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45

第45章 高等教育德育观念的创新(1)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科学地认识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德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学德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必然引起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如何科学地认识大学生,并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从而探索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这是当前大学德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趋势是大学生时代特征的根本体现,是我们了解认识大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依据。2003年在甘肃某大学以问卷形式随机抽取10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健康的、积极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乐观进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有关理想信念的调查中,54.6%的学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76%的学生有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这一结果表明,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依然是大学生的主要精神支柱,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不再盲目冲动,他们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大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中,逐渐学会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看待问题。在调查中有87.2%的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59.8%的学生思考过什么是社会主义。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遍认同,希望国家尽快发展,走向富强。因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给予深切关心和思考。那些曾经风靡大学校园的西方文化哲学已日渐冷落,代之而起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学习和向往。基于这种思想认识,近年来,大学生中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人数不断增多,这表明入党已经是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多数学生在申请入党的过程中和入党以后,也都能自觉地在学习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明乐观进取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

2.渴望成才,希望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在人生观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赞同“人生的幸福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这个观点,64%的学生选择了“个人事业成功和幸福的家庭”,72.2%的学生赞同“刻苦学习,练好内功必将有所作为”这个观点。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已敏锐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既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风险和压力,而渴望发挥自己才智,度过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追求目标。这说明,当前大学学风日渐浓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在不断增强,学生普遍希望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能够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提高自己素质。可以说,在知识结构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准绳,尽快调整自己,是当前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特点,而多掌握几种技能,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需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共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渴望有所作为,这无疑对实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思想活跃,勇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调查中90%的学生确信“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87%的学生认为“勇于创新、自强不息,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选择”,这表明改革开放为大学生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促进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维开阔、信息宽广,更富于创新开拓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顺应潮流,关心改革,并把个人放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审视和思考,以强烈的愿望投人时代洪流,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在不断增强。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主流趋势总体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具有同一性和同步性。同时,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出积极与消极正面与反面相交织、相矛盾的状况,并且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甚至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部分学生的思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调查中35.4%的学生认为“自我奋斗、自我成才是自我实现的手段”,40%的学生对集体活动没有兴趣,24.1%的学生表示不想参加,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更多的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无情性。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时时处处都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无热情,一旦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便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虽参加集体活动,但纪律松弛,表现消极,抵制情绪严重,这说明部分学生对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产生疑惑,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倾斜。

2.功利意识比较浓厚。调查结果表明,有56%的大学生赞成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重”,52%的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和地位的象征”,表明大学生看重个人得失,使人生追求趋于功利化和实惠化,突出表现,一是轻视平凡工作,认为大学毕业就是人才,理应“干大事、做大官、挣大钱”,于是眼高手低,轻视平凡基础性工作,同周围的人难于合拍。二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只想发展自己的才能,不想培养自己的品德。三是择业实惠化,不再信仰“我是‘大厦’一块砖,东西南北任意搬”的价值选择,而推崇的是“到国外去,到三资企业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有的公开申明“属于我的不能失去,不属于我的也要争取”。凡此种种,都说明大学生看重眼前,功利意识不断膨胀。

3.理想信念比较淡化。在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过于实惠,低年级学生对人生理想感到空虚和迷惘。调查中,有32.5%的同学认为“追求理想的人活得太累”,47%的学生认为“我的理想是过了今天才想明天”,14.2%的学生认为“社会理想是搬弄政治术语,是沉重的字眼”。大学生理想的低层次和信念的模糊性,无疑会使他们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潭,导致政治上不求上进,生活上羡慕虚荣、贪图享受,心理上严重失衡,缺乏对挫折的耐受力。

4.知行脱节,道德素质较差。在有关道德问题的调查中,42%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强而具体责任感差”,宁可扫天下者大有人在,而不愿扫一屋者也不乏其人。54%的学生赞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提倡奉献精神”,可也有35%的学生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23%的学生承认自己劳动观念差,19%的学生承认自己判别事非标准模糊不清。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自身道德缺陷,但在行为上却不能同步。又如在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中,有71.3%的学生在选择未来伴侣时表示看重对方的“品质、容貌、感情、气质、才能”,也有34.2%的学生表示看重对方的“职业、收入、容貌和家庭背景”。还有39.2%的学生赞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说法,也有32.5%的学生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结婚不一定是为了爱情”,更有25.7%的学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态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放和从容,对他们而言,恋爱过程似乎比结果更重要。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轻率、不负责任态度,说明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有某些失范。

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成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是社会诸群体的一员,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需要等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思想状况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原因,仍然离不开当代的环境。

1.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一是国外政治势力的渗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不仅没有停息,而且变得更为复杂和深刻,尤其是国际反华势力,运用其所谓的“四门大炮”和“一个精神原子弹”策略对我国当代青年的腐蚀极大。“四门大炮”,就是赌博、黄色、贿赂和毒品;“一个精神原子弹”就是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迷惑人心,散布流言,造成政府与人民的思想分裂,进行离心、腐蚀、渗透活动。这种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的渗透和网络传播,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的困惑和影响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二是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文革”之后,经历了长期封闭环境的我国人民,渴望了解和吸收世界科学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势不可挡的历史条件下,国外社会文化思潮也涌动而来。如风靡校园的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以及尼采的“意志论”等西方哲学文化思潮至今对学生都有影响。由于缺乏分辨力,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思想容易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有的学生甚至向往追求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崇尚自我、实用。这说明西方各类哲学思潮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影响很大。三是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再一次席卷整个世界,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对大学传统的德育模式、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少的受到信息多的挑战,信息旧的受到信息新的挑战”,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或者实效性不强,都将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2.从国内小环境来看:一是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避免。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改革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对学生观念的多方面影响,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却下降了;主体意识增强了,群体观念淡化了;竞争意识增强了,道德观念淡漠了;效益观念增强了,功利意识产生了,如此等等。那么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讲,任何社会的转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总会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大学生队伍所出现的种种观念的变化也就在所难免。

3.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8周岁至22岁之间,正是生理心理走向成熟,人生价值观趋向稳定的不稳定时期。他们可塑性强,思想活跃,虽然成长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巨变时代,但大多数人阅历较浅,经历的惟一人生竞争就是高考,而他们又以优胜者的姿态跨入了大学校门,于是就飘飘然,自以为是。这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身在人身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弱点。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未达到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情感带有明显的两极性,精神世界矛盾突出,处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易受外界影响。

由此得出结论: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外因,而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非均衡性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主要内因。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作为教育者既无须惊慌失措,也不必回避迁就,更不应怨天尤人,只有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接纳他们,才能找到当前教育的突破口。

1.突出德育地位。首先要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拓宽德育内容,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的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美丑,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成立“特色理论课题组”,“大学德育课程衔接方案组”和“人生价值观课题组”,每年投入若干资金,专门组织人员科研攻关。其次,要加强党建工作,努力培养一支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党校、团校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骨干分子,可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兼职指导员;挑选学生党员组成“信息中心”及时收集校园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开展专题调研,为党总支搞好学生思想工作做好参谋。第三,是加强校风建设。坚持每学期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校风建设评比活动,把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应纳入进来,检查对照,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浓郁的爱科学、重知识、讲文明、乐奉献、求进取的氛围。

2.健全德育机制。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成立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并搬到学生宿舍区,直接面向学生,变管理为服务。建立“思想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社团文化指导中心”等,从宏观上管住,从微观上放活。在学生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学籍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毫不松懈,在就业、素质教育方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强化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应设“德育研究成果奖”,每年进行评选奖励,激励德育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德育管理。在德育考核方面,学生德育课学习成绩应与个人实际表现挂钩,凡思想品德课综合成绩不及格者,应不予毕业,不能享受奖学金。凡德育考核综合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毕业时可直接报考研究生。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选好苗子,提高素质。每年选拔一批德、才、学兼备的人员,担任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充实德育工作队伍。鼓励在职或脱产攻读思想教育硕士学位和第二学位,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落实待遇,解除德育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在职称、待遇、住房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稳定这支队伍。特别是对这部分人员调配、使用上,应持慎重态度,避免大起大落,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的德育队伍。

大学生的理想状况

理想教育在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有效地开展理想教育,就必须探索理想教育的规律。因此,从理想的内涵及其特征入手,进而探讨大学生理想观的现状及其对策尤为必要。

一、理想的内涵及其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