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9407300000034

第34章 社会事业和改革创新(8)

(八)积极开展“十一五”规划后期评估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工作,初步形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在及时完成对“十一五”规划后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初步形成了在以工代赈方面主要从集中连片的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大力改善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条件,建立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的有效机制;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主要对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石山区、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林缘区和极端干旱山区、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善安置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社会公益设施,基本解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搬迁农牧民的综合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

二、2010年工作重点

2010年,甘肃省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局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全省扶贫开发的总目标,继续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主要任务,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开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在对“十一五”期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以《探索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新机制、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为研究方向,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主要从奋斗目标、保障措施、财政扶持、工作要求、政策建议等方面,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项目的汇总、筛选等工作,力争年内完成《甘肃省“十二五”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划》。

(二)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及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申报、转下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及时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建议计划的编制和上报、国家计划的分解下达等工作,力争2010年国家安排甘肃省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规模较2009年有所增加。全年在完成6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基础上,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新建、改建县乡村道路1900公里,修建河堤80公里,衬砌渠道100公里,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等建设任务。同时积极探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综合开发,促进贫困片区经济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一是组织人员对列入2009年计划的以工代赈小型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单项工程审批质量进行抽查,进一步督促市(州)发展改革委提高项目审批质量;二是全面推行并落实项目四方合同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前移管理关口;三是严格按照《甘肃省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办法》要求,继续采取把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作为立项和施工承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必备条件、对今后审批的以工代赈骨干项目县(市、区)政府要出具配套资金承诺函等措施,切实落实劳务报酬发放政策,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现金收入。

(四)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一是组织人员对部分市(州)2009年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进行抽查,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促进资金到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了解掌握报账制执行情况,对财政部门提出工作建议;三是《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7〕43号)要求,做好预算内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的录入及完善工作。

(五)全力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近几年建设的以工代赈骨干项目和2004-2007年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大部分已建设完工,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检验项目建设效益,2010年我们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严格按照竣工验收办法和规范要求,对已竣工项目集中开展省级竣工验收工作。

(六)继续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宣传和项目公示制工作。一是对甘肃省近十年来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宣传;二是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省、市、县三级联动,全力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加大对项目公示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促使相关项目县(市、区)按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公示项目情况,方便群众和社会监督。

(七)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安置工作。2010年,根据国家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要求,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原则,力争完成我省受灾群众异地安置工作。

(八)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探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新机制。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围绕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通过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调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任务;准确定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关系,围绕按要求确定搬迁对象、依法调整土地、科学选择安置区、扩大项目和资金整合范围、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等几个重点环节,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后评估和经验总结,探索更加有利有效的体制、机制。

(翟建军袁耀雄)

经济体制改革

一、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2009年以来,甘肃省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和《甘肃省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9〕43号)的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构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深入推进,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政策性破产收尾工作进展顺利。兰拖厂、兰通厂、兰电公司、长控厂、兰炭集团5户企业已终结了破产清算程序,正在积极开展重组和引资工作。二是企业战略重组有序推进。完成了华煤集团与华能集团的二次重组,祁连山股份引进中材集团定向增发,祁连山建材与中材集团战略重组、兰光集团与浙江银亿合作重组等重要合作项目。三是企业改制及其他综合性改革积极推进。积极推进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完成了省医药集团2户子企业、省经合总公司3户子企业的改制和职工安置工作,省机械集团21户子企业、原电子集团4户子企业、物产集团子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祁连山建材、长城电工股份等企业对所属子公司进行了整合重组。积极推动8户监管企业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四是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下发了《省政府国资委关于贯彻实施〈企业国有资产法〉落实出资人职责的若干规定》(甘国资法规〔2009〕318号),细化股东行权履职方式。经营责任体系、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国有产权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二)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一是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11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和3家担保公司签订了中小企业信贷合作协议503.2亿元。建立了担保机构统计监测制度,全省担保机构已发展到78家,累计为4500多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30亿元。二是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制订了信用担保、创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9个认定管理办法,认定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31个。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省初具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达18个,在孵企业1600多户,提供就业岗位近4万人。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建设,启动了“直邮服务中小企业双千工程”,支持11个市(州)和9个县(区)建立和开通了中小企业网站。开展国家“银河”培训和“星火”培训工程,累计为中小企业培训10.5万人次。三是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推荐招商引资项目211个,投资总额420亿元,21户企业签订贸易协议1.4亿元;组织参加了地震灾区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推介会,推介地震灾后重建项目66个,现场签订投资项目11个,签约金额37.4亿元。

(三)涉农领域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省委办发〔2009〕84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合水、泾川、宕昌、清水、安定、永靖、临泽等7个试点县(区)完成勘界确权601.55万亩,占应改面积606.35万亩的99.2%。二是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130号)。完成草原承包260万亩,全省草原承包面积达1.83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5.95%。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63.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4%。三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步伐加快。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已挂牌30家,注册资本金6亿元,批准筹备8家,累计发放贷款约4.5亿元,其中“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近80%。同时,加快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步伐,全省新设机构10家,其中,村镇银行8家,资金互助社2家。

(四)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相关改革。一是新一轮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48个部门的“三定”规定已全部印发。二是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些微观管理和行政审批事项。省政府和12个市(州)创建了政务大厅,组建了编制单列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9个市(州)政府成立了投诉中心,40多个县(区、市)建立了集中审批大厅或便民服务中心。三是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直管县数达到41个。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补贴发放方式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州及省管县深入实施,在省级垂管系统全面推进。出台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及资产处置办法。

(五)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一是资本市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100亿元中期票据募集资金已全部到位,并以股权和债权等形式相继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省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全省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入库企业已达100户。成立了资本市场发展领导协调小组,建立了全省企业上市、债务融资的快速决策机制。二是银政合作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省政府与3家银行机构签订了316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信贷增速、增幅连创近10年来的新高。全省农村信用社已组建农村合作银行11家,组建统一法人联社65家,有11家两级法人联社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兰州银行已在酒泉、天水、敦煌市设立了分行。进一步加大了“招行引资”工作力度,中信银行兰州分行正式挂牌开业,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正在筹建。三是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和供后监管,出台了《关于强化建设用地服务保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甘政办发〔2009〕128号)。建立了耕地补充新机制,下放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管理权限。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矿业权管理工作的意见》(甘政办发〔2009〕128号)。

(六)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一是全力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社会就业的7个省级配套政策文件。2009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7.8万人,比上年增长8.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7.5%。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二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出台了《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甘政发〔2009〕41号)、《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甘政办发〔2009〕184号)等文件,榆中等10个县纳入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区)。基本解决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三大历史遗留问题“。2009年,全省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了230.48万人(职工163.3万人)、272.06万人、164.08万人、118.8万人和66.69万人。三是劳务输转稳中有升。实施”稳东进西“、”保二增三“、”岗位提升“和”反季节务工“战略,2009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77.45万人,创劳务收入36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和42.38%。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发〔2009〕97号),医改五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进展顺利;确定了28个县、市、区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定庆阳、金昌市为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基本医疗保障得到巩固。2009年我省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的资金达57.36亿元。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完善。一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相关工作。《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新批复定西、甘南、临夏等9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全省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达19个,试点企业和地区达到38个,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取得新进展。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和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分别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9〕76号)和《甘肃省节能降耗攻坚计划》。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敦煌、武威两市新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