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
9331000000007

第7章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4)

而周琳的丈夫却坚决不赞成做孩子的“陪读者”。他认为:作为父母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影子老师”,应该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父母的“陪读”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影响其健康成长。家长“陪读”时,孩子觉得身边总是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不时地想去看一看,反而容易走神,分散精力,更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孩子为了应付家长的检查,马虎了事,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其实,这夫妻俩的观点各有道理,可“陪读”与“不陪读”的确是个问题……与周琳两口子相反的是,李菊夫妻却对“陪读”问题持中立态度,李菊的女儿今年也是上一年级,李菊和丈夫决定对“陪读”采取“中庸之道”。他们认为,夸大陪读效应,把它演绎成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显然有些过分。同样,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也有失职之嫌。因此,女儿回家后,他们不是按老师给出的家庭辅导建议一一核查,也不是在当孩子写作业的“监工”,而是有限度地陪伴,着重培养女儿的学习习惯。

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大多都会和上面故事中的父母们一样沦为“陪读”、“侍读”,而且对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孩子小,记不住作业”,“不看着她,他就不写作业!”如果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父母每天都必须督促检查作业、讨论做难题、帮助背课文,那么到孩子高中毕业,父母要赔进多少时光呢?

其实,陪读并不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唯一良策,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

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都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

那么,家长怎样从“陪读”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让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呢?

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是一项重要内容。父母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1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小空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个房间,有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柜即可,重在安静、整洁。

2为孩子选择好台灯。一般用光线柔和的白炽灯,15~25瓦,左侧取光,灯臂可调整,灯罩将灯泡全部遮蔽以免眩目,开关安全、方便。

3给孩子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具。书包、文具盒、直尺、三角尺、削好的HB铅笔几支、圆头小剪刀一把、橡皮(没有图案的)数块。所有的文具只要实用就行,切忌玩具化、高档化。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物质上的准备,仅有这些还不够。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忌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或频繁地问这问那,而应该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作业。

家长也应有意地在一旁看书、看报,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不要“陪读”并不是说父母们不要去关心、帮助孩子,家长的帮助应体现在帮助孩子学会学习例如,一年级的孩子学习粗心,往往不会检查作业。为了培养孩子学会检查作业,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学习内容出些题目自己做,让孩子当老师来改爸爸妈妈的错。这种做法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在批改卷子的过程中自然就培养起仔细检查作业的能力。

最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在小学一年级所以,孩子入学后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磨蹭;作业本保持整洁,不乱涂、乱撕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孩子入学后,作为家长还应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给予有效帮助。

一年级新生的情况比较特殊,刚进入启蒙阶段的孩子,的确需要有家长引导,但家长不应该包办一切。对“陪读”要有理智的态度,陪要陪出感情,读要读出名堂,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专注于陪读的内容。

坚强的意志是孩子在克服困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本身就属于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因此也是意志锻炼的过程。如果学习时父母陪读的话,孩子往往稍有困难就会求助于父母。而父母为减轻孩子的负担、缩短他们的作业时间,也会把答案和盘托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赖别人,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

孩子考试作弊该怎么办?

这天,小清发觉家里的气氛非常不对劲儿,似乎将有一场“风暴”到来。果不其然,晚饭后,妈妈把小清叫到了跟前,沉声问道:“这次考试,你是不是偷看同桌的答案了?我对你的这种作弊行为感到很失望。”

“呃……我……”被妈妈这么一说,小清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我希望考出好成绩,所以……所以就忍不住偷看了一眼。”小清试图为自己做一下辩解。

“你认为偷看得来的成绩会让妈妈高兴吗?你觉得这样的成绩是真实的吗?即便是你取得了满分,而这满分是充满污点的,是一种欺骗行为!”妈妈生气地教训道。

“我……我知道错了,之前考试的时候,别的同学也偷偷地抄袭我的答案,可他们比较幸运,都没被老师发现……可轮到我的时候,却被老师抓个正着……”小清还在为自己的作弊行为尽力辩解着。

妈妈听完这番话,越发气愤了,她拍着桌子,大声责备说:“你这孩子,到现在还在为自己作弊的行为狡辩!无论任何原因,你考试作弊都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可耻的欺骗行为。妈妈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小学生!你偷看别人的答案,无疑是偷拿了别人的‘劳动成果’。”

妈妈说完后,便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她想让孩子自己做下反省。小清愣愣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懊悔……偷瞄同桌答案,打小抄、藏资料……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便学会了考试作弊,这实在让不少家长头疼。会作弊的孩子是坏孩子吗?该如何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在这之前,父母们不妨静下心来,分析孩子作弊的原因:

一是虚荣心作怪

大部分孩子总想考出一个更好的分数,以满足父母,或安慰自己。

二是不平衡心理作怪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自己本来不想作弊,但看到周围同学由于作弊获得高分,排得好名次,受老师表扬,家长高兴,本人也洋洋自得,而自己老老实实地考试反而不如他们,因而便不捞白不捞,也去作弊。

三是侥幸心理作怪

有的孩子见有人作弊没有被抓住,自己也铤而走险。

四是担心自己考不出原有的好成绩

这种心理多发生在学习好的孩子身上。有些孩子一直成绩很好,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他们很怕下次考不好,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作弊行为。

所以,当家长了解孩子作弊的原因后,如果碰上孩子作弊的事情,首先应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谈心,分析这一错误的原因,让孩子讲述当时的心路历程,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

向孩子讲明作弊的危害性,考试作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良行为,即便是偶尔瞒过了老师,但天长日久,迟早会露出马脚,最终会害了自己。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撒谎作弊,并由于侥幸瞒过了别人而洋洋得意,孩子就会“近墨者黑”,将撒谎、作弊这种欺骗行为视为“聪明过人”,从而“上行下效”。

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分数

一些家长和老师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奖惩孩子的标准,孩子分数高,家长、老师就给予赞扬和奖励,分数低就批评、责骂孩子。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因为孩子多考了几分就欢天喜地,少考了几分就唉声叹气,势必会将孩子引入分数误区。

给孩子适中的奖励

把成绩和奖励挂钩,有时的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家长给予孩子的奖励要适中,如果过分地以物质、金钱来刺激孩子,难免会将孩子的学习目的引入误区,使孩子为了物质奖励而学习。一旦成绩上不去,就会想到作弊。因为,诱人的物质奖励是孩子难以抗拒的。

家长在鼓励孩子时,可给孩子树立一个合适的奋斗目标,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这个目标切不可太高,如果超出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了获得家长的称赞,或者为了不被打骂,孩子就很容易采取作弊行为来达到目标。

家长应与孩子共同面对压力。孩子在过大的压力前往往束手无策,家长这时应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压力,此时也是给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好机会,如果方法得当,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成功体验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抗压观。

家庭教育的失误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孩子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都具有极强的模仿性,父母就是他们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而巨大的。

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不便于讲实话的时候,父母们对邻居、朋友甚至亲人任意撒谎;为了一己之利,更是找机会撒谎。然而,一旦他们获悉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作弊,便大为冒火。其实,不正是他们自己教会了孩子作弊吗?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去做诚实的事,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