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9341700000018

第18章 夔州孤城(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在夔州寓居的日子里,唐王朝仍然风雨飘摇。大历元年(766)正月,鱼朝恩的部将周智光因杀鄜州刺史张麟、活埋杜冕家属81人,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应召赴京,便聚集数万亡命之徒,打家劫舍,劫夺漕米。

2月,刑部尚书颜真卿因反对宰相元载专权、蔽塞言路而遭到贬斥,朝廷以杜鸿渐为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副元帅、剑南四川节度使,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兼任剑南东川节度使,以崔旰为茂州刺史,充西山防御使。3月,张献诚与崔旰相互不睦,战于梓州。张献诚军败,旌节皆为崔旰所得。

8月,杜鸿渐入蜀。由于受崔旰贿赂,杜鸿渐不仅没有治崔旰的罪,还奏请朝廷升崔旰为成都尹、西川节度行军司马。

12月,周智光又杀掉陕州监军张志斌,然而昏庸的代宗不仅不追查凶手,反而还下诏晋升周智光为检校左仆射。周智光嫌职位太小,大骂代宗。郭子仪忍无可忍,请求讨伐周智光,代宗不许。

当然,在各种坏消息之外,杜甫也会为偶尔好转的时局感到欢悦。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失去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各地节度使一天比一天嚣张跋扈。河北收复,也不过只是形式上的,那一带的节度使多半都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部,他们与朝廷貌合神离,从未将朝廷放在眼中。

杜甫渴望国家能够得到真正统一,所以希望他们能与朝廷接近。766年10月,唐代宗过生日,各地节度使都纷纷入朝为皇帝祝寿。消息传到夔州,据说河北一带的节度使也在其中,杜甫因此而觉得国家是真正统一了,非常高兴,写出了《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中的第二首是:

喧喧道路好童谣,河北将军尽入朝;

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消。

不过,杜甫又听说各地节度使入朝时,带着许多金帛、珍玩,值缗钱24万,献给代宗。门下侍郞常衮说,节度使们既不耕地,也不农桑,这些宝物自然都是从人民那里取来的,因此劝谏代宗不要接受。但代宗没有采纳他的劝告,而是全部收下了。所以,杜甫的《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中还有这样一首:

英雄见事若通神,圣哲为心小一身。

燕赵休矜出佳丽,宫闱不拟选才人。

诗中的语气虽然句句都是肯定的,但却与事实恰好相反,这只不过是杜甫的希望而已。

(四)

766年秋天时,伴随着萧瑟的寒风,杜甫登上夔州顾城,目睹了江城秋色,心中万分感慨。他心潮起伏,日夜苦吟,写出了8首律诗——《秋兴八景》。

这是最能代表杜甫晚年创作水平、最能体现杜诗忆旧怀古之丰富内涵与飞动思绪的作品,也最能体现杜甫七律“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创作境界。

只有在写诗的时候,诗人杜甫才能暂时忘记愁闷、哀伤、思念,才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快乐之地。然而,也因为写诗,诗人才会比其他同样沉浸于痛苦中的人更加痛苦,创作逼着他一遍一遍地咀嚼着伤痛。

诗歌已经成为年老体衰、垂暮漂泊的杜甫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在诗歌国度中建造了一座雄伟壮观、永远令人惊叹的殿堂,这就是《秋兴八首》。

其一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于白露既降、时已深秋的时节,巫山巫峡都是一片萧森的景象。杜甫自永泰元年(765)5月间离开成都,出峡东去,已两次见到秋景,故曰“丛菊两开”。“寒衣处处”则写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关切,所以“急暮砧”既是以传统意向来烘托羁旅愁思,也是当时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实际所闻。

其二曰: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诗人看到北斗星,思念长安。三峡两岸多猿猴,古代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歌,诗人身临其境,听到猿声而落泪。相传古时有人居住在海边,见每年8月有浮槎漂来,乃登之而浮至天河。杜甫曾入严武幕为参谋,本来也想随严武还朝,不料严武不久死去,还朝之事也成为泡影,因此说“虚随八月槎”。暮色渐浓,皓月上升,诗人仍然痴痴地站在楼上,心中充满了漂泊江湖、远离京师的悲哀。

其三曰: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丞相,多据义谏诤,杜甫觉得自己曾像匡衡那样上疏救房琯,但却缺少匡衡的显达。西汉刘向曾讲论五经于石渠,后领校中五经秘书,杜甫悲叹自己虽然世习儒业,但却未能像刘向那样讲论经学。最后,他又想起往日的同学少年如今都已置身通显,不过他们仅知道追求裘马轻肥,又何足为道呢!

其四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首诗主要感叹政局的多变。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从国富民强的鼎盛时期转入现在动荡不安的衰败年头,令人不胜悲哀。朝廷政治日渐黑暗,像宦官李辅国这样的人竟能拜相,鱼朝恩竟能为帅,当政非人,异于昔时。况且此时边境多事,连京师地区都烽火不断,吐蕃入侵的危险始终存在,诗人对此无可奈何。他只能蛰居荒江,回忆故国,不胜感慨。

其五曰: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唐朝的大明宫也称蓬莱宫,“承露金茎”指汉代仙人承露盘及其立柱,这里是借汉喻唐。相传周朝时函谷关的关令登楼四望,只见紫气东来,便称有圣人前来,果然是老子入关。“紫气”用老子的故事暗讽唐玄宗迷信道教。杜甫曾任左拾遗,参与班列,入宫朝见,传呼点名,顺序入朝。但此时诗人已经病卧夔州,只能在黯然神伤中回想入朝时事了。

其六曰: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诗人自如地在诗中往来于过去与现在、夔州与长安之间,灵活多变的笔法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万里风烟”让诗人一下子就回到了昔日的“曲江头”。

其七曰: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所凿,唐玄宗曾置战船于此中练兵攻打南诏。“织女”、“石鳞”都是昆明池边的石刻。这些都是诗人当年常去游览时看到的景色,如今漂泊荒远,无路可归,只能于夔州远望秦中了。

最后一首曰: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息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长安附近诗人早年曾游览过的地方。当时自己在此环境中写出了许多气冲云霄的诗作,而今却只能白头低垂了。

这8首诗虽然不纯为怀旧诗,但诗中却笼罩着浓重的怀旧气氛。同时,诗中也展现出了无比壮阔的时空,以及诗人对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的整体思考。在诗中,杜甫对长安极摹其盛。之所以这样,其实正是以昔日的富丽繁盛对比今日的寂寞凄凉,从而反衬出诗人对变幻不定的百年世事的深哀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