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9341500000011

第11章 独立制片人

一个演员尤其要能克制自己,能保持一种内在的支配力。一场戏无论演得多么激动,但演员内心的主宰应当是沉着而轻松的,是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指导自己情绪的起落的。

--卓别林

(一)

1918年,卓别林共拍摄了4部片子,其中《狗的生涯》是在他的新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的启发来自漫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大家以为它很快就会结束,没想到一打就是4年。广大的士兵和百姓都苦不堪言,千百万人从战壕中、工厂里、田野里发出了“我们是人不是狗”的反抗呼声。

卓别林根据这句话开始创造。此片在1918年初开始拍摄,4月发行。一开始,卓别林就从结构的意义上来构思这样一部喜剧片:

夏尔洛(卓别林饰)再一次失业,他来到了职业介绍所,门口站着几个等工作的人。恰好刚有个新活,工作人员便写上了。夏尔洛看到了,赶紧冲进门去。门口的人发现他冲进去,也跟着进去了。为了工作,他和其他几个来找工作的人打了起来。结果别人都找到了工作,只剩下夏尔洛孤零零地走出介绍所。不过,他从打架争食的群狗中救出了一条可怜的小狗。

夏尔洛饿极了,就带着小狗来到卖夹肉面包的商人(哥哥雪尼饰)面前偷面包吃,直到警察发现了才逃之夭夭。后来,他又遇到了受老板欺负的卖唱女(艾德娜饰)。他们一起合力战胜了老板,还巧妙地从两个窃贼那里偷来一些钱。

最后,夏尔洛和卖唱女一起带着小狗来到乡下,结婚安家,自食其力。当干农活的夏尔洛回到温馨的小屋时,妻子和他都幸福地看着摇篮(此时观众以为,摇篮里一定会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孩子。结果镜头一转),他那条狗刚生下了几只小狗崽。

这部电影放映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法国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很喜欢这部影片,并称它是电影界“第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而最后的一组镜头也成为蒙太奇的经典范例,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暗示他们自己的孩子睡在摇篮中是迟早的事。

作为最早的电影技术探索者之一,卓别林的这部片影片中的这个镜头经常被各国电影教科书拿来作为蒙太奇的典型例子。

“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蒙太奇”,这是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所说的话。“蒙太奇”源于法语,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指的是“组接”、“构成”的意思。它是电影反映生活与现实的独特形象思维方法,也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镜头、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等全部艺术技巧,以及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等。在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电影形式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对蒙太奇的探索上。

除了部片子中的这个镜头常被借鉴作为蒙太奇的典型例子,卓别林更早一些影片中的镜头、场面、段落等,也常被理论家、导演们奉作范本。比如在1915年4月发行的《流浪汉》中:

第一个镜头:在监狱大门外,一个看守走出来,在墙上贴了一张通缉令。

下一个镜头:一个瘦高个子的男人在河里游完泳上岸,发现他的衣裤不翼而飞,放在原地竟是一套囚犯服。

第三个镜头:在一个火车站站台上,小个子的流浪汉穿着一条过于长大的裤子迎面走来……

世界著名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认为,这3条胶片就将故事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这主要归功于卓别林所具有的电影的形象化能力。

卓别林的电影和夏尔洛随便发展的命运牵动着五洲四海观众的视线和心弦,数不清的信件飞到卓别林身边,让他应接不暇。除了赞美、要求签名,求助借钱的也不少。对于那些与他的童年相仿的穷人、贫民,卓别林从不吝啬,而是交待秘书妥善处理,尽量满足他们。

(二)

在拍摄完《狗的生涯》之后,卓别林和搭档艾德娜之前的感情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两个人在影片完成后还一起外出度假。在与这位美丽的姑娘朝夕相处过程中,卓别林有些动情了。对此,艾德娜也感觉到了,但她很聪慧,她觉得他们两人并不合适。卓别林是那么受人瞩目,这样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她总是有意地躲避卓别林。

卓别林并不知道她的想法,他深切地爱恋着艾德娜。直到有一次宴会上,艾德娜突然晕倒了,但她没有派人去叫卓别林,而是请人去叫派拉蒙影片公司的明星汤姆·米恩。随后,卓别林认为艾德娜根本对他无意,自己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他为此烦闷地忧愁了几天,居然无心工作。艾德娜听说后,就过来找到卓别林,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担心:我们两人不太合适,还是做朋友最好。

看着这姑娘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卓别林反而释怀了。此后,他们一直维持这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了3年多了,美国本土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当美国从欧洲运送货物的商船“卢西塔尼亚”号在大西洋被德国潜艇击沉后,美国已两次发动自由公债募购运动。

尽管《狗的生涯》获得了成功,但报界对卓别林却颇有微词,甚至有人公开指责他说:

“查理,你为什么不去参军?”

其实,卓别林自己也做过体检,他的体重118磅,身材矮小,要参军根本就不合格。

除了个别尖刻的人,大部分民众都是善良的,还有人替他辩护说:

“查理拍笑片比参军更重要。”

战事始终纠结着所有民众的心,协约国的战士们在血与火中坚持着自己的阵地。第三次自由公债募购运动,卓别林和他的朋友玛丽·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等都被邀请了。趁此机会,卓别林也为美国出了一份力。

卓别林还利用他所掌握的演讲技巧,第一次公开讲话。他与旁边的一个高大英俊的海军军官交谈起来。那位军官幽默地对他说:

“您在台上讲什么都可以,但千万不要讲笑话。”

于是,卓别林跳上临时搭起的台子,激动地对公众大声疾呼:

“德国人已经到了你们大门口!我们必须拦住他们!只要你们买自由公债,我们就能够拦住他们!记住了,……每买一份公债,你就救活了一个士兵,一个母亲的儿子!就可以早日打胜这一仗!”

由于过于激动,卓别林不慎从台上滑了下来,栽在那位海军军官的头上。这位军官,就是后来的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时的海军部长助理。

募捐结果十分理想,仅卓别林一人就募集了上百万美元。后来,他们又受到了威尔逊总统的接见。

根据这一次的经验,卓别林又想到了拍摄《公债》一片。

(三)

卓别林骨子里是反战的,他看到那些年纪轻轻的军官士兵们要奔赴战场,便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于是拍摄成了《夏尔洛从军记》。

有人把《夏尔洛从军记》称作是一首“讽刺性的史诗”,这也是卓别林首次尝试用影片来讽刺战争的残酷性。

在这部影片当中,夏尔洛是个有家室的男人,他的妻子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当他带着几个孩子回家,刚走到门口,画面上就出现一个大煎锅,锅子迎头砸在他脑袋上。虽然他的妻子没有出现在画面上,但绳子上晾着的肥大如旗帜的女衬衫和母象都能戴的大乳罩,已暗示出她有多么高大……

虽然妻子很凶,但夏尔洛还是不愿意去打仗。无奈,他还是被征入伍,离开了孩子、妻子,成为一名新兵。他不会扛枪,走路也总是慢半拍,还一拐一拐地外八字。当教官让他把脚尖向内时,他又变成了内八字。在训练中,更是笑料百出。当夏尔洛被派去前方侦察时,他把自己伪装成一棵树。

夏尔洛参与了壕沟战,在一场进攻德军阵营的作战中,他单枪匹马成功地俘虏了13名德兵。当向敌军战壕射击时,他从容而镇定,打死一个敌人,就在黑板上划一道。此时,他再也不是那个新兵夏尔洛了,而是开始成熟老练起来。当他发现他误认为打死的士兵回敬他一枪时,他又从容地擦掉一笔。

最后,他又技巧性地活捉德军前线司令,使得大战结束。

此时,卓别林又打出了“世界和平--人类将会美好”的字幕,宣扬他的反战主张。

就在夏尔洛成为英雄,并被众人喝采时,镜头突然一转:夏尔洛还在军帐中睡觉。忽然,他被人们用力摇醒,原来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做的一场梦而已。

这部影片的细节相当真实,夏尔洛既可爱又伤感,让人通过夏尔洛的经历直面战争残忍和丑恶的一面。

后来,影片还做了些许的改动。1918年10月20日,当它终于与观众见面时,引起了轰动。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各国士兵在陆续撤回本土。因此,它也成为士兵们最爱看的电影。

《夏尔洛从军记》的拍摄时间过长,也超出了预算。卓别林想要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给他补助一些额外开销,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公司的吸金石。但当卓别林提出“要求加钱只是为了保持我的作品水平”时,吝啬的公司董事们却并不同意他的这个提议。

接着,雪尼又获悉电影业开了一次会,即所有的电影制片公司要组成一个托拉斯。卓别林就和自己好友道格拉斯、玛丽·碧克馥和格里菲斯商量,他们联起手来,在原财政部长、威尔逊总统女婿麦克·阿杜的支持下,于1919年4月成立了联美影片公司。

有了自己的影片公司,他们就可以为了摆脱大电影公司的束缚和剥削,争取到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