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与企业联系的主要形式为:一是学生培训计划。此计划由大学与企业联合实施,主要培训已在公司就职的大学毕业生。企业界为学生提供各种资助及工作实习的机会。二是联合聘请教授和科研人员。大学和企业共同设立“联合教授”的职位,联合教授在行政上向大学和有关公司双方负责。通过设立科学与工程合作奖的形式旨在资助大学与企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三是实施教学公司计划。实施教学公司计划主要支持公司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招收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在大学和公司的共同指导下培训两年,然后回公司从事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四是实施纽带工程计划。纽带工程计划的目的是在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架起桥梁,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转让,使基础研究项目体现企业的需要,以促进英国企业的竞争力。每个项目都有科技人员和企业界人士参加,政府和企业界各投人一半的资金。五是重点支持技术前沿项目。技术前沿项目是在贸工部领导下,由科技办公室负责协调的项目。目的是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重点支持基础、应用和技术革新等研究项目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六是提供咨询和捐赠。英国大学为企业界提供各种咨询,企业则每年都有大笔款项以捐赠的形式投向大学。七是建立多学科研究中心。英国政府支持大学在一系列战略性领域中建立多学科研究中心。如华威大学制造集团,1980年原有是华威大学工程系下的一个研究室,现发展为欧洲同类型集团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教学与研究中心。该集团有工作人员250人,在研究、发展、技术转让及职业培训方面与300多家公司建立了全球性工业协作网络。目前,英国有一半的大学设有类似的多学科研究中心。八是建立科学园。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建立了一大批科学园,这些科学园成了大学与企业结合的园地,也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科学园既是技术中心,又是研究中心。科学园的特点是以大学为基础,转化大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催化剂,加快地方工业机制的运转;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联系,为大学提供经费来源。
三、多渠道筹措教育的经费
首先,英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并将不断加大投入额度。在1997—2006年,投在教育上的GDP比例从4.5%将提高到5.6%,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总量将从2002—2003年大约75亿英镑提高到2005—2006年100亿英镑左右,每年实际增加大约6%,目的是使大学资金保持稳定,增加研究项目数量与质量。
其次,大学主动地多渠道争取经费。大学要想增强自己的实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就需要有一套更为可靠的“基金制度”(fundingregine),给予大学更多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新的资金来源。从长远来看,大学建立和使用捐赠基金具有很大的作用。哈佛大学有一个18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而牛津大学和其学院仅有20亿英镑,因此大学改变捐赠的方法,使其在增加大学资金方面起杠杆推动作用;每所大学也可以从毕业生那里获得更多的捐赠资金,但必须设立限制条件以保证入学率及入学机会均等。
积极推行私人投资倡议计划。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政府积极推行私人投资倡议计划,鼓励私人向公共项目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英国教育就业部建立了私人投资倡议计划处和私人投资计划热线服务,为私人投资者和在教育、培训领域有私人基金计划项目的企业或机构提供咨询建议、信息服务和帮助。教育就业部还要求高教拨款委员会、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学校也成立相应的机构,协助和管理私人投资计划项目。
在税收方面对大学创收给予优惠政策。大学在举办短期课程、管理培训、开展咨询服务、技术转让、科研合同、成果开发、出售专利及开展社会服务所得的收入,凡是用于教学和研究以及学校自身发展,均不需向政府纳税。
四、增加投入,争取一流研发成果
英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实力,过去50年里已经产生了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世界1%的人口,拥有世界科学发行刊物的8%;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刊物中有13%是英国的。英国科学刊物的世界引文数量仅次于美国而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为了保持英国在研发领域的水平,布莱尔政府仔细地考虑如何组织和资助研发。
首先,投资创新,增加研发投入。英国政府于2002年7月制定了“投资创新”(InvestinginInnovation)计划,决定继续加大科研投入,2005—2006年科研经费将再增加12.5亿英镑,相比2002—2003年,增幅达30%。
其次,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分配。为保持英国在国际科研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但加大投入,还保证科研经费的高效率使用。因此,政府将重点资助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将研究相对集中在少数高教机构中;鼓励高教机构之间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合作;资助一些有发展潜力和天赋的研究人员;设立英国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对它给予资助。
五、扩大教育服务贸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高等教育系统日趋开放,形成鲜明的国际化特征。“罗宾斯原则”不仅促使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向本国青年敞开大门,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欧洲大陆、非洲和远东的青年学生。而海外学生带来的丰厚的经济回报又成为各大学致力于门户开放、竞争海外教育市场的直接动因。1998年,英国入境的人中有30万人是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亚洲),英国大学的研究生中有23%来自海外。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路径,增添了社会和大学的多元文化色彩,促进了社会消费,增加了教育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
2001—2002学年,英国的留学生数为250000名。留学生教育不仅有利于外交和提高英国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2001年英国从外国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费用中获得大约37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因此,继续扩大海外留学生数量,继续发展跨国远程教育,鼓励各大学与外国大学合作办学以及在海外办学等,都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策略。
六、强化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为了评估《罗宾斯报告》以来的教育政策和发展状况,制定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框架与发展战略,英国政府1996年2月成立了以迪尔英爵士(SirDearing)为主席的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经过14个月的详实调研,全面考察了英国和欧洲、澳洲的高等教育状况,于1997年7月23日发表了题为《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咨询报告(又称《迪尔英报告》)。该报告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被普遍认为是自20世纪60年代《罗宾斯报告》之后第一个全面回顾与反思英国高等教育并对未来发展做出战略构思的纲领性文件。
《迪尔英报告》就英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模式、结构、规模、拨款、面临的教育危机以及未来20年的发展做出了详尽的说明、规划和预测,并提出了93项关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其中强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功能。英国的未来取决于它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的质量、效益和适应性。迪尔英调查委员会认为,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目标,使教学和管理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学对教学的态度应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应将研究成果结合到教学实践中来。委员会建议成立一个大学实习与教学研究所,该所将对大学的质量起到监督作用。所有新的教学人员都要经过培训,采用试用期,期满合格者方可继续任教。调查委员会还促请大学和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技巧,大学和学院应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质量和标准,否则政府为了保护学生的利益有权直接干预。
《迪尔英报告》有六项旨在强化新成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功能的建议,以期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教育质量。主要措施包括:要求质量保证署承担质量保障、公众信息、标准确认和证书框架的管理责任,并为各高等教育机构申请政府拨款制定可操作的规范;授权质量保证署成立一个专家小组,制定质量标准,尤其是质量标准的最低要求;建立健全外部考官制度,授权质量保证署与大学合作建立一个全英学术人员信息库,作为评估大学教学质量的校外考官候选库:质量保证署明确授权开课的标准,加强对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估,对质量保证署已确认的未正确使用学位授予权力的学校,取消其授予学位的权力;建立一个公正的健全的涉及教育服务质量的投诉制度。
七、发挥高等教育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
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在地方和区域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迪尔英报告》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报告认为,没有任何公共事业可以自然而然地期待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经费的支持,除非它能够不断增强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因此,报告提出大学要致力于对地方和它们所处的更广阔的区域的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大学对地方和区域的贡献应是多样化的,它包括通过科研和咨询对地方发展提供支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吸引投资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支持地方社区的终身学习需要以及作为文化中心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大学应该投标和竞争地方发展中的基金项目,以便及时了解并满足地方工业与商业的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能够得到和分享本区域大学服务资源的信息,这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前提。地方政府与企业要致力于帮助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形成企业家的能力,以使他们更好为地方服务。
法国高等教育的策略
一、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法国没有专门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学毕业会考文凭既是中学学习结束的文凭,也是进入大学的凭证。目前,法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为55%—60%。法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两种体制:一种是大学体制,它占多数;另外一种是高等专业学校。所有具有中学毕业会考文凭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而要想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则必须经过一次选拔性强、难度大的考试。法国的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所有的学科每年甚至每半年都要进行多次考试,失败率的累计成为淘汰和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其作用可以与一些国家进行的大学入学考试相提并论。法国大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几乎是免费就读的,他们只需交纳少量的注册费。法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大,而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稍低。整个20世纪,尤其在近30年来,法国大学生人数大幅增长,但学生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近几年来,出于欧盟内部协调一致的考虑,法国的大学教育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设立了LMD——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教育体制。由于学生人数激增以及学生社会出身的变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导致了非常深刻的教学变化,包括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队伍的加强、重视评估工作以及实行学分累积原则和不同学科间学分补偿原则等。
二、高等教育改革方案的新举措
1998年5月,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对法国的高等教育进行重大改革。
1.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改革方案简单回顾了几百年来法国高等教育演变与发展的历史,指出法国现行的高教体制优秀但不稳固,由于政治的原因,形成了法国今天的大学和大学校独有的“双轨制”。该方案提出,根据法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法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重视和加强以下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关于教育目标改革。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因此,每个学生都不应在离开学校时没有任何学位或文凭。二是关于推动知识进步。大学和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合作,通过教学和研究来共同推动知识的进步。三是关于教育思想改革。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界和企业界应联合开发知识经济,资助和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建立自己的创新企业;大学应通过加强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来强化其教育职能特征。四是关于人的终身教育。要保证终身教育,所有的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再回到大学学习。学校应该重视与发展完全或部分根据职业实践的知识价值来颁发的学位文凭。五是关于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进步,从资金等方面帮助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入学时获得相同的权利。经济和生活条件较差的优秀中学生也应该有进入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六是关于教育开放。加强向世界开放,吸引外国特别是欧洲的留学生和专家来法国学习或工作。七是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将欧洲的大学教育逐步协调一致,逐步形成适应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政策。
2.强调大学校际间合作。改革方案强调要相互靠拢;成立共同的高等教育园区;设立共同的或协调一致的课程;建立相互认可的学位文凭;交换和流动教师;使用共同的设施来促进校际间的合作。该方案提出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应该相对集中,均匀分布,在新的大学分布图上,设立了8个“省区大学集团”(PUP)。PUP由多个大学、大学校或高等教育园区组成,一个PUP的学校并不要求地理上集于1个省,而通过内部网络集中边远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甚至一些周边国家的学校。
3.改革现行的学制,完善相关制度。提出高等教育的“3—5—8模式”,即高等教育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和设置三个基本文凭。第一阶段为3年,学习结束获学士学位,第二阶段分为5年或8年,5年获新硕士学位,8年获博士学位。大学和大学校将共同组建博士学院,共同培养新硕士和博士。
提出改进国家和学校的合同制度。国家和大学校之间的关系确定每4年一次由国家和学校签订合同,国家负责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以保证学校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改革方案还提出改革高校校长的选举模式,校长任期由5年改为4年,由不可连任改为可以连任一届,校长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