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9407300000009

第9章 宏观经济和项目建设(3)

(六)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税收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顺利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了以税收筹集公路发展资金、调控能源消费的新机制。调整完善了省对市(州)及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直管县数达到41个。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改革,全面推行“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补贴发放方式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向县级推进,综合预算编制不断强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州)及省管县深入实施,在省级垂直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公务卡应用范围继续扩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稳步展开。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及资产处置办法出台,管理机制得到加强。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组织开展了扩大内需政策落实、灾后重建、化解“普九”债务等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对1470户企事业单位、6家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在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投入需求不断增加,各级财政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加大。二是受经济形势和经济结构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基础很不稳固,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政策性、一次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三是财政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够科学精细,支出的时效性、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历史欠账多,政府性债务不断积累,潜在的财政风险加大。五是部分市、县和部门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财政监督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

二、2010年全省及省级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思路是收入预算安排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和非税收入因素,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安排处理好保障运转、改善民生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2010年收入按增长12%安排,全省地方收入代编预算为32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任务为677亿元,财政支出预算将达到1400亿元。

省级预算收入安排为114.7亿元,加上中央财力性补助等,省级总财力为221.7亿元。省级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221.7亿元。基本做到了人员经费足额安排,公用经费根据中央和省上要求分项目按比例压减,为民办实事资金全面落实,改革政策等重点支出所需资金尽力保障。

三、2010年的重点工作

(一)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甘肃省基础设施条件。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实施工业强省和6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石油化工、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电子信息和轻纺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税政策效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投入、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推进重点财源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落实结构性减税和财税优惠政策,认真清理收费项目,坚决取缔乱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积极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繁荣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二)强化收支管理,努力确保预算目标任务完成。切实加强收入征管。坚持依法治税、不征过头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大税务稽查和税收专项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认真执行《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深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大对国有股权出让、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两权”价款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让收入监缴力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落实部门支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及时下达,财政支出及时实现。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强化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探索建立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分项目按比例压减行政单位公用经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支出,不超过2009年压缩三项经费后的规模。

(三)增强机遇意识,大力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在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灾后重建等方面更多支持。加强与中央政策对接,做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引洮二期、黑河治理二期等重大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争取中央进一步加大甘肃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做好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积极吸引银行优惠贷款支持,弥补重点建设资金缺口。

(四)落实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新修134万亩梯田,扩大全膜双垄沟播、高效节水和脱毒种薯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完善以奖代补方式,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推进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等补贴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完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整合资金,支持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支持做好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建成12个县通县二级及以上公路和2000公里通乡油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制度试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五)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减免学费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水平,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扶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做好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以及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将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支持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抗震安居房工程,支持农村危旧房、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以及矿山塌陷区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建设。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廉租房100万平方米,对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10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租赁补贴,着力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多方筹措资金,突出重点,靠实责任,力争圆满完成重建任务。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项目。巩固和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公共安全投入。落实司法经费保障制度改革政策,完善资金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六)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继续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充分发挥监管优势。完善“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办法,确保涉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改进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促进预算编制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面,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进公务卡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七)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认真贯彻《监督法》,严格执行《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及时向人大及其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等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巩固治理“小金库”成果,积极推进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加强财政“大监督”建设,加大对扩大内需、灾后重建、保障民生等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开展绩效评价,探索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和问责机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王炯玉祁建邦)

金融

一、2009年全省金融运行情况

2009年,全省金融机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积极支持全省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全省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呈现出贷款高速增长,信贷投放重点突出,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实力和能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形势。

(一)贷款高速增长,金融支持扩大内需成效显著。2009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649.62亿元,同比增长33.59%,全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915.92亿元,比上年多增453.55亿元,。

1.中长期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有效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2009年,一大批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同时,经济形势的总体向好使企业的投资意愿回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需求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进度逐步加快,增速由5月份的22.2%快速提升至12月末的31.54%。2009年新增中长期贷款446.3亿元,比上年多增212.87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6.03%。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了交通、新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及企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领域。

2.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短期贷款迅速增加。2009年末,全省短期贷款余额1615.55亿元,同比增长33.03%,全年新增短期贷款402.04亿元,比上年多增169.54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1.46%。

短期贷款在解决企业暂时性资金困难、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回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消费性贷款增量突出,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占比较大。受扩大内需相关政策影响,2009年全省消费性贷款增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2月末,居民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86.05亿元,增幅高达47.45%,全年共增加59.4亿元,比上年多增41.3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户消费性贷款增长的主体,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25.72亿元,占居民户消费性贷款的67.57%,较年初增加41.03亿元,占同期居民户消费性贷款增量的69.07%。

4.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房地产开发贷款大幅增加。2009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开始大幅增加。12月末,全省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2.82亿元,比上年增加25.85亿元,同比增长33.57%,增幅较上年提高18.08个百分点,其中,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余额13.88亿元,是上年的2.64倍。

(二)存款增量突破千亿,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2009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881.82亿元,同比增长24.38%,增势较为平稳。全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1150.72亿元,比上年多增加116.07亿元。

1.储蓄存款增势趋缓,活期化趋势增强。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3026.94亿元,同比增长22.95%,增速比上年下降5.65个百分点。2009年储蓄存款共增加563.9亿元,仅比上年多增加16.03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增加324.69亿元,比上年多增加135.32亿元;定期存款增加239.21亿元,比上年减少119.29亿元。储蓄存款增势趋缓、活期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家减免汽车购置税等刺激消费优惠政策的推动,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较多。二是2009年资本市场发展较好,部分储蓄流入资本市场。三是年末受房贷政策调整预期加强及汽车购置税政策变化影响,居民购房、购车热情进一步高涨,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