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文宗洪迈
9334800000025

第25章 洪迈的治世观念(8)

大事垂成之际,片言离间就全盘输光。谄言真可畏也!细细品位这两则故事,可以找到何高二人失败的一些共同点:第一是机事不密。何进的计谋让宦官知道了,高睿的计谋也被泄露给了士开。第二是当政者耳根子软,三言两语就改变主意。有意思的是,洪迈选的两位当政者都是女主。第三就是何高二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一谋不成就束手就擒。

洪迈学会了将计就计:

唐德宗初即位,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畏上威名,表献钱三十万缗。上欲受之,恐见欺,却之则无辞。宰相崔佑甫,请遣使慰劳淄青将士,因以正己所献钱赐之,使将士人人戴上恩,诸道知朝廷不重货财。上悦从之。正己大惭服。天下以为太平之治,庶几可望。绍兴三十年,镇江都统制刘宝乞诣阙奏事,朝廷以其方命刻下,罢就散职。宝规取恩宠,扫一府所有,载以自随,巨舟连樯,白金至五舰,他所赍挟皆称是。其始谋盖云此行不以何事,必可力买。既至,趑趄国门,不许入觐,或以谓欲上诸内府。予时为枢密检详,为丞相言:“援佑甫所陈,乞以宝所赍等第赐其本军,明降诏书,遣一朝士以宝平生过恶,告谕卒伍,使知明天子惠绥恻怛之意。或宝靳固奄有,仞为己物,则宜因人之言,发命诘问在行之物,本安所出,今安所用?悉取而籍之。就其舟楫,北还充赐,尤可以破其溪壑无厌之谋。”汤岐公当国,不能用也。

洪迈所用的正是将计就计,借花献佛。刘宝诡称要把宝物献给朝廷,宋廷接受又怕被他欺骗而丢脸,不接受又拒之无名而且落下口实。洪迈提议接受,然后就地赏赐给刘宝的部队,这是极高明的策略。一则不怕被骗,财物不经我手,但用一使者足够;二则朝廷充分表示了对刘宝的诚意;三则可以拉拢和离间刘宝的部队。一箭三鸟之计当政者不采,实在可惜。洪迈学史而能活用,实在是很宝贵的才能。

洪迈还站在谋略学的角度对靖康之变进行反思: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其听而行之,如捧漏瓮以沃焦釜。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将征刘备,田丰劝袁绍袭其后,绍辞以子疾不行。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皆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谢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檄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可胜叹哉!

这就有点书生论事了。奇兵捣燕的计策迂阔渺远,难以实现。靖康之变成因复杂,非只一端。而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宋军无力抗拒,而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犹豫和幻想害了自己,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大敌当前优柔寡断,更可笑的是,临到金兵攻城居然派个神棍守城。似此如同儿戏,怎能不败,孙武复生也救不了他。

(第九节)后宫

在洪迈的政治观念中女子似乎所占比重不大,他的思想意识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比较浓厚。因此,他会对汉代太后直接干预朝政的事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惊讶:

汉母后预政,不必临朝及少主,虽长君亦然。文帝系周勃,薄太后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帝谢曰:“吏方验而出之。”遂赦勃。吴、楚反诛,景帝欲续之,窦太后曰:“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今乃首乱天下,奈何续其后!”不许吴,许立楚后。郅都害临江王,窦太后怒,会匈奴中都以汉法。帝曰:“都忠臣。”欲释之。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乎?”于是斩都。武帝用王臧、赵绾,太皇窦太后不悦儒术,绾请毋奏事东宫,后大怒,求得二人奸利事以责上,上下绾、臧吏,杀之。窦婴、田盇廷辩,王太后大怒不食,曰:“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且帝宁能为石人邪!”帝不直盇,特为太后故杀婴。韩嫣得幸于上,江都王为太后泣,请得入宿卫比嫣,后繇此衔嫣,嫣以奸闻,后使使赐嫣死。上为谢,终不能得。成帝幸张放,太后以为言,帝常涕泣而遣之。

但是,在他不少的笔记作品中后人倒隐约得出一些关于帝王后宫的信息:

自汉以来,帝王妃妾之多,唯汉灵帝、吴归命侯、晋武帝、宋苍梧王、齐东昏、陈后主。晋武至于万人。唐世明皇为盛,白乐天长恨歌云:“后宫佳丽三千人”,杜子美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盖言其多也。新唐史所叙,谓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嘻,其甚矣!隋大业离宫遍天下,所在皆置宫女。故裴寂为晋阳宫监,以私侍高祖。及高祖义师经过处,悉罢之。其多可想。

妃妾居然达到万人之多。古代宫廷制度一般规定,进入宫廷的女子非经允许终生不得外出。这万人中的大部分势必将要和她们的青春一起埋葬在冷峭宫墙之下。洪迈的本意是要批判昏君的荒淫,却也无心插柳,让后人想见了后宫女子们的不幸。

有时即便身为皇后,太后,她们也依然是政治的牺牲品:

左传所载郑文公之子十余人,其母皆贵胄,而子多不得其死,惟贱妾燕篯生穆公,独继父有国,子孙蕃衍盛大,与郑存亡。薄姬入汉王宫,岁余不得幸,其所善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为言其故,王即召幸之,岁中生文帝,自有子后希见。及吕后幽诸幸姬不得出宫,而薄氏以希见故,得从子之代,为代太后。终之承汉大业者,文帝也。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饬侍者唐儿使夜往,上醉不知而幸之,遂有身,生长沙王发。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汉之宗室十有余万人,而中兴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发之五世孙光武也。元帝为太子,所爱司马良娣死,怒诸娣妾,莫得进见。宣帝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五人,虞侍太子。后令旁长御问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乃王政君也。一幸有身,生成帝,自有子后,希复进见。然历汉四世,为天下母六十余载。观此四后妃者,可谓承恩有限,而光华启佑,与同辈辽绝,政君遂为先汉之祸。天之所命,其亦各有数乎?徽宗皇帝有子三十人,唯高宗皇帝再复大业。显仁皇后在宫掖时,亦不肯与同列争进,甚类薄太后云。

权力的顶峰是孤独,像武则天那样完全醉心于权力的女性毕竟是少数。

(第十节)神权

封建社会历来宣扬君权神授,把自己剥削统治的落脚点放在上天赋予的神权上,以强调统治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所以,历代封建学者对于神权也是多有关照和论述。洪迈置身其中,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真正相信有神论。

《夷坚三志戊》谓子不语怪力乱神,非置而弗问也。圣人设教垂世,不肯以神怪之事诒诸话言,然书于《春秋》、于《易》、于《诗》、于《书》皆有之。而左氏内外传犹多,遂以为诬诞浮夸则不可。

可以看出,洪迈实际上是力图寻找客观证据去证实鬼神的存在。这种鬼神观使他在处理神权方面的政务问题时表现得郑重其事:

唐开元中,封孔子为文宣王,颜子为兖公,闵子至子夏为侯,群弟子为伯。本朝祥符中,进封公为国公,侯为郡公,伯为侯。绍兴二十五年,太上皇帝御制赞七十五首,而有司但具唐爵,故宸翰所标,皆用开元国邑,其失于考据如此,今当请而正之可也。绍兴末,胡马饮江,既而自毙,诏加封马当、采石、金山三水府。太常寺按籍,系四字王,当加至六字。及降告命至其处,庙令以旧告来,则已八字矣。逐郡为缴回新命,而别易二美名以宠之。礼寺之失职类此。方完颜亮据淮上,予从枢密行府于建康,尝致祷大江,能令虏不得渡者,当奏册为帝。洎事定,朝廷许如约。朱丞相汉章曰:“四渎当一体,独帝江神,礼乎?”予曰:“惩劝之道,人神一也。彼洪河长淮,受国家祭祀血食,不为不久,当胡骑之来,如行枕席,唯大江滔滔天险,坐遏巨敌之冲,使其百万束手倒戈而退,此其灵德阴功,于河、淮何如?自五岳进册之后,今蒋庙、陈果仁祠亦称之,江神之帝,于是为不忝矣。”朱公终以为不可,亦仅改两字。吁,可惜哉!

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南宋朝廷的两位高官居然在为给江神册封名号的问题反复辩论。不幸的是,这是历史事实。洪迈对于神权的态度还表现在对封禅一事的评价上: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着明。然不能几时,自为翻覆,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耳。

笃信神权的洪迈反对封禅,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洪迈心中的神,是道义之神,是儒家学说所宣扬的仁义道德这些主观精神的客体化。所以在洪迈看来,做合乎仁义之道的事情,就是向神献祭。而不远千里劳民伤财地去封禅,是违反仁道的事情,神不会喜欢。这种神道合一的鬼神思想在中国一直绵延至今。

洪迈不是一个专职的政论家,他并没有把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系统总结全盘托出。他的政治观点隐藏在他对于历史、时事的诸多评论中。由于他几部巨着传之久远,后世学者,帝王乃至草莽英雄无不从中汲取过营养,借此,藏在他评论背后的观点,悄无声息地影响了后世一千年。

但洪迈本身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实践者,他一生都在奉行着一条聪明而卑微的为官之道。比如洪迈在英州听到有人说秦桧的坏话,立刻就告诉了好友。《容斋三笔》卷四《祸福有命》中有载。又如淳熙十四年,孝宗与洪迈商讨了传位太子的事情,洪迈又马上传了出去。“既退又以秀邸事语人,后复讳之。”

不管多么隐秘的事情,洪迈都必定会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人的第三方。

他像是一个孱弱的朝圣者,怀着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却从巅峰摔入幽谷;看不透迷雾遮断归途,只好用尽一生在寻找中苦苦彷徨。

在洪迈的着作中,可以算入历史范畴的,除了内容博杂的《容斋随笔》,还有《史记法语》、《六朝史精语》、《后汉精语》、《三国志精语》、《晋书精语》、《唐书精语》等。但现存于世的只剩下《史记法语》与《六朝史精语》二册,其余皆已失传。而刘德美曾说:“《史记法语》、《六朝史精语》等仅是选录《史记》及南史中之词语,谈不上史法、史识、与史学。”所言甚是,二书确无多少探讨的价值。因而最能体现洪迈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的作品,仍是《容斋随笔》,而笔者以下所分析的材料,也主要是出自于这部着名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