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800000028

第28章 新文化运动

为什么说《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是如何发起这一文化活动的?参加新文化运动的都是哪些文化先锋?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部分进步青年从思想文化领域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5日创办的《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青年杂志》创办人为陈独秀。陈独秀,安徽怀宁人,1902年留学日本,并参加革命活动。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同时和柏文蔚等人组织了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4年夏,陈独秀应章士钊之邀,去日本帮助章编辑《甲寅》杂志。1915年6月,陈独秀回到上海,9月‘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着名领袖是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思想文化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陈独秀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这段话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目的,也就是要追求政治、经济、妇女的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易白沙、钱玄同、刘半农等。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追求科学与民主。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科学与民主“若舟车之有两轮”,缺一不可。陈独秀向青年陈述了“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号召青年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积极追求科学与民主。当时所说的民主,主要是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砖军阀独裁;当时所说的科学,主要指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迷信、盲从,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宣传科学与民主的同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还对阻碍民主、科学发展的旧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陈独秀认为:要建立完善的共和国制度,就必须培养国民具有民主共和的思想意识,必须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也就是要彻底批判封建礼教。“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也就是说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

陈独秀还批判了封建的忠、孝观念,认为忠、孝观念是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的。“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日忠、日孝、日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我们要追求人格的独立,就必须反对封建的忠、孝、节的观念。

鲁迅、吴虞等人也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李大钊也撰文抨击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编入宪法的谬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目田,则孔子不当存于先法。”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掀起了一场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内容是文学革命。所谓文学革命,就是反对封建的旧文学,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个问题:“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俗字俗语。”在胡适“改良文学”的基础上,陈独秀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公开宣布:“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胡适也进一步主张用白话作各种文学,他认为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然后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经过努力,白话文得到广泛的传播,新的白话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纷纷涌现出来,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的普及都有着广泛的积极的影响。

第一个把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的是鲁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国近代文学史着名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情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所创新,对文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文化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猛烈攻击,但是,旧势力并没能扼杀新文化运动领袖们批判旧制度的勇气和提倡新思想的精神。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明确表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发起的一场激烈斗争,它教育了青年一代的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逐渐从一个彻底的反封建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