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敦煌人物志
9411100000003

第3章 西汉东汉(3)

李广利是武帝李夫人之兄。李夫人有两位兄长,各以文、武闻名汉史。一位是李延年,以歌舞出名,所作歌词,闻者感泣。另一位就是李广利,以勇著称,西征大宛,立有显赫战功。

汉朝为了联络西域诸国攻打匈奴,派张骞等为使节,出使西域。后来,有使者回来传言,大宛国的贰师城养有良马。武帝遂派人持金买马,大宛不肯与,反而杀死汉使,夺走财物。武帝闻讯大怒,决定出兵讨伐,远征大宛。太初元年(前104)武帝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两伐大宛。因武帝想获取贰师城中良马,故以贰师将军举名之。

李广利北军渡过罗布泊,直抵大宛东郁成城。因久攻未克,粮草乏绝,又损兵折将,僵持两年后,退兵敦煌。李广便请求暂且罢兵,重新募兵积粮再行西征。武帝怒,派人把守玉门关,并下令:“军有敢入,斩之。”李广利万分惊恐,遂留驻敦煌。于太初四年(前101)遂整军再征。有了上次的教训,再征时,李广利绕开郁成城,亲率主力直取大宛国都,另派王申生、壶充国等率一支偏师攻打郁成城。李广利采用切断水源的办法,围困大宛国都。经四十多天,攻陷外城,俘虏大宛勇将煎靡。大宛贵人杀其王毋寡,出降。李广利接受大宛的投降,并获得良马千匹,另立大宛王,班师回朝。

敦煌是李广利西征大宛坚实的后方军事基地,在这里留下了关于贰师将军的许多传说,最著名的当属“刺壁飞泉”,并因此而留存了贰师泉、悬泉水、悬泉驿等古迹。至今行于世的《敦煌廿咏》中就存有《贰师泉咏》:

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凶奴。路指三危迥,山连万里枯。

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苏。

据说,贰师将军李广利首征大宛失利后,退守敦煌。因损失惨重,所幸剩者亦是人困马乏,饥渴难当。这时汉军来到敦煌东面的一座山脚下,为了解决士兵饮水问题,李广利以掌击山,仰天悲誓,抽出佩剑刺向山崖。刹那间,一股飞泉从崖间喷涌而出。士兵们大喜过望,纷纷饮水解渴。由于水是从悬崖中流出,故称悬泉水;出水形成一眼泉,遂称贰师泉。悬泉水只有一里多长,水流极细,奇怪的是,传说悬泉水遇到人多时则出水就多,人少则出水也变少。因有了水源,此地便成了重要的交通驿站。到唐永淳二年(683),地方官奏请朝廷建成悬泉驿,成为瓜沙间的重要驿站。

(《汉书》卷六一《李广利传》《敦煌学大辞典》)

崔不意

济南人。为敦煌渔泽障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武帝元封六年(前105),改渔泽障为效谷县,以不意为县令。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

陈汤

字子公,西汉山阳瑕丘人。汤少好书,博达,善文章。因家贫借贷,为人所轻。既成年,至京城求官,得太官献食丞。富平侯张勃高其能,初元二年举汤。待迁,父死不奔丧,下狱。后复以荐为郎。元帝时,出使西域。汤谙熟西域事务,又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官至西域副校尉。宣帝时,匈奴内乱,分南北两部。北匈奴西结康居,并常与汉廷为敌。元帝建昭三年(前36)冬,汤与都护甘延寿出兵四万袭击北匈奴与康居,斩郅支单于。封汤关内侯,官射声校尉。成帝初,受丞相匡衡等人陷害,免官下狱。建始四年(前29)乌孙围困都护段会宗,汤献策解困,受大将军王凤赏识,升为从事中郎,受重用。终因贪污受贿贬至敦煌戍边。后敦煌太守奏:“汤前亲诛郅支单于,威行外国,不宜近边塞。”诏徙安定。议郎耿育上书诉冤汤,天子召还汤,卒于长安。王莽执政,追谥破胡壮侯,封汤子冯为破胡侯,勋为讨狄侯。

(《汉书》卷七〇《陈汤传》)

唐林

沛人,字子高。以明经饬行,显名当世。累官尚书仆射。直言敢谏,甚有忠节,以争孙宝狱,左遣敦煌渔泽障侯。后仕王莽封侯。

(《重修敦煌县志》)

辛彤

更始(23—25年)时,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彤为敦煌都尉,与酒泉太守都尉梁统等五人厚善。及更始败,共推融为河西五郡大将军,以彤为酒泉太守。与统等政俱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流民归之。后随融击隗嚣,以功封扶义侯。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

窦融

字周公,西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新莽末,为波水将军,继降刘玄。时中原大乱,因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乃自请至河西为官,得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河西五郡共举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拥兵自保,割据河西。团结当地汉族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对百姓施以“宽和”之政,鼓励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使河西地区上下相亲,晏然富殖。融加强边塞防御,“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有效制止了匈奴侵扰。建武六年(30)融归服东汉。建武七年(31),行大将军、凉州牧,协助刘秀攻灭隗嚣。建武十三年(37),应刘秀之召至洛阳,任大司空等职。永平二年卒,时年七十八,谥曰戴侯。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

裴遵

云中人。光武时为敦煌太守。从征平陇蜀有功。建武十七年(41),赐莎车王贤西域都护印绶及车旗黄金锦绣。遵上言:“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又令诸国失望。”诏收还印绶,更赐贤以汉大将军印绶。其使不肯易,遵迫夺之。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曹宗

安帝时为敦煌太守。元初六年(119),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匈奴复以兵威收属之,常为边寇。宗患之,遣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复降。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张珰

东汉安帝时人,曾任敦煌太守。永初元年(107)西域诸国(北匈奴、车师)反叛,汉廷因罢西域都护,北匈奴再度控制西域,不断骚扰敦煌。延光二年(123),珰上书朝廷,直陈三策。上策是将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结于敦煌境内,出击北匈奴呼衍王,再征发鄯善王兵五千人威慑依附北匈奴的车师后部;中策是设置军司马,率五百人出据柳中城,由河西四郡供应其犁牛和粮食;下策是放弃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将鄯善等依附汉廷的小国迁徙入关。帝纳之,经廷议,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驰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徐由

敦煌太守。顺帝永建四年(129),于阗王放前杀拘弥王兴,自立其子为拘弥王,而遣使者贡献于汉。由上疏求讨之。帝赦于阗罪,令归拘弥国,放前不肯。阳嘉元年(132),由遣疏勒王臣盘发二万人击于阗,破之,斩首数百级,纵兵大掠,更立兴宗人成国为拘弥王而返。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裴岑

云中人。顺帝时为敦煌太守。时北匈奴呼衍王势日张。永和二年(137),岑将郡兵三千逐呼衍王,于蒲类海克敌全师,建祠立碑而还。其碑文为: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世。

《重修敦煌县志》载:裴岑碑所传不一,皆迹完整,文词小异。盖因原碑磨勒不可认识,摹刻者传写之误也。其一将郡兵三千人作“将郡兵五千人”,诛呼衍王等作“呼衍王寿”。除西域之灾作“除西域之叛。”“振威到此,以表万世”作“诚威武无二,建祠以志万世。”皆文义可通。不知其何所是也。

字为八分书,原在西塞巴尔库尔城西五十里,地名石人字。雍正七年,大将军岳岳钟琪移置将军府,十三年移置汉寿亭侯庙,今存。

(《裴岑碑》《敦煌学大辞典》)

张朗

东汉顺帝时人。曾任敦煌太守。永建二年(127),西域皆服,惟焉耆王元孟未降,班勇奏攻之。乃遣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出关与勇会师,征讨焉耆。大军分两路出击,朗从北道,勇从南道,并约期俱至焉耆。朗欲徼功自赎,军先至,派司马攻击,斩首俘虏二千余人,焉耆王乞降,朗受降而还。元孟竟不肯面缚,遣子诣阙贡献。朗遂得免诛。

(《后汉书》卷四七《梁慬传》)

司马达

东汉桓帝时人。曾任敦煌太守。元嘉元年(151)北匈奴呼衍王将三千余骑寇伊吾,攻伊吾屯城。夏,遣达将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前往救援。出塞至蒲类海,王闻而引去,汉军无功而返。

(《后汉书》卷八八)

马达

敦煌太守。桓帝元嘉元年(151),长史赵评于于阗病痈死。拘弥王成国与于阗王建素有隙,因谗于阗王建,云:“于阗王令胡医持毒药著创中,故致死耳。”评子信,还入塞,以告敦煌太守马达。明年,达令代长史王敬隐核其事。敬贪立功名,受成国之说,设供具请建,阴图之。于阗将侯输僰等遂会兵攻敬,悬敬首于市。输僰欲自立为王,国人杀之,立建子安国。达闻之,欲将诸郡兵出塞击于阗,桓帝不听,征达还。以宋亮代为敦煌太守。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宋亮

桓帝时亮代马达为敦煌太守。既至郡,开募于阗,令自斩输僰。时输僰死已经月,乃断死人头送敦煌,而不言其状。亮后知其诈,而竟不能出兵。于阗恃此遂骄。永兴元年(153),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侯严皓不相得,遂忿戾反叛,攻围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后部侯炭遮领余人叛阿罗多诣汉吏降。阿罗多迫急,将其母妻子从百余骑亡走北匈奴中,亮上立后部故王军就质子卑君为后部王。后更立阿罗多为王,仍降卑君还敦煌,以后部人三百帐(同户)别属役之,食其税。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赵咨

字文楚,东郡燕人。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桓帝延熹元年(158),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有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咨为敦煌太守时荐暠为孝廉),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箫建等,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乃遗书敕子胤,内容《后汉书》有存。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后汉书》卷三九《周磐赵咨传》)

淳于伯隗

桓帝时人。为敦煌长史。永寿四年(158),汉军刘平国等在龟兹兴建列亭完工后,伯隗作《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等作列亭诵》,铭刻于龟兹北山(今新疆拜城东北喀拉达格山)岩壁上,尾记:“敦煌长史淳于伯隗作此诵”。

(《敦煌学大辞典》)

赵袭

字元嗣,汉灵帝时为敦煌太守。先是杜伯度,崔子玉以草书著名于前世。袭与罗恽(字叔景)也擅长书法,颇有名气,但非常骄傲。张芝(字伯英)曾与袭同郡,芝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重修敦煌县志》)

班超

字仲升,扶风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有口辩。家贫孝谨,常为官佣书以养母。明帝时,除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永平十六年(73)窦固出击匈奴,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因功还。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智斩匈奴使。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复通。十七年,复与窦固执疏勒王兜题,更立其故王子忠。章帝建初元年(76),留屯疏勒。八年(83),复拜为西域兵长史。章和元年(87),超发诸国兵击莎车,降之。龟兹等兵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和帝永元二年(90),遣兵击月氏骑兵,杀之,月支由是遣使奉献。三年,为西域都护都尉。六年(96),讨焉耆,斩其王广,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十二年(100),以屯乞归。上疏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射声校尉。九月卒,年七十一。子雄、勇。

(《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

班勇

超少子。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107),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元初六年,匈奴攻没敦煌长史索班等汉吏。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弃西域。勇以为宜“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捍匈奴,东近敦煌。”延光二年(123)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平车师六国。冬,击走北匈奴。自是后车师无复虏踪,城郭皆安。唯焉耆王元孟未降。永建二年(127),勇上请攻元孟,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两道击之。勇从南,朗从北,约期俱至焉耆。朗因先有罪,欲缴功自赎,遂先期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元孟遣使乞降,朗受降还。元孟竟不肯面缚,唯遣子诣阙贡献。朗遂得免诛。勇因后期,征下狱,免。后卒于家。

(《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