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43

第43章 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创新(2)

从思想行为看,青年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

从思想走向看,他们在政治观念上,积极、健康、向上、认同;在社会热点上,思考多、关注多、忧患多;在成才意识上,求新、求知、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关键在于全面正确评价当代大学生。

三、大学德育必须适应新的变化

传统的德育的出发点,着重于从政治上培养人和教育人,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育才同育德一样,是大学德育的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看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渴望成才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社会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的重奖等等,使学生感到压力,有了紧迫感,许多学生把学习实用科学技术,培养第二能力、第三能力作为课余选择,称之为“有备无患”。从现实的要求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科技进步都迫切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样,就使过去那种偏重于育德的德育出发点出现了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如果不尽快转变,就会延长人才成长的周期,同时,也会因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丧失德育教育的自身价值和应有的地位。

原有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存在着不适应。传统的德育是一种单纯地把知识规范传授给学生的“再现型”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科学体系,与大学生的思想贴得不紧,变化多,内容杂,这往往使长期处在,必然会给各错误思想以可乘之机。

原有的教育的方式存在着不适应。过去的德育大多采用“我讲你听”式的单向交流,很少考虑实际效益,是一种“单一型”的教育,好像太阳照在水面,上层热,中层温,下层冷,学生将之喻为“水土流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学生要求平等和民主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已不满足过去那种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单向交流,更渴望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交流和感情沟通。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希望采用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希望通过教育使他们真正受益。

因此,大学德育必须要适应新的变化,建构新的体系。

德育体系建构的新视觉

大学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新时期大学德育内容要更加注重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一、理念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同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知识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因为这本身即是知识领域的革命,它改变了知识的形态、内容、传播和接受的方式以及知识的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传播方式在社会各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世界上多种文化共生、交融,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在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心理活动等各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应当看到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始终处于封闭性和半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由单一利益主体向多元利益主体的转变过程中,这些转变是全面的、深刻的,因而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的激荡和冲突也是空前的,从而引发了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有待大学德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回答。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必须认真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的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应当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德育教育的实质是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大学德育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要重新审视选择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德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服务社会的手段,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片面发展。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教育的概念首先是德育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养成的事业。道德人格、思想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重要。大学德育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上来,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把德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现代社会注重自我,发展个性,在一定框架内,还真实自我,展示本色人生,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标准所能衡量的,而是人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人最想达到的目标,自觉不自觉追求的终点就是要改变自己。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潜能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也是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每一个最终成为真实自我的人,他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每一个在自由环境里得到引导发展的人,他的人格结构一定会呈现出自然美丽状态。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个性是教育的灵魂生命,尊重个性的教育应当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名学生的人格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应当在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把人间之爱、手足之情、意志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使学生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人文关怀和健康情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

二、内容体系上必须贴近生活的实际

德育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必须要服从特定的国家意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必须要关注学生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中国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和卓有成效的具体教育内容,使德育教育弥散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空间。在“以人为本”的德育中,尤其要强调以下教育内容。

1.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立足点,而关注每一位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使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发展,这是德育教育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个体具有社会共同生活和交往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规范和道德等共性的东西,把学生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并借以充分展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学生之所以接受德育,重要原因就在于使自己的生命更具有社会的意义,使人生走向幸福。德育是对生命中善与幸福的追求,它必须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于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于富有人性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学生个体的德育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在于德育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因此,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索自主生活的时空,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