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800000062

第62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出现的研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李大钊在中国是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起了什么作用?陈独秀、毛泽东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由此奠立。

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出现的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更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渐次扩大,中国知识界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方社会的所谓“公理”、“正义”产生质疑,怀疑乃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转而向往社会主义,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当时,被人们当做新思潮来介绍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很庞杂的,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元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探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撰写文章、编辑刊物、翻译着述、组织社团等多种形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李大钊起着主要的作用。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并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918年7月1日,他在《言治季刊》第3册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分析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区别,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同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热烈地赞颂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革命浪潮是不可阻挡的。1919年5月,李大钊在他主编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之后,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并初步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史上的若干问题。

陈独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传者,他主编的《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每周评论》,积极倡导新文化。1919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宣言》中指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之后,他又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批驳伯恩斯坦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毛泽东也是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他在1919年7月主编《湘江评论》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指出改造中国的根本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号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阶层人民起而仿效俄国,组成一个大联合。毛泽东还在长沙创办和组织了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宣传起了重要作用。蔡和森于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也表现得很出色。在1920年初到法国的几个月内,就“猛看猛译”了多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有关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并着手编写阐述社会主义理论的着作。正在日本留学的李达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等着作,寄回国内出版,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周恩来在因从事爱国斗争被捕入狱期间,向同被监禁的进步青年连续讲解马克思主义并介绍了马克思传记。他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继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在留学生中进行宣传。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恽代英、瞿秋白、陈望道、邓中夏、张太雷、赵世炎、向警予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期间,传播新思想的进步报刊大量出版,许多早期宣传新文化的报刊这时也以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间,全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达400多种。《新青年》杂志已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每周评论》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段落,并在编者按语中强调“阶级斗争”和“劳工联合”的思想。《国民》杂志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全文。《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建设》、《东方杂志》、天津《觉悟》等报刊,用很多篇幅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1920年3月4月间,《上海生活》和《东方杂志》先后发表了《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立即在中国的文化、工、商等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大量翻译出版,为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1920年8月,上海出版《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全文(陈望道译)。不久,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相继翻译出版。在这前后,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原着还有:《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自叙》(即初版叙言)、《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反杜林论》第三编中的一部分)等。还有列宁的《民族自决》(即《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党纲的报告》、《过渡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即《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建设中的苏维埃》(即《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节译)、《鲍尔雪佛克之排斥与要求》(即《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节译)等。此外,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着作也陆续翻译出版,如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阶级斗争》,马尔西的《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新闻媒体乃至社会公认的新思潮。

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团体在全国各地也纷纷出现。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等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青年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着作,提出推翻军阀、官僚政府的主张,掀起了改造社会的热潮,对提高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在上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沈雁冰等。在天津,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于1919年9月组织了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讨论研究新思潮,积极领导爱国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湖南,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联合教育、新闻等各界人士发起创办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销售大量马克思主义书报。在山东,1920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五四运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多达400个。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分别举行了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参加者为学界代表和工界代表。这次纪念活动不仅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成为有广泛阶层参加的活动,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最初尝试,它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早期的骨干和先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也由此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