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800000033

第33章 洪宪帝制(1)

袁世恺的帝制思想究竟起于何时?袁为何对国内反袁、讨袁无动于衷,一意孤行,帝制自为呢?洪宪帝制为何反历时83天即宣告失败呢?

袁世凯的帝制思想究竟起于何时,乃一历史悬案。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他从1912年窃取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后,疯狂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镇压革命势力,解散国会,毁弃《临时约法》,一步步集中权力,便都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的。特别是1914年颁布的袁记《中华民国约法》和修订的《大总统选举法》,规定了有皇帝权力的总统制,更可视为洪宪帝制的前奏曲。为了实现早日黄袍加身的美梦,从1915年起,袁世凯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步伐。当年8月3日,他的美籍法律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宣称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23日,杨度等6人组成筹安会,发表《君宪救国论》等文章,大肆鼓吹只有改行帝制才能“固国本而救危亡”,激起舆论愤慨。有着文抨击者,有致函袁政府询问者,有呈请取消者,亦有申请成立反对团体与之对抗者,但袁氏均不加理睬,唯对筹安会会所和杨度等6人私宅均派军警荷枪守卫。于是,袁世凯称帝之心便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此后,复辟帝制活动便公开进行,筹安会四出活动,积极策动湖南、吉林、奉天(辽宁)、湖北、安徽等省组织分会,同时通电全国,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速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打算讨论出结果(即赞成君主立宪制)后,即向参政院发起改变国体的请愿。筹安会的呼风唤雨,还仅仅是帝制运动的表面现象,站在筹安会“六君子”背后参与策动帝制的,更具决定意义的,是大批北洋军阀封疆大吏和政府要员。就在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8月24日,上将军段芝贵及袁乃宽等在石驸马大街袁宅召开秘密军警大会,讨论所谓“筹安”事宜。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雷震春、北京步兵统领江朝宗、北京警察总监吴炳湘、北京军警督察长马龙标、察哈尔督统张怀芝、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等44人,都是北洋系军警要人。段芝贵在会上介绍了古德诺和杨度等人的主张,公然提出要军警界一致赞成改行君主国体。在段芝贵带动下,全体当场一致赞成君主国体。会后,中央军事机关及将校级以上军警官员、海军舰长等数百名上密呈给袁世凯,请愿实行君主制。与此同时,段芝贵又密电各省将军、巡按使,策动他们一致拥护,奉天将军张作霖第一个直接密呈袁世凯,要求“速定国体,以安大局”,表示如各省有敢反对者,“作霖愿率所部以平乱”,一“虽刀锯斧钺加身,亦不稍有顾怯也”。至9月2日已有广东、湖北、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南、浙江、江西、云南、安徽、山东、吉林、黑龙江、甘肃、察哈尔、绥远、福建、贵州等省将军、都统、护军使、巡按使19人回电表示赞成。段芝贵即据此领衔缮写密呈.面呈袁世凯,谓“合词恳清元首改君主国体、以固国本,而救危亡”,此即盛传一时的“十九将军联名劝进电”。参与策动帝制的政府要员有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参政院参政张镇芳、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朱启钤、农商总长周自齐。其中梁士诒为最活跃,他依仗交通系雄厚的财力,筹集巨款,收买各方,组织改变国体的请愿活动。

由于筹安会的鼓噪,北洋疆吏的密电策动,政府要员的幕后奔走,帝制运动的发展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省文武官吏函电交驰,大都阿附“君宪救国”之说,纷纷派代表进京,加入筹安会组织的国体“讨论”。速度之快,使“讨论”来不及从容进行,于是取消“讨论”,改采投票决定国体;后来投票也来不及,又改为直接组织请愿。很快,在京各省文武官员的代表分别组成“公民请愿团”向参政院请愿改变国体。紧接着,北京出现了各种名目的“请愿团”,如“商会请愿团”、“教育请愿团”、“社政进行会”、“妇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这些“请愿团”纷纷使用筹安会代办的内容千篇一律的“请愿书”,一致恭请参政院“早定君主立宪”、“复尊君亲上之本”,掀起了改变国体的请愿风潮。

9月1日,参政院开始审查各方呈进的“请愿书”。6日,开始“讨论”国体问题,准备一鼓作气,将变共和为君宪国体作成参政院的决议,让袁世凯速登皇帝宝座。但是袁氏突然于此日派其代表、政事堂左丞杨士琦到参政院发布宣言:作为中华民国的总统,他有维持共和国体之责,认为改变国体“不合时宜”。但又说“国民请愿,不外乎巩固国基,振兴国势,如征求多数国民之公意,自必有妥善之办法”。语意含混,皂相予胃,在当时一度使人迷惑不锯、但参与帝制密谋的袁氏党徒深知其意:一是客观情势需将帝制运动再放慢一点;二是暗示改行国体需通过“民意”。

当时的客观情势,一是指北洋派内部及政府要员中有人反对改行帝制,未能步调一致;二是指列强态度上不明朗。仍需稍假时日,做好这两方面的协调工作。北洋派内部,各省军阀从保住地盘、巩固既得利益出发,大多阿附袁世凯,积极劝进。而一些北洋派头面人物,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从维护北洋派统治的长远利益着眼,从反对建立袁家王朝、避免对袁氏父子称臣出发,颇不以帝制为然。身为国务卿的徐世昌虽不公然反对,但拒绝劝进;段祺瑞则称病退居西山,袖手旁观,以致被袁免去陆军总长职务。江苏都督冯国璋曾于当年6月与梁启超一起进京探询袁世凯有无称帝打算,袁对他说了一番堂而皇之的漂亮言词后,一口否认有称帝野心。两个月后,筹安会成立,帝制活动公开进行,使冯感到寒心,以为袁已不把他当作“自家人”。因此,对筹安会不予理睬,暂作壁上观;同时又与驻徐州的定武上将军、长江巡阅使张勋联络,希望采取一致态度。张勋一直图谋清室复辟,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反感。所以冯、张在接到段芝贵的密电后,均不肯列名“十九将军联名劝进电”,反而致电政事堂,提出改国体事应由国务卿徐世昌“定稿领衔”,联合京外文武官吏联名提请参政院公议,“以召公正”,并将此电咨发各省,征求同意。直隶都督朱家宝和一向不满袁世凯武力统一政策的广西将军陆荣廷、云南将军唐继尧均表示附和。贵州巡按龙建章更正面反对帝制,致电徐世昌,要求取消筹安会。在政府要员中,副总统黎元洪、财政总长周学熙主张总统世袭,反对君宪。教育总长汤化龙、平政院长周树模、水利局长张謇等则以辞职抵制。在这些反对者中,袁世凯极看重北洋元老徐世昌,特派袁乃宽去劝说其参与劝进,此老不仅仍拒绝,而且辞职出京而去,袁氏只好由他。袁世凯最顾忌的是冯国璋等封疆大吏,采取了多种手法,争取他们转变态度:对龙建章施以压力,对朱家宝极力疏通,很快迫使二人转变了态度;对冯国璋、张勋,则特派内史监阮忠枢南下劝说,反复对冯、张强调北洋派团结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即使不赞成,亦“不必正当反对”。冯、张见帝制已是大势所趋,至9月下旬,终于转变了态度。北洋派表面上取得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