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800000038

第38章 商榷系

商榷系成立的历史背景为何?其名为宪法商榷会,为何双只是几个政党的松散联盟呢?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呢?

护国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国民党人并未认识到段祺瑞政权仍是一个专制独裁的军阀政权。他们普遍认为应该“移武力革命精神趋入政治轨道”。而国会的恢复,又使得国民党人对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幻想再度出现。国民党人与进步党人一样,积极组织力量,力图控制国会。孙中山指出:“共和国运用宪法,非有政党万不为功,决不能以散漫之议员活动之也”黄兴也认为:“凡今日有新思想之同人俱结合一致,成一真正民党之大团体,以与腐败官僚相抵抗,非是则国基万元巩固之一日也。”

1916年8月,国会开幕,国民党议员即开始了组合活动,至9月初已形成两个政团。(1)石驸马大街张宅。国会开会后,国民党议员张继认为:“今日之国会自宜暂持不党主义以示广大,便于接近他派,可期合力造成中华民国。惟一盘散沙,若无统一办法,将来议事进行必多阻。碍”,他便于石驸马大街寓所召集国民党议员开会谋划,渐成一派。对外仅标张宅而无正式名称。张继、谷钟秀、吴景濂、王正廷、张耀曾等为其核心人物。成员主要是国民党议员中的稳健派。(2)丙辰俱乐部。由居正、马君武、田桐、白逾桓、高旭等人发起,9月6日正式成立。主要是中华革命党议员及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组成,宣称以“使国家趋于法制轨道”为宗旨,“以纯然在野的关系研究将来之宪法及一切政治问题”。从进步党中分化出来的孙洪伊、温世霖、丁世铎也组织了韬园,与上述两政团接近,成员中也有国民党人。

国会召开后,拟于9月下旬召开宪法会议,审查《天坛宪法草案》。为贯彻自己的宪法主张,进步党议员组织了宪法案研究会、宪法研究同志会等团体,国民党议员也开始谋求新的组合。9月初,国民党议员200余人在张宅开会,张耀曾、诸辅成等人提出:“目下任何一派议员,不能占两院多数,且无论任何两派议员之结合,亦不能占绝对多数,故宜广为结纳”,建议组织一个论宪法的团体。建议得到了丙辰俱乐部和韬园的赞同。9月9日,张宅、丙辰俱乐部、韬园三派议员380余人在北海公园集会,决定“联合组一大党”,定名宪法商榷会,“以交换意见,促宪法之速成为宗旨”。

宪法商榷会成立后,很快与由原进步党议员组合而成的研究系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彼此产生子矛盾与斗争。正因为如此,时人又称宪法商榷会为商榷系。

1916年10月,国会的宪法审议会开始讨论地方制度问题。此前,商榷系议员白逾桓、吕恚伊。杨铭源等人已提出省制加入宪法的修正案,主张征宪法中规定地方制度,省长由省议会选举,由总统任命。省议会可弹劾省长,由参议院审查后咨大总统执行。省长可咨总统解散省议会,但须经参议院同意。省议会与省长的争执呈请总统交参议院裁决。在商榷系议员的坚持下,省制入宪问题被列入了宪法审议会的议程。在审议中,商榷系议员进一步指出,欧美共和制度国家,其宪法中都有关于地方制度之条款,中国以共和立国,应效法欧美,省制入宪,实行省长民选,才可奠定地方自治之基础。商榷系的这一主张遭到研究系的强列反对。研究系认为,中国地方制度本不确定,倘偏于急就,订人宪法,一但发生变动,则根本动摇。且省长民选必为各省督军反对,强事胶粘易惹起政潮。应在宪法制定后,再以制宪之手续制定省制。双方争持激烈。

10月底至12月初,宪法审议会就省制入宪及省长民选数次投票,均因研究系的反对而未果。在12月8日的投票中,两系议员竟互相殴斗,打作一团。

商榷系省制人宪主张的核心是强调地方自治,加强省议会与国会的权力,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实质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护国战争中,西南地方实力派得以发展,并与国民党人关系较为密切,商榷系企图通过省制人宪和省长民选来加强西南地方实力派的地位,使国民党人有所依托和发展。商榷系议员曾指出:“二次革命之发端,即为争省长民选。……此次西南起义,人人均抱一联邦主义,以推倒袁氏,恢复共和。今之主张省制加入宪法,省长民选,犹是贯彻始旨。盖中国久为一官’僚政治,非从根本上改革不可。”由于反映了地方实力派的利益,商榷系的主张得到不少省议会的支持。

宪法商榷会虽集合了两院中多数原国民党议员和部分原进步党议员,在国会中占优势,但其并非组织严密的政团,只是几个政团的松散联盟。商榷会建立后,加入其中的丙辰俱乐部、韬园等团体并未取消,1916年10月19日,张宅打出益友社名义。在省制入宪问题的斗争中,商榷系各政团虽都赞同省制入宪,在国会中也有配合,但从未以商榷会的名义提出政见,对省制问题的主张意见不一。丙辰俱乐部主张省长民选,益友社却“只希望省制加入以巩固省之地位”,对省长的任用仅表示“以法律定之”。议场斗殴事件后,益友会与研究系均通电各省,互相指斥,丙辰俱乐部与韬园却充当调解人。政见的分歧与行动的步调不一,反映出商榷系内部的矛盾与涣散。1916年11月20日,益友社的谷钟秀、张耀曾等人因在副总统选举问题上与张继、吴景濂等人发生冲突,又别立门户,组成政学会。至12月底,商榷会已仅存名义,1917年后,名义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