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探索改革(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337600000020

第20章 邓小平访美(1)

1979年的大年初一,邓小平启程访美。大洋彼岸的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首次在白宫上空响起……

大年初一的远行人1月的北京,正值隆冬。

然而,在1979年,人们仿佛忘记了这个月份应有严寒,反觉得四处正涌动着春意。

这已是“文革”结束的第三个年头了,人们有理由笑得比以往更轻快些。

还在新年前夕,一股强劲的沁人心肺的春风就从庄严宏伟而多年来又使普通百姓觉得神秘莫测的人民大会堂吹来了: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新年元旦,彼此敌视和对抗长达二十余年的中美两国终于结束了双方关系的不正常状态,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和大陆间尽快实现各种渠道的交流。

也就在这一天,邓小平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发表谈话,宣布台湾和祖国大陆实行和平统一的问题已提上具体日程。

在十年前,这些事件都还是不可想像的。那时的情景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美帝,解放台湾。

这无可置辩地表明:时代变了。

不过,使1979年成为中国变革年代的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件,还要首推邓小平在农历大年初一(公历1月28日)出访美国。

本来,卡特总统是在中美建交谈判中向邓小平发出访美邀请的,但时间定在中国的大年初一,却是邓小平的主意。

按照中国一些地方的习俗,人们在农历大年初一是不能拎着礼品串门的,甚至这天的洗脸洗碗涮锅用水和其他的残汤剩水也被视为金水银水,不能当天倒到户外,否则,来年的好运和财气会因此跑掉。当然,这只是其一。在民间,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传说:大年初一说了吉利话,做了吉利事,那第一年四季都会吉利。

邓小平大概是基于后一种传说,要为国家图个吉利吧?!既然大年初一这个万民欢庆的吉利日子能够赢得友谊,巩固国家安全,使国家走向开放,何乐而不为呢?

28日一大早,前来为邓小平送行的人们就已聚集在北京机场候机大楼里。他们中有邓颖超、李先念、王震等邓小平的老战友,还有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芮效俭和夫人、日本驻华大使佐藤正二和夫人。

8点左右,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与送行者一一握手告别,并拥抱了他的小孙女,然后在“一路顺风”的祝愿声中,健步登上了中国民航公司的一架波音707客机。

陪同邓小平出访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夫人殷森,外交部长黄华和夫人何理良,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和夫人李友锋,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特别助理凌云、浦寿昌、邓副总理办公室主任王瑞林,新闻助理彭迪,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清,国家科委局长吴明瑜等。

邓小平这次访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同美国发生关系以来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1944年底,毛泽东为了促使美国在战后中国的和平民主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曾打算亲自前往华盛顿拜访罗斯福总统。

但是,当时美国总统的注意力集中在蒋介石身上,未对中国共产党的表示作出反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美国对此视而不见,一意孤行地继续承认台湾国民党政权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中美关系被人为地隔断了20多年。

倒是1950年11月,有一位名叫伍修权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团到了纽约。但他是被派去联合国控诉美国侵略台湾的。

1959年3月,毛泽东在武汉会见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黑人朋友杜波依丝夫妇时,半玩笑半认真地表示自己愿意作为一个旅游者去密西西比河游泳,顺便看看艾森豪威尔打高尔夫球,再去医院探望一下反共老手杜勒斯先生。当然,玩笑也好,认真也好,毛泽东当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等到他和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共同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局面后,他却没能等到中美正式建交就与世长辞了。推进和演化中美关系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

对于美国,邓小平是第二次踏上它的土地了。

1974年4月,他曾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首次向世界介绍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从而震动了世界。如今,“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这两个概念在国际政治理论着作中已很少见到,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国际政治中,这里面自然有邓小平的一份贡献。那次离美国途经巴黎时,他特地买了一百只羊角面包,带回北京与周恩来、聂荣臻等留法勤工俭学的伙伴们分享。不过,在那以后刚好两年,他不幸再一次被撤销了职务,中国也再一次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当然,今非昔比了。无论是对他个人的地位,还是对国际国内形势来讲,都是如此。

自从他1977年7月官复原职以来。经过他和一批老革命家的推动,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正轨。

不过,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依靠改革和开放这不可或缺的两翼。对国内,必须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陈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国外,必须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开放,不仅要寻求友谊,而且要寻求资金、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家的安全。当时,苏联不仅通过本土,而且通过蒙古和越南,对中国形成了“C”形包围圈,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要遏制苏联的霸权主义,不仅要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广大第三世界人民,也要借助西欧、日本和美国的力量。这些,正是邓小平春节第一天就远飞太平洋彼岸的真正目的。

总统顾问的家庭宴会

28日下午3点,波音707客机飞临日本上空,邓小平在机上给大平正芳首相发了一封电报:

“一周后,从美国回国时,计划在贵国逗留。我为那时能同阁下及其他日本朋友交谈而高兴。”

去年10月,邓小平为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访问了日本。那时还是福田首相当政。现在,既然首相易人,大平正芳上了台,那么,顺路去会会他,交流一下彼此对国际事务和对外政策的看法,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北京时间29日凌晨4点半(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下午3点半),波音707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

这时,华盛顿大雪纷扬,气温低达华氏38度。但寒冷挡不住这个城市对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心情。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候机大楼到宾夕法尼亚大街西侧的路灯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星条旗一面挨一面地飘扬着,在凛冽的寒风中欢快地啪啪作响。

机场上聚集了四百多人,有美国各界人士,也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以及旅美华侨。他们冒着严寒,等候着中国贵宾。

飞机停稳后,身着深灰色制服和深色大衣的邓小平出现在机舱门口。虽然飞行了一昼夜一万八千五百多公里,但他依然神采奕奕,情绪饱满,欢迎的人群向他鼓掌、欢呼,他也在舷梯上鼓掌答谢。当他笑容满面走下舷梯时,蒙代尔副总统迎上前去同他紧紧握手。

在接受了中国驻美联络处妇女代表的献花后,黑色的卡迪拉克牌轿车载着邓小平向白宫方向驶去。邓小平一行就下榻在白宫对面的布莱尔大厦。

风尘仆仆的客人稍事休息,便来到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参加一次别有风味的家庭晚宴——吃烤牛肉。

这次晚宴是在1978年5月就预订好了的。那时,布热津斯基奉卡特总统之命来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邓小平为他举行了一次丰盛的宴会。在品尝了可口的中国菜后,布热津斯基邀请邓小平有机会到美国品尝一下美国家庭的饭菜。今晚,邓小平就是来践约的。

为了办好这次宴会,布热津斯基一家几天来一直忙个不停。他的夫人精心选择了菜单,亲自烹制了具有浓郁美国风味的烤牛肉、蟹肉、蔬菜、沙拉水果等等。他则负责选购了满满一柜各色美酒。宴会开始前几个小时,他忽然想起中国人好饮烈性茅台酒,因而担心自己这一柜酒不够客人畅饮,便又急如星火地打电话到白宫,让他的部属马上再捎一些来。布热津斯基还别出心裁,让他的三个孩子——伊恩、马克和米卡充当宴会的服务员。

宴会开始后,觥筹交错,笑语声声。酣畅之间,布热津斯基当众发表自己的高见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所有其他国家。

邓小平反应很快,不置可否却又颇为自得地接过话头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这话自然获得了一片赞成。其实,在座的人们中间,恐怕再没有谁能像邓小平那样,同时对这两个国家都有那么长时间的真切了解。

在谈到两国关系时,有热津斯基对邓副总理说:“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你在政治上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吧?”

邓小平哈哈一笑,随即答道:“是的,我也碰到了困难,在台湾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对。”这一机智的回答,引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1978年春天,由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万斯抱怨布热津斯基的一些公开言论妨碍了他有效地发挥国务卿的作用,因此卡特总统一度降低了布热津斯基的形象,要他躲在幕后,这种情况直到布热津斯基参加了中美建交谈判后才有所改变。这次邓小平的光临,分明是在公开赞扬布热津斯基对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这给布热津斯基一家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几天后,他在办公室会见记者时,还异常激动地说:“在你想到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惊奇,一个十亿人的领导人到达美国后仅两小时就到我家里赴晚宴?…“我是说,这的确相当令人惊奇!”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惊奇的。凡了解中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朋友。

白宫隆重礼遇

1月29日上午,有177年历史的白宫分外整洁,南草坪进行了节日的装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白宫前面的旗杆上,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美国国旗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旗帜之间。只要想一想这两个国家充满火药味的长期对抗的历史,就不能不使人深深感叹时代的变迁。是国家的利益,也是世界和平的利益,使这两面旗帜汇集在一起了。

10点整,卡特总统在南草坪上为邓小平访美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

美国政府许多高级官员和一千多名挥舞着小型的中美两国国旗的群众参加了欢迎仪式。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欢呼声。

卡特和夫人陪同邓小平和夫人登上了铺有红地毯的讲台。这时,军乐队奏起了中美两国国歌,鸣礼炮十九响。这一切表明,美国政府是把邓小平作为一个友好国家的政府首脑来接待的。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头号的反共国家,美国的历史上几乎很少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给予过这么隆重的礼遇。据说,当年苏联的赫鲁晓夫要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美国移民局坚持要他打指纹才能入境。苏联认为这是侮辱,美国认为这是原则,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赫也不得不打了指纹才走进联合国。而今天,邓小平的到来却使美国政府打破了对待共产党领袖的惯例。能够赢得自己的敌人尊敬的人,在当代中国外交史上,周恩来之后,就当推邓小平了。

在检阅了仪仗队后,卡特致词说:

“今年开始了有意义的我们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今天我们又迈进了一步。”“我们期望,这个正常化能帮助我们一同走向一个多样化的和平世界。

“副总理先生.昨天是旧历新年,是你们春节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开始新历程的传统日子。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这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时刻,也是团聚和和解的时刻。

“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的历程的时刻。今天是和解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开始打开的时刻。”

随后,邓小平致答词。他高度评价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赞美了两个伟大的国家和两国伟大的人民,并意味深长地说:“世界人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倍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我们两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共同的努力对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时,美国政府正在同苏联进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不愿当着中国人的面公开谴责苏联的霸权主义。但邓小平在答词中,还是把这个问题含蓄地端了出来。

同卡特首次会晤时无所不谈

欢迎仪式后,邓小平和卡特走进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开始进行两国最高级会谈。这时报影记者们纷纷拥人办公室,竞相拍下这历史性的镜头。双方人员在内阁会议室的一张长桌两边就座。美国一边坐着卡特、蒙代尔、万斯、布津热斯基、伍德科克、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中国一边有邓小平、方毅、黄华、柴泽民、章文晋、浦寿昌、彭迪、卫永清和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朱启祯及国际条法司副司长冀朝铸。会谈前,卡特和邓小平照例寒暄了几句。卡特:“1949年4月,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曾经在青岛呆过。”

邓小平:“我们的部队当时已经包围了那个城市。”

“那你们早就见过面?”布热津斯基插话说。

邓小平笑道:“是的。”

经过短时间的相处,卡特就对邓小平产生了好感。他觉得,在这个身材矮小却很健壮的人身上,机智、豪爽、魄力、风度、自信、友善,都和谐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卡特早已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和邓首次会谈的情况,他也曾作详细的记述:

我们计划进行三次工作会议,并决定双方首先谈谈各自对世界事务的分析。邓要求我先谈。我根据提纲谨慎地每谈一点就停下来让译员把我的话翻译给邓和其他官员听。我特别关心的是两桩事:一桩是从东南亚、印度洋北部到非洲这一地区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某些外来的强国企图利用这一局势;另一桩是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我还提到指导我国同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信念和意义。

我说,我的责任是确保美国在世界事务中保持强大而有益的影响。我国赞赏全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要求改善生活、更多地参加政治活动以及消除他们本国政府的迫害和摆脱外国统治的愿望。我们还认为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的国家的影响的日益扩大是积极的事态发展,并且相信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将维护我们未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