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敦煌人物志
9411100000014

第14章 唐五代(2)

索崇恩之祖父。官至大理司直守沙州法曹参军。

(《敦煌学大辞典》)

索稚

唐沙州寿昌县人。索崇恩之父。吐蕃时任孔目官、敦煌县学校书郎,擅长书法。

(《敦煌学大辞典》)

吴绪芝

唐敦煌人。初为唐王府司马、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千夫长。后随军至西土,因功授建康军使二十余载。吐蕃攻占河西凉、甘、肃诸州时,以主帅退守敦煌。既没于蕃,忠心向唐,以“曲肱处于仁里,靡践公门”终其一生。子为敦煌名僧,法名洪辩,窦良骥撰《吴僧统碑》有记载。

(《敦煌学大辞典》)

王令诠

唐敦煌人。天宝八年(749)授果毅都尉。后移军沙州,降吐蕃为驿将。因苛刻驿户,激起部属氾国忠、邢兴诸人反蕃起义,城陷时被杀。

(《敦煌学大辞典》)

邢兴

唐敦煌人。沙州玉关驿户。吐蕃统治敦煌初期,与汜国忠等起义,被推为首领。为号令人众,张皇兵威,冒称拓拔王子,率起义者黑夜攻破州城。失败后与汜国忠等六首领皆遇害。

(《敦煌学大辞典》)

氾国忠

唐敦煌人。沙州玉关驿户。贞元初沙州被吐蕃占领后,民族矛盾加深,兼以驿将王令诠刻削驿户,乃于贞元七年(791)夏率众起义,推邢兴为首领。起义者“有同天落”,迅破州城,杀吐蕃官将多人,守将节儿自焚,吐蕃僧官大德逃匿。后中伏被俘殉难,起义失败。

(敦煌文献S.1438史苇湘《吐蕃王朝管辖沙州前后》)

张清

唐敦煌人。沙州玉关驿户。吐蕃占领敦煌不久,他与氾国忠等聚众起义,劫马取甲,夜袭沙州。吐番官兵死伤甚众。旋被诱捕,解至瓜州吐蕃大节度牙帐,遇难。

(《敦煌学大辞典》)

康再荣

唐敦煌人。粟特人后裔。吐蕃统治时期,官沙州大蕃纥骨萨部落使。丁卯年(847)三月三日于沙州建宅一所,其上梁文依道教四灵、八封思想作咒福,以期“子孙永昌”、“官高盖代”。

(《敦煌学大辞典》)

杨谦让

唐敦煌人。吐蕃统治时期经坊写经生。子年写经时,享受丝绵部落蔬菜供给。寅年八月十九日,因口角相争,被李条顺打伤。经节儿处理:除对方负担医药费用外,能行后百日营养物品,由乡闾计数向李收取,并立契约为凭。敦煌遗书有谦让等十九人每日供应菜牒。

(《敦煌学大辞典》)

孔周

唐沙州人。祖籍兖州鲁国郡。吐蕃时任右军卫十将使,兼先锋将知军中事。元和年间修建浮图一所。

附:《右军卫十将使孔公浮图功德铭并序》(P.4638)

右军卫十将使孔公浮图功德铭并序:白龙吼地之乡,必生奇哲;黄骊变骥之水,天假长才。半千之应未期,百夫之雄斯及。是则拔颜而独立,盛椎髻而孤标;陈力久于辕门,任重经于阃外者,其惟我右军卫十将使孔公忠诚者矣。公讳周,望推高于邹兖,世禄闻于敦煌,因国任爰居,代为县人者矣。其远祖,圣人之苗裔,在宋司马称其爵,归鲁宣王谥其封。返两像于岳,圣德感于麟。至于思基雅,安国继世名儒,奕业英文,备彰史传。曾祖皇唐()州良社(杜)府折冲都尉、上柱国。祖讳崇云,丹州长从(松)府折冲都尉、上柱国。列(烈)考讳含光,京北恒王府折冲都尉、上柱国。并以御海(侮)则固命折冲,成功则昭阳首秩。临答泛爱,莅众清强。机变叶于六韬,武略斗于七德。公乃抉悬门而示勇。早传将师(帅)之风;开黍而知深,远慕趋庭之训。睹双愧(槐)而耸干,门荫三千之徒,望泗水而洪流,祚胤万年之庆。贞心白玉,诺重黄金;令望一时,义全三友。亦以士有行藏,虎生独步;材称上选,豹变因时。干天禄于流沙,入月营于塞上。属以胡马因风,敢掠阳关之草;王师电举,分邀碛外之踪。逐北出其前锋,振旅推其后殿。呈功勿伐,有效先勋。拔萃行间,迁阶列首。蒙授得右军卫十将使,兼先锋将知军中事。犹是负荷既深,夜佩冲星之剑,丞(承)恩既重,朝提倒日之戈。终成墨翟之功,愿效廉颇之守。暨乎,陟岵思宁,风惊静树;升堂珍献,供绝泉鱼。冀乖色养之勤,空切倚庐之处。尊考君春秋凡,终于敦煌郡之私第。岁次丁亥正月朔,葬于玉关乡界涧渠东源白沙路西侧礼也。公乃七匝绕坟,惧飞雷而霍响;三年泣血,感泉下而成悲。麻衣勿亵于礼容,苴杖终身于恸切。不图万善,不期二亲。俄极一身独立,更失胤枝;举目痛心,无知措适。想慈颜而罔极,义绝白华;念爱子而短殇,青襟死绝。霜摧兰而沙奄,珠落掌而尘泥。命极天然,灵归地穴。呜呼!九相鸟飞,落山西而潜影;二魂萤。随恼鳞而何之。非胜福不济亡灵,假增修而超胤子。谨选得敦煌郡南三里孟授渠界,负郭良畴,厥田上上。凭原施砌,揆日开基。树仙百株,建浮图一所。又莫高窟龛图画功德二铺。州西灵刹;三危特秀,势接隆基。辉浮孟敏之津,影曜神农之水。门开慧日,窗豁慈云。清风鸣金铎之音,白鹤沐玉豪之舞。林花散地,茂叶芬空。新疑(拟)弥勒之官,创似育王之塔。信之清善之家,长幼归于信敬;素王垂胤,昆季好于崇修。厥有从兄厶甲,专心产业,务本农桑。灌园得其浮沉,凿井行歌而自逸。财丰数箧,廪积百钟。劝济后遗,用申追远。即有夫人,望植清河,名佳白室。三从义重,均一恩深。四时竭藻之功。六行洁潢之敬。如荼如荠,无辞箕扫之劳;为为纸,俱效崇诚之仰。伏资乳哺慈魂,常闻七佛之教;推梨散魄,当生十善之门。身浮八水[之]莲,性启一音之悟。果承筑砌,因沐聚沙。去浊而证涅,舍六趣而超佛境。虑以壁月移旬,珠星运岁;人伦终火宅之患,桑田竟苍(沧)海之翻。将验龟年,希凭鸟字。其词曰:圣德兮遗踪,杰出兮英雄。神资兮勇略,塞上兮成功。陟古(岵)兮升岗,衣锦兮还乡。深思兮父母,崇修兮道场,无涯兮常住,劫限兮浮图。月团兮金刹,珠攒兮火珠。释迦兮像法,达摩兮初禅。记留兮万固,垂验兮千年。

《(《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碑铭赞辑释》)

窦良骥

一作窦良器、窦骥。敦煌人。自称扶风郡望。吐蕃占领后期,为布衣时撰《大蕃敕尚书令赐大瑟瑟告身尚起律心儿圣光寺功德颂》,继为大蕃国子监博士,撰《大蕃沙州释门教授和尚洪辩修功德文》。尝奉使往河州纳谒,有七言律诗一首纪行。又撰有《金光明最胜王会功德之赞》、《大蕃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纪》。大中二年(848),敦煌光复后,为当地名儒,人称窦夫子。此后撰有《故吴和尚邈真赞》、《故禅和尚赞》、《释迦牟尼如来涅槃会功德赞并序》。约卒于咸通、乾符间。

(《敦煌学大辞典》)

张谦逸

一作张谦益。吐蕃统治时期沙州信士。敦煌遗书有其所抄《大乘无量寿经》。莫高窟第156窟东壁入口上方南侧似为其供养像及题名,北侧似是其夫人陈氏供养像及题名。其先曰季,曾任北都节度留守、支度营田转运等使。长子议潭、次子议潮。唐大中、咸通间谦逸以子议潮逐蕃归唐之功,追赠工部尚书。

(《敦煌学大辞典》)

张议潭

唐沙州人。张议潮之兄。大中二年(848),协张议潮行逐蕃事。大中五年(851),奉张议潮之命,携天宝年间(742—756)河西陇右十一州旧图和户籍抵达长安,进献朝廷,以表归唐之心。同年,唐廷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使,任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议潭被留守在长安,虽被留授予左金吾卫大将军,实为人质。后卒于长安永嘉坊私第,终年七十四。子淮深。

(《敦煌学大辞典》)

张议潮

唐敦煌沙州人。郡望南阳。祖季为唐北都节度使留守,支度营田转运等使。父谦逸,为沙州信士,赠工部尚书。议潮早年就读于寺学,及壮为吐蕃沙州刺史。阴结豪杰,于大中二年(848)乘吐蕃内讧,率众起义,驱逐吐蕃节儿,收复敦煌、晋昌,自领州事。四年,克甘、肃二州,遣副使安景旻、部落使阎英达、押牙高进达及僧悟真、慧菀与兄议潭等分十路绕道持表函赴长安献表归唐。大中五年,经天德军,议潭等抵长安,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图籍。四年春,议潮被任为沙州防御使,旋置归义军于沙州,以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营田处置等使。在位时,许农户垦种荒田,放免寺户、奴户,又击败吐谷浑联合吐蕃进攻沙州联军,逐北千里,直抵其国,斩其宰相,俘获甚众。咸通二年(861)命侄张淮深收复凉州。咸通七年(866)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十月拓跋怀光入廓州,斩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咸通八年入朝,授右神武统军,南阳郡开国公,赐田千畦,宅于宣阳坊,庄于义谷川,食邑二千户。委侄淮深为归义军留后。咸通十三年(872),卒于宣阳坊私第,终年七十四。诏赠太保,葬素浐南原。敦煌遗书中存有其就学时所抄《无名歌》、《邓县尉判》、《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及不许交易书》、《封常清谢死表闻》、《佛说无量寿宗要经》、《释如来稻芊经》。莫高窟第94窟、第98窟甬道北壁、85窟甬道南壁有其供养像及题名。第156窟是其功德窟。子淮鼎。

(《敦煌学大辞典》)

左公

唐沙州人。祖籍青州临淄郡。大中末年至咸通初年出任伊州刺史,后改授左威卫将军。咸通八年(867)前后病逝。

附:《伊州刺史临缁左公赞》(P.4660号)

故前伊州刺史改授左威卫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侍御(史)临甾左公赞

森沉伟量,磊落环奇。大云垂象,月角。金方茂族,间生一枝。趫雄赳赳,诗礼晖晖。自然孝友,德协兰芝。言而栋干,邑化成规。俗感知变,暗晓前机。嘉谋济代,承旨阶墀。封疆受土,典郡西陲。四方使达。君命应期。尽忠奉国,尽节众推。名高凤阙,玉塞声飞。蒸哉古往,赫矣今时。膏肓遘疾,俄谢而痿。子游他域,父念譆譆。思之永诀,伤悼绝(決)眥。丹青于幛,图写真仪。誉流千载,永播铭基。

法师恒安书。

(《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碑铭赞辑释》)

张议广

唐沙州人。祖籍清河郡。河西道节度押衙。咸通八年(867)前后病逝。

《张议广邈真赞》(P.4660号)

唐河西道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侍御史清河张府君讳议广邈真赞。

彬彬秉直,济济仁风。衣冠盛族,声振寰中。门传将相,家处军容。孤贞守节,如筠若松。武经三略。矢穿九重。剑舞居妙,堂习弯弓。殊功已立,身殁狂凶。丈夫志操,宣籍彫龙。千秋之后,谁与我同。

(《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碑铭赞辑释》)

张禄(?—871)

唐沙州人。张球叔父(张球另有传)。官至河西节度押衙敦煌郡耆寿。

敦煌遗书P.4660号存有《张禄邈真赞》,其辞为:

故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燉煌郡耆寿清河张府君讳禄邈真赞

从侄沙州军事判官将仕郎兼监察御史裏行[张]球撰

龙沙豪族,塞表英儒。忠义独立,声播豆卢。

仁风早扇,横亮江湖。有德有行,不谓不殊。

闺门孝感,朋友言孚。家塾文议,子孙侚(德)。

事君竭节,志守荣枯。洞归(赜)政法,安然不徂。

夜泉忽奄,悲云四颫。神剑溺海,过隙潜驹。

千秋美誉,应同玉壶。

时咸通十二年季春月蓂生十五叶题于真堂。

(《敦煌学大辞典》)

安景旻

唐时徙居于敦煌的粟特人。出生于吐蕃统治后期。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张议潮蓄众起事,收复敦煌后,安景旻、张议潮、阎英达三人联名表奏归唐。五年(851)唐廷在敦煌建立归义军,任安景旻为节度副使,协助节度使张议潮治理敦煌。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

阎英达

敦煌人。出生于吐蕃统治后期,大中年间任沙州部落使。协助张议潮率兵起义。曾奉使赴长安。归义军初期,任大将军东征,咸通二年(861)收复河西,出任瓜州刺史、墨离军使。后去官。卒于乾符年间。敦煌遗书P.4660尚存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为其撰成《阎英达邈真赞并序》。其赞文写道:

锵锵君子,济济豪猷。天资容貌,美德仁周。

门传钑戟,代袭弓裘。莅官清洽,摄职怀柔。

元戎大将,许国分忧。助开河陇,秘策难俦。

先施百战,复进七州。功藏府库,好爵来酬。

圣恩高奖,崇寄无休。晋昌太守,墨离之侯。

名彰身退,瘗窆荒丘。邈之形影,永奉风流。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敦煌文献P.4660)

张淮深(831—890)

唐敦煌人。字禄伯。大中年间父议潭入质长安,继任沙州刺史。咸通二年(861)率兵克凉州,打通河西旧路。咸通三至六年于莫高窟为叔议潮建功德窟一所(今第156窟)。八年,为归义军兵马留后,领沙、瓜、肃、甘、凉五州地。仍为河西道沙州诸军兼沙州刺史御史中丞。乾符间朝廷授散骑常侍衔。再遣使请旌节。中和三年(883)回鹘夺凉州,占甘州,河西复乱。次年正月至九月两次击败甘州回鹘。回鹘可汗亲降使称阿耶儿。中和间主持重修北大像(今第96窟),增至五层。大顺元年(890)二月二十二日,因政变被杀。赠“宋国……伊西等州节度使兼司徒”。莫高窟第94、98、156窟均有其供养像及题名。第148窟《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末有其题名。子延晖、延礼、延绶、延锷、延信、延武等。

附:《张准深墓志铭》(P.2913号)

[唐故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南阳府君墓志铭

节度掌书记兼御史中丞柱国赐绯鱼袋张景俅撰

府君讳淮深,字禄伯,敦煌信义人也。其先曰季出问嵩,北都节度留守、支度、营田、转运等使。祖曰谦逸,工部尚书。考曰议潭,赠散骑常侍。并修礼乐,文武盛材;俱事我唐光荣帝里。府君伯大中七载,便任敦煌太守,理人以道,布六条而土鼓求音;三事铭心,避四知而宽弘得众。乾符之政,以功再建节髦。时降皇华,亲临紫塞。中使曰宋光廷。公之异化,绩效难穷,备之碑石。公以大顺元年二月廿二日殒毙于本郡,时年五十有九,葬于漠高乡高里之南原,礼也。兼夫人颍川郡陈氏,六子:长曰延晖、次延寿、次延锷、次延信、次延武等,并连坟一茔,以防陵谷之变。其铭曰:哀哉运,蹶必有时。言念君子,政不遇期。坚(竖)牛作孽,君主见欺。殒不以道,天胡鉴知。南原之礼,松可依。千古之后,世复何之。铭于旌表,用防改移。

年月日题记。

另附:《张淮深造窟功德碑》(P.37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