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9341700000022

第22章 凤落沅湘(1)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唐)杜甫

(一)

返回潭州的杜甫居无定所,有段时间一家人只能住在船上。后来因病情加重,杜甫不便继续在船上居住,才移居到长沙城里一处临江的楼上。长沙的夏天十分炎热,住在临江的楼上便于乘凉。

由于没有生活来源,也很少得到他人的援助,杜甫有时不得不在渔市上摆摊卖药,靠着微薄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

这时,杜甫有幸遇到了对他有些照顾、而自己一向又比较佩服的裴虬。裴虬是路经此地去任道州(湖南道州)刺史的。在此地,潭州百官为他举行了送别宴会,排场十分宏大。而杜甫也收到了邀请,这让他感慨万端,涕泪涟涟,向裴虬尽述交游殆尽之悲,又殷勤嘱咐裴虬到任后,能像以前任道州刺史的元结一样,了解同情民间疾苦,裁兵安民,恢复农业生产。

到了初秋时节,也许因为潭州是个土地膏腴、风景秀美的地方,让杜甫有些留恋吧,他还在此地停留。在这期间,杜甫还遇见了韦迢、苏涣等人。

韦迢新任韶州(今广东韶关西南)刺史,赴任途中经过潭州。早年他曾与杜甫同舍读书,因而此次特来看望杜甫,并与他把臂交谈,还赠诗与杜甫,称他是“大名诗独步”,而自己却有些失意感。杜甫也向韦迢表达了自己的留恋之情。后来,两人还有过诗歌赠答。

苏涣是应湖南观察使之召前来潭州担任从事官的。这个人极富传奇色彩,少年时经常剽盗,擅长于白色弩弓,巴蜀一带的商人都很惧怕他。但后来他折节读书,几年内竟然进士及第,累迁侍御史。

苏涣也是个诗人,曾作《变律》19首,长于讽刺,人以为有陈子昂的一鳞半爪。他一直都很仰慕杜甫,因而得知杜甫也在潭州后,马上就来拜访。他们一起饮酒谈诗,彼此相慕。杜甫请苏涣朗诵新诗,一听之下,便为他的热情叫好。

后来,杜甫接到裴虬从道州寄来的手札,还将作为从事的苏涣与作为刺史的裴虬相提并论,希望他们能为天下大治而奋不顾身:“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而自己只能“此生已愧须人扶”,要依靠别人的帮助度过余生了。然而,苏涣后来因反叛朝廷被诛杀了,这倒是杜甫没有料到的。

此时,体衰病重的杜甫一方面有难以自救、终老湘潭的忧虑,一方面又始终不改对故乡和朝廷的思念。但他不仅不能济世,还自身难保,这真是最让他感到悲哀的。他有时搔首眺望,有时低回沉思,始终找不到出路。

等到秋风送爽时,杜甫的身体稍微好了一些,于是又产生了北归的打算,甚至壮心再起,准备去做那虽然不能长途奔走,但却有智慧可供的老马: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儒生,在战乱年代为世所弃,令诗人显得有些迂腐无能。尽管这样,他依然不能不像一片漂泊的白云一样无所归依。然而,他就像那落日一样,仍然有照亮人间的雄心;他就像一匹老马,仍然想把自己的一份智慧贡献给当政者。这是杜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表现。现在看来,这一雄心顽强得令人叹息、令人崇敬。

到了晚秋季节,杜甫的北归心愿还未能实现,他只得默默地认命了,并且还自我安慰说“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在“淹留”的时间里,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想同一些老友谈论时事,提出一些政治建议,内容大抵都是希望天子勤政、大臣忧国,希望地方官重视农耕、关心民瘼,希望国家不要添兵自害。这些,都是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腐儒”应对时局的方略。

秋冬之际,北风劲吹,洞庭湖边已经很冷了。面对“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的茫茫天地,杜甫情不自禁地问自己“鸿雁将安归”?

对杜甫来说,辗转依人的日子真不好过,到处都是穷途末路,前景已经很荒芜了。无奈之中,他只好在痛苦中向往神仙世界,为自己营造出片刻无暇的险境:

洪涛隐笑语,鼓枻蓬莱池。

崔嵬扶桑日,照耀珊瑚枝。

风帆倚翠盖,暮把东皇衣。

——《幽人》

诗中描写的境况是:洪涛之中隐隐传来仙人的笑语,他们正在蓬莱仙池上划桨游乐。高高的扶桑神树上,明亮的太阳将海中的珊瑚枝照耀得美丽无比。他们的船上风帆高举,翠盖亭亭,日暮时还能得到东皇太一这位天地至尊神的衣服——不像凡人,日落后就无计可施,进入黑暗之中了。

然而这毕竟是诗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仙人世界,他虽然向往,却也只能望之兴叹。

不久,湖南就下了大雪,厚厚的雪花压在他所居住的船篷上。杜甫虽然还有一点酒用来御寒,但无人共饮又显得寂寞至极,更何况钱袋中的钱马上就要用光了。他觉得自己就像那“终日忍饥西复东”、“天寒岁暮波涛中”的水鸟一样,凄然无助。

此后,杜甫真的在水上——他已经从临江的阁楼搬回到船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的时光。

(二)

大历五年(770)正月,59岁的杜甫偶然在翻检书卷时,发现了10年前高适任蜀州刺史时寄给他的诗歌《人日寄杜二拾遗》,不禁感慨万千。如今,他的朋友纷纷下世,连比他年轻的岑参也与去年冬天客死于成都。现在,就只剩下远在他乡的汉中王李瑀和敬超先两位老朋友了。故友凋零,自身多病,白手江湖,不知所终,杜甫忍不住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既追悼故友,也哀悼自己,并且以残生余力发出了这样的壮歌: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在这种困境之下,诗人依然挂念着祖国的安危,对北方的盗寇仍痛心疾首,恨不得马上洗出一个朗朗乾坤来,可见其爱国情怀之深。

这年春天,杜甫的一个王姓表侄从朝廷赴岭南节度观察使幕府任职,在潭州与杜甫相会。表侄的到来,勾起了杜甫对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们全家与这位表侄一起从白水逃难的回忆。当年,正是这位表侄救了杜甫的命。如今异乡重逢,杜甫依然对这位表侄感激不已,说自己能“苟活到今日”,全亏了表侄的仗义相助。

春天的到来,让杜甫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了,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无力返乡了,这让他感到更加难过。每每看到燕子在春社日飞到他的船桅上,他就觉得那是故乡的燕子来探望他了。燕子筑巢不定,仿佛人的漂泊,杜甫可怜南来北往没有家园的燕子,更因此感伤于自己的异乡飘零。

不久,杜甫在长沙又见到了自己少年时经常在洛阳相见的李龟年。李龟年曾是玄宗时代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也是玄宗的教坊乐师,杜甫少年时曾在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家中多次听到他的歌声。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天涯,大历五年春末来到长沙。杜甫见到这位艺术家潦倒落魄的样子,又是一番感慨唏嘘,遂作《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曰: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与彼此沦落的身世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落花时节”与衰败的国势相互映衬,短纸片言中寄予了浓重的今昔之感,可视为唐代几十年间由盛转衰的缩影,也是杜甫一生忧国心事的集中体现。

这一年的清明节刚过,潭州城内忽然爆发内乱。4月上旬的一天夜里,长沙城内突然大火冲天,人声喧闹。湖南兵马使藏玠以缺少军粮为借口,唆使士兵杀了湖南观察使崔瓘,占据了长沙城。

由于发生在夜里,杜甫一家正在梦乡之中,结果被这突发事件搞得晕头转向。一家人赶紧起身,随着逃难的人流向城外奔逃,“中夜混黎氓,脱身亦奔窜。”(《舟中苦热遣怀》)乱兵打家劫舍,杀人纵火,杜甫失魂落魄地躲避着不时飞来的流箭,穿过豺狼一般的叛军队伍,拼命地东躲西藏。全家人也都跟随杜甫一同逃难,一个尚未断奶的小女儿紧紧依偎在母亲身上,吓得直哆嗦。

在这件事上,杜甫同情的是明于安邦而昧于治军的观察使崔瓘。但面对潭州城内火光冲天、杀气弥漫的景象,保住性命显然比分清是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