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9407300000046

第46章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9)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能源化工、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务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保证抓党建、落实抓作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武威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做好项目工作。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对已安排的扩大内需和预算内项目,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5亿元。力争火车站站舍扩建等工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杂木寺水电站、西营三沟三级水电站、双窑湾一号水电站建成发电。加快推进徐古高速公路、武威热电联产等项目和甘电投、中节能、华电三个10MW太阳能发电、天然气利用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武威机场、天祝松山滩风电等前期项目工作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工作责任制,加强市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当年引进到位资金22.32亿元。

(二)全面落实重点治理攻坚措施,努力实现近期目标。认真落实水权配置、关井压田等治理措施,关闭农田灌溉机井715眼,压减灌溉配水面积28.57万亩,确保实现蔡旗断面下泄水量达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9亿立方米两大约束性指标。认真落实《武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大纲》,继续抓好35个农业综合节水示范点建设,完成常规节水灌溉面积22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6.7万亩。全面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完成造林13万亩,扩大封育面积8万亩,通道绿化400公里。

继续抓好国家重点公益林、“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源头治理。

(三)突出特色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发展能源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太阳能、风能利用为主的新能源和以煤炭、火电等为主的传统能源;积极搞活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化工,拉长延伸以石灰石精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培育和壮大医药化工。强力推进食品工业,突出发展葡萄酒酿造业,大力发展酿造、面粉加工、肉类屠宰、休闲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加快“两园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继续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三废”综合治理,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100万亩大田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力争在建设100万亩玉米、100万亩瓜菜、100万头肉牛、100万亩林果药基地上取得突破,不断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和项目整合力度,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劳务输出,确保全年输出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65亿元。继续推进扶贫开发,争取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6个,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当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6万人。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西片区。启动建设武威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和北一环西路等重点项目。加强城区道路、配套管网、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通道经济,建成一批交易、运销、冷藏、仓储项目,把武威打造成河西重要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继续加快农村“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改造一批县乡农贸市场,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促进农产品销售。以旅游文化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住房等各类消费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认真办好为民承诺的实事。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确保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达到85%以上。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众的社会救助。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省、市确定的为民承诺的实事。

(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平安武威建设。认真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切实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积极争取藏区专项、少数民族专项、牧区专项资金,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推进平安武威建设。

(八)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全力做好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二期规划和各类专题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规划。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非税收入和债务管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与新疆和酒泉、嘉峪关等地的协作,促进金武经济一体化的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全面公开政府信息,积极推行电子政务。认真实施市、县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胡卫东陈剑峰)

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定西实现生产总值131.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5%、14.2%和11.7%,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全膜双垄沟播156万亩,建成日光温室1002座,岷县、安定被列为全省重点牛羊养殖大县。积极打造“中国两都”,成功举办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加大投资力度,投入财政扶持资金1.1亿元,实施工业项目58个。启动建设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2.5%。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31.1亿元。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实施旅游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签订甘肃中部旅游城市合作协议。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0.2亿元。

社会消费快速增长。认真落实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实施“万村千乡”、“退市还路”和“新网工程”,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亿元,增长1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加大就业再就业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8元,增长8.66%。严格落实惠农政策,发放涉农直补资金5.82亿元;输转城乡劳动力60.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增长11.3%。

(二)全力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资金争取成倍增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累计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43.22亿元,增长1.04倍。同时,落实开发行贷款1.95亿元、农发行贷款11.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66亿元,增长56.1%,同比加快10.4个百分点。

前期工作得到加强。建立项目前期工作目标责任制,举办高层次项目培训班,落实市(县、区)前期费3850万元,谋划各类项目1633个。抓住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机遇,筛选提出请求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150项。完成渭河源区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编制。

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坚持党委、政府“一把手”率先主抓重点、难点项目,围绕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市列领导责任制重点项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快进度,累计实施5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011个、同比增加402个,新开工737个、增加322个。

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成立市领导负责的3个项目督查组,采取固定人员、固定县区的办法,定期不定期进行多次督查。发改部门成立政府投资项目稽查组,制定稽查计划,并配合国家、省上开展多次稽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共简化、下放县区审批项目164个。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需要审批、上报的在5个和3个工作日内办结,对下达投资计划的即到即下,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建设明显加快。坚持同步推进市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实施建设项目146个,完成投资36.8亿元、增长2.5倍。

农村投资大幅增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小型水利29处、流域坝系41座,发展有效灌溉6000亩,解决不安全饮水20万人,建成沼气4.1万户、农村公路1378.3公里,实施水电站等电力项目38个,改造农村危旧房3.26万户,新修梯田19.94万亩。

灾后重建进展顺利。完成农村住房1.4万户、城镇住房1120户,建成基层医疗机构27个、学校78所,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占计划的57%。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深入开展“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主题实践活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07%,治理水土流失366.27平方公里。

(四)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民生改善,和谐社会建设顺利推进。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其他改革有序推进。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制定考核奖励办法,招商引资总到位资金48.22亿元,增长69.4%。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加大外贸企业扶持力度,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出口368万美元,实现进出口额1282万美元,增长56.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抓住国家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机遇,争取科技、教育、卫生等资金9.72亿元,实施科技重点项目18个,建设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项目300个,实施县医院等卫生项目298个。人口自增率6.5‰。

民生得到不断改善。从住房、出行、就业、看病等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21亿元,增长44.83%。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按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要求,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按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确保实现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5%、13.5%和12.5%,二产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按照抢抓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的新要求,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进出口总额增长8%;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8%和13.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2%。

为实现上述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实施好投资4000万元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新建日光温室1000座。二是加大旱作高效农业推广。争取并实施投资3.9亿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等4个旱作农业、灌区节水改造等60个重点水利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畜草产业。争取并实施投资3.7亿元的68个畜草建设项目。

扩充工业经济总量。一是以“工业十大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33个续建项目进度,争取29个前期项目开工建设,推动21个竣工项目达产达标。二是以电解铝等有色金属为重点,实施好投资10.43亿元的4个重点项目。三是以水电、岩盐等为重点,争取并实施投资9.5亿元的19个建设项目。四是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争取并实施投资2.2亿元的7个建设项目,扩充工业总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积极发展节能产品和新兴产业。推进陇西金太阳示范、通渭风力发电等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临洮等4县区节水型社会试点和漳县、岷县牧区节水试点。三是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积极争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补助资金,加强高耗能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较快发展。突出资金争取。一是争取国家投资。抢抓国家出台支持西部地区、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意见的机遇,争取政策性资金30亿元以上。二是争取信贷资金。抓住兰州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机遇,力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10%以上。特别要抓住全省继续发行65亿元地方国债的机遇,做好资金配套。三是搭建融资平台。继续加强与开发行、农发行的合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融资担保能力建设。四是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有实力企业家创办小额信贷公司,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