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寻找生活的平衡
9340500000005

第5章 阅读的习惯(2)

其实这么说是有歧义的。因为现在的阅读方式在改变,传统的读书,寒窗苦读十年的情景越来越少。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读书会的出现,让人们更热衷于读书,以及读书后的交流。

读书,读好书,读不同的书,其实就是一种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最快捷的方式。

读哲学书,你可以获得人生的大智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慵懒的躺在家中的沙发,打开《哲学导论》与苏格拉底、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黑塞、詹姆斯、蒂利希、斯金纳、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对话”。探讨了关于世界、上帝、知识、自我/灵魂、身心问题、自由意志、伦理学基础、正义等问题。

如果觉得枯燥,可以打开《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看一个哲学大师怎么面对小女儿千奇百怪的问题。从关于“生命、宇宙及其他的一切”,涉及生命、生死、神、性及生活的意义;到关于“生活的意义”,涉及幸福、自由、责任、理智以及生死观;再到关于“一个更好的世界如何可能”,涉及生命尊严、宽容以及梦想等。

那些有对哲学心有所动的人可以对照寻找曾让自己深思过的问题,也可以追随父女俩每日的对话做一场趣味十足的哲学探索之旅。

如果喜欢历史,喜欢文化,可以读中国的古书。

能传到今天的古书,尤其是诸子百家和六艺经传,绝对是一等一的好书。读易可经天纬地,吟诗可纯思无邪,作文可疏通文笔,知史可明白得失,读儒可内圣外王,学法可定律驭人,悟道可知常,习墨可平心。

读书是需要培养的,就像生活需要经营一样。读书的喜好也许不是天生就有的,他需要引导,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你上来就给一个大部头,说这是中国最好的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他定睛一看--《四库全书》,那多半是要吓跑。

对于大多数人,读书还是从畅销书入手,因为畅销书取得巨大成功证明它的普适性是有的,这样会比较容易获得阅读的快乐。例如:《追风筝的人》、《遇见未知的自己》、《小王子》、《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等等。

接着你要谨慎选择你要读的书,养成良好的选书习惯。我一般都是站在书店里把自己感兴趣的书看一点才会决定买的,我绝对不买我一点都没看过的书。读那些读起来味如嚼蜡的书是一个巨大的折磨,不仅不可以让你获益,还会减损你读书的兴趣。

当然,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前面说的朱熹和曾国藩读书就喜欢做笔记,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

摘抄和读书笔记都是一种乐趣,有时候读到好句子真的会拍案而起,心里面汹涌得钱塘潮一样!那你一定要抓住这些瞬间,无论在书上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还是把句子摘抄下来,抄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都会让你获益良多。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你说的书没意思,我要读有意思的书。这里也有啊!可以读一些诗篇或散文甚至刺激的侦探小说。

台湾著名的出版人詹宏志曾经写过一篇一万多字的长文是关于阅读的,这里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读书,喜欢阅读,喜欢生活。

(以下内容节选自《詹宏志谈读书》)

阅读时间的分配

我起得非常早,大概是四点半起来,那是最舒服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就用来看书、写作、上网。我是乡下人,本来就比较早起,但刻意这么早是大学开始。熄灯之后,我就会拿书到餐厅里面,读到两点,然后回宿舍睡到六点起来。我养成一种纪律,让睡眠长度维持在四到四个半小时。

后来到报社工作很晚睡,离开报社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调回早睡早起,十二点睡,四点起来,一直维持了二十年,即使外出旅行也是如此,到那个时间就自然醒来。那时候周围环境是静止的状态,这状态跟晚上又不太一样,晚上读书是“渐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有一种开展中的状态。当看完书要出门时,会精神饱满,早上读书不那么时髦,但效率比较好。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写稿时间。我现在觉得,晚上需要咖啡、克补,需要一些搏斗,早上就不需要,是在慢慢打开的状态。早上的时间最完整充实,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我大概八点左右出门,然后就是中午没约会,在办公室吃便当,大约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读书。我在工作当中最喜欢的一种情是,订好一个约会,但对方临时失约,突然间多出两个钟头,那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之后我还是会看书,但现在比较不能对付硬的东西,因为会疲倦,所以读一些小说,一些比较轻的论述。年轻时,睡觉前躺在床上还都可以读《方以智晚节考》,或是微积分。那时候脑筋清醒,现在精神状态都有自然律在支配。

对于我来说,读书就是最大的娱乐,我不为任何目的而读书,即使再孬的书,也要读出好处来,才不辜负我们相处的一段时间。

阅读的空间

我有固定的空间,也有不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空间是我家里某几个位置。以前是书房,现在书房放计算机,一旦坐上去,书就变成配角了。所以我看书的地点主要在客厅的一张桌子上。

它跟了我很多年,几次搬家都留,那张桌子很大,可以同时放很多书。我看书喜欢对照参考,所以有时会同时打开好几本,我的习惯是如果看到人名,我一定查出此人的生卒年份,然后写上去,产生一种check的功能。所以我很喜欢用那张桌子。如果是假日,我就会在一张面对窗外的沙发阅读,那是relax的地方,连读书的心情都不太相同。办公室里,我也非常喜欢会议桌。这桌子开会当然令人头痛,但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舒服。

这些年来,我尤其有点心得的空间是在候机楼跟飞机上。因为经常要花很多时间在飞机上,我看书又很快,所以一定要计算飞短程要带多少书,长程又要多少。如果碰到转机延迟的时候,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在机场补充货源。这是中毒者的象,要按照剂量来,一天打两针,如果没有就会双手发抖,口吐白沫,必须找到新的药。所以我必须很有计划。我不带很多书出去,因为会减少带书回来的力量。有时候我也会带一些可以在路上看完就丢的书,同样的空间就可以换新书回来。

在我眼中,凡举教堂、学校、庙宇,甚至在搭电梯的时候,都是可以随时拿起书本阅读的角落。

阅读习惯和方法

我读书不是很有系统,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对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他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么意义、用途。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譬如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花很多力气想了解public culture,包含批判面跟解放面,所以去读有关的各家理论,想要知道一个面貌。

透过阅读来获取专业能力的方法

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人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么不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

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么通过书的寻找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个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搜寻到很多文章。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只是,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读书的技能。

读书的乐趣到底在哪里?

读书的快乐,在与书搏斗的过程,因为一本书总是有一点挑战性,在半知半解之间,去克服一整本书,有点涩、有点苦,但看完之后,知识的跃进、自我成长的满足,就像痛快痛快~痛和快总是分不开的..读书的动力,就在追求第一次的快感重复,一个学生有了第一次读书的美好经验,就可以放牛吃草了,因为他一定会为了追求那样的滋味,而一次又一次地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