建。每岁孟春,饬令每户树木,劝妇女纺织,劳动劝,逸者惩,民戴之如父母。五年任满,以年老致仕归里。去之日,攀辕卧辙,老幼皆为之感泣,邑人立祠祀之。

(《重修敦煌县志》)

景廉

字秋坪,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改翰林院遮吉士。三年四月,散馆授编修,累官伊犁参赞大臣。故事,哈萨克贸易事讫即出境,后以商货滞鬻,许留二三人守以度岁,支穹庐于西门外,树木栅防暴客而已。比渐筑室,易栅而垣,廉以为患伏肘腑,不可长。乃疏请便宜毁之,吏贪滑蠹民者,以时劾,罢边圉。同治五年,赏头等侍卫,充哈密帮办大臣。谕克期出关,募勇得千余人,骑不满百,军装器械略备,粮仅支二十日,以记名总兵张玉春为统领,副将蒋富山、范如松,都司金永清副之,道金塔堡而西,日行冰雪中。七年正月,至玉门,侦知肃州逆回三百余骑,沿南山西窜迁,玉春败之黄花营。又败大股于安西州之三、四道沟。廉以哈密辖境辽阔,兵燹之余,户口凋耗,商旅裹足,军食所仰惟安西、敦煌、玉门三县。敦煌尤完富,地迫近关,甘肃、新疆之咽喉也。而肃逆伺久,时来侵扰,脱有失利,则哈密运断,而新疆门户益危。乃与办事大臣文应粦先赴哈密,廉暂住后路,督防剿且顾运道。于是以大营屯敦煌,躬相要害,完成浚濠。命三县农民各筑堡寨御敌,以安秋获,于要路筑空心墩,以卫露粮畜牧。守具既备,复督绅民办商团民练,与官军相依附,士民商贾皆以为便。安西、玉门亦仿行之。时率小队履行校验,肃逆数来犯,一败之车轱辘,再败之南干沟、三水梁,三败之十工废堡。而西宁、河州之扰赤金堡者,亦闻风惊溃。于是牵制掳掠之计无所施,遂复西窜。廉乃科间三县土著,得上、中、下三千余户,以等差论捐粟麦,民亦喜官兵能为捍寇,乐于输挽。凡得杂粮数万石,量道里设粮台,置转运局,以馈哈密。昔人论回疆戡定:左文襄竟其功,景大臣开其基,询不误也。八年七月抵哈密,以汉城残破,筑垒蔡巴什湖与文应粦相倚,仍令张玉春往安西,以资犄角。光绪元年,授正白旗汉军督统,命将兵勇粮饷移交金顺,回京供职。历授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光绪十一年卒。二十八年,伊犁将军长庚、新疆巡抚饶应祺,奏准,将生平事绩宣付史馆立传,并在新疆建立专祠。

(《重修敦煌县志》)

矫慎

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学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与马融、苏章乡里并时,融以才博显名,章以廉直为称,然皆推先于慎。

汝南吴苍甚重之,因遗书以观其志,曰:“仲彦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至如登山绝迹,神不著其证,人不睹其验,吾欲先生从其可者,于意何如?昔伊尹不怀道以待尧舜之君。方今明明,四海开辟,曹许无为箕山,夷齐悔入首阳。足下审能骑龙弄凤,翔嬉云间者,亦非孤兔燕雀敢谋也。”慎不答。年七十余,竟不肯娶。后忽归家,自言死日,及其果卒。后有人见慎于敦煌者,故前世异之,或云神仙焉。

(《重修敦煌县志》)

陈瀚沄

字海谷,湖北通山县人也。性明敏高洁,不喜家人生产,居恒以文章自娱。高官巍科,皆卑视之,士林以是重其操行,争罗致之,先生则十九辞谢,不往也。光绪二十九年(1903)敦煌县令汪宗翰邀,入幕教其子,并委以书札。逾三年,宗翰去任,邀先生归,辞不往。后卒于安西州寓庐,年六十余矣。

(《重修敦煌县志》)

王汝涛

字尗又,直隶河间人也。自云为铁珊王芝祥之族侄。少年英异,性倜傥,好高节,有不能一世之概。时人争事权要,尚奔兢,先生则藐视之,争习新学,先生则专研词章。其为诗,上薄风骚,下追六朝,时人莫之识也。

民国十五年,少管狱员来敦煌,识者谓为吏隐,平居不喜交游,惟与邑人吕少卿、李秀南、窦萃五、程清如数人相往还。以性耿误触当道,愤恚以疾终,时年三十六,殁后惟诗文数帙,外无长物。知友吕某等,权厝靖远义园,后直鲁豫客商置公茔一区,以先生为始祖,移葬之。

(《重修敦煌县志》)

刘猛

敦煌市城南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八处清代粮仓。虽然建筑式样陈旧,但至今仍可以装粮使用。仓内储存的粮食三至五年不用倒仓换库,不霉变、不生虫,2003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廷派来刘猛将军,在敦煌监修粮仓,储备军粮。当他察看完全城地形后,把修建官府粮仓的地址选定在地势高、土质干燥的古河床之上的外城东南角,俗称沙梁的地方。他设计监修的粮仓,墙基宽三尺有余,上顶架用当地西湖产的胡杨木做梁、檩、椽,用红柳编成芭子铺顶,仓顶成“脊”形,开设用红柳条压成鸡层伞状的四个较大天窗,既避免雀害、雨淋,又可通风透气。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一座坚固、耐用的仓廒,加上以后的续建,成为敦煌有名的72座仓廒。粮仓建成,刘猛却遭建粮仓于城角以谋反之诬陷,朝廷将刘猛处以极刑。后经核查,实为冤狱,遂为其昭雪。百姓为纪念他,自发捐钱物捐工在粮仓大门东侧建一廒神庙,并为其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