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52

第52章 高等教育德育方法队伍的创新(2)

4.增强教育的吸引力,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德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心理“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受教育者把教育者讲的道理变为自己的意识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因此要大力开展如何使德育课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战斗力问题的研究,大力开展教学方法和方式问题的研究,使单一的课堂讲授向着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如讨论、谈心、讲座、公开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转变。如果德育能给予学生所渴求得到的东西,那么它本身就有了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要克服“只教不管”的现象,应把思想品德课学习与品德修养挂上钩,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依靠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5.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由“管束型”向“服务型”转变。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者除具备教师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这种觉悟不仅表现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拥护,而且表现为政治信念上的坚定性和政治生活中的原则性,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立场,勇于同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作斗争。其次,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改革创新的意识,平等民主的精神,辩证思考的方法。第三,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系统的教育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经济知识等。另外德育工作者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诸种能力:教育和教学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观察和调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知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等。为了提高素质,大学在德育人员的管理体制上要引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失落自馁中解脱出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要由过去的“管束式、命令式”向“服务式”转变,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平等交往,由偏重间接服务转向问接服务和直接服务相结合,加大直接为大学生成才服务的分量和力度。

6.实现民族价值观念的构建,由“观望式”向“参与式”转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从这一点上讲,社会存在的影响是“源”,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则是“流”。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归根结底必须依赖于社会大环境中各种关系理顺,实现民族价值观念的重新构建。这是长期的艰巨的使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民族共同努力,以尽早地造就当代中国完整的文化体系。而就教育而言,整个社会必须首先把教育放在其应有的战略位置,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为此,我们要从观望等待中摆脱出来,积极参与这项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只有重新设计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坐标系中大学德育的最佳定位,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有所作为。

德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经过50多年风雨的洗礼,我国大学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机制。同时,在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但是就总体而言,德育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作为队伍主体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和困难,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整个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职务、职称等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1.年龄结构。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自然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支队伍生存、发展的情况。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是否具有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经验,是能否胜任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否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据调查,当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年龄状况是平均年龄为30.1岁,最大年龄为54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年龄段在41~50岁以上的占8%,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92%,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2.1%。这些情况说明,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有朝气、有活力、年富力强,但缺乏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经验和准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具有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教师比例不高。这一点在36—50岁年龄段比较明显,数据表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只占15.3%。从某种意义上说,富有长期从事学生德育教育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班主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

2.学历结构。据调查,当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学历结构多为大学本科学历(以学士学位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6%,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和双学士)的比例为31.8%,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2.2%。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的学历符合基本标准,但是距离大学生导师的要求尚有差距,距离专职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3.学科结构。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文科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比较接近辅导员、班主任选聘条件对其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理工科、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与辅导员、班主任选聘条件对其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从总体上看,多数未经专门培训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相关知识准备不足。因此,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业务培训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据调查当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学科结构具有如下特点: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背景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6%,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专业的占3.8%,这两类学科专业与辅导员相关专业要求贴近,但是两者相加只有13.4%,相对较少。具有人文类(含语言)学科专业背景的占16.7%,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占12.9%,理工学科专业占22.5%,财经政法学科专业占24.1%,农林医类学科专业占6.3%,地矿、石油化工类学科专业占4.1%。数据显示,理工、农林医类、地矿和石油化工类学科专业背景者占32.9%,其他普通文科类学科专业占53.7%,两项合计为86.6%。按照辅导员、班主任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所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急需让他们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培训、进修。

4.专业职称、职务结构。切实解决好大学专职辅导员评聘教师专业职称、职务的问题,这是加强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当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专业职称、职务结构状况反映了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据问卷调查,当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职称、职务结构状况,高级职称占8.3%,中级职称占34.6%,初级职称占57.1%。这明显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职称、职务结构的特点,中、初级职称比例比较大,合计占91.7%,其中初级职称比例接近60%。

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类型及特征

我国大学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三种类型,即专职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兼职辅导员队伍,同时尚存在少量的未设辅导员队伍的院校。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尚未设立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大学并不是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只是组织形式有别罢了。

1.专职辅导员队伍。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具有专职辅导员队伍的院校为主体,约占53.2%。调查数据显示,专职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例基本在1:100—1:300的约为30.8%,占被调查总数的1/3以上;1:301~1:500的约为18.2%,占近1/5;1:501—1:1000的约为4.2%,占不到1/100。

2.专、兼职结合辅导员队伍。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大学具有专职与兼职辅导员结合队伍的院校位居第二位,约占36.4%。调查数据显示,在具有专职和兼职结合辅导员队伍中,兼职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例一般低于专职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例。在专职与兼职辅导员结合队伍中,专职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例基本在1:100—1:300的约为28.2%,占被调查总数的1/4以上;1:301—1:500的约为6.2%,约占1/100强;1:501—1:1000的为2%,约占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