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鸣狗盗
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个人被称作“四君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其中以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投在他门上的食客有三千多人。他好客喜贤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襄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
孟尝君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到秦国去做丞相。孟尝君到秦国后,向秦王献出了稀世珍宝—白狐裘。秦王深知白狐裘的珍贵,很得意地在宠妃燕姬面前夸耀。
秦王请孟尝君做丞相,令秦国的一些大臣很不安,他们害怕因孟尝君的到来使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便纷纷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希望秦王杀掉孟尝君。秦王的心有所动摇,就将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孟尝君遭此困境,他开始考虑怎么逃出秦国。
秦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就是前文提到的燕姬。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件天下无双的白狐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时,他便把这件白狐裘献给了秦昭襄王。孟尝君和众门客面面相觑,一筹莫展。正在焦急之时,一个擅长偷盗的门客表示能够将白狐裘从王宫里弄出来。
当天晚上,那个门客装扮成狗,从狗洞里爬进王宫,找到库房大门,学狗叫骗过看守,盗出了白狐裘,献给了燕姬。燕姬非常高兴,乘着夜宴之际,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后,立即带领门客起程,赶到函谷关时,正是夜半时分。秦国的法律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孟尝君怕秦王反悔,派追兵赶来,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丘上,学起了鸡叫,其声音真切响亮,引得关内外雄鸡都叫了起来。关吏听到鸡叫,以为天亮了,糊里糊涂开了关门,验了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关去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二)公孙白马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立论,互相争鸣,使我国古代哲学思潮非常活跃。当时赵国的平原君门客中有一名叫公孙龙的,想到秦国去。那时赵国一带的马,正流行一种烈性传染病。秦国得知后,在其东大门的函谷关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概不得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验过符节就要过关。关吏拦住说:“你人可以过关,但马不能过关。”公孙龙不悦,说:“马不能过关。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呢?”关吏说:“白马也是马呀!”公孙龙说:“难道我公孙龙就是龙吗?”关吏被问愣了。公孙龙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或白与马也,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行,但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这说明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也就是说白马就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过呢?”关吏还没明白过来,他就骑着马过了函谷关。不久,关令知道了此事,决心要治治他。后来,公孙龙从秦国返回,出关这天,关令故意站在关前。公孙龙被验过符后,关令不叫公孙龙过关,说:“你要出关,请到别处过。”公孙龙说:“自古从赵国到秦国,这个关是必经之路,我不从此过,还能从哪过?”关令说:“这里是函谷关,不是你说的关。”公孙龙苦笑着说:“函谷关怎么不是关呢?”关令说:“先生不是说过‘白马非马’吗?”这时公孙龙才意识到遇到了对手,但又怕误了赶路,便跪在关令面前哀求,最后过了函谷关。“白马非马”的争论是当时哲学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开始思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三)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因奉献丹药,全家升迁。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告诉他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奇怪的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四)终军弃
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 ”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18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他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 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他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 。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 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以后,灵宝人教育孩子都会说:“要长进,学终军。”
(五)一丸泥
“一丸泥”就是一粒泥丸的意思。《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中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新莽末,隗嚣为西州上将军,割据陇西。后来他想要归降刘秀,他的主帅王元主张据隘自守,与隗嚣说:“请你拿一粒泥丸,把函谷关东面封上。”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谷的形状像一个盒子,所以称为“函谷”,古代时为东西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的关隘。王元却说一粒泥丸就可封住函谷关,好似开玩笑一般把这件事说得如此轻而易举。试问一下,封关何用“丸泥”呢?一粒小小的泥丸,又怎么可能封住关隘呢?
在书信史上的检牍时代,想要封住信口,需要泥,以泥封检,叫做“泥封”。这样的泥就称为“封泥”。王元的意思是说扼守函谷关,就好似拿泥巴封住信口那么轻而易举。
用泥封住信口的时候,多是在信上刻出一个方形浅槽,用来藏住封泥,称为“印齿”。也有不刻印齿的,叫平检,泥就封在检上。
泥封用的绳子,也很有讲究。要是用于封检,绳子要细而圆;要是封囊,绳子应该扁而且宽。颜色也有区别。
封泥,是用一种特产黏土制成。汉制,天子玺封,用紫泥。紫泥产于武都(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境),故皇帝诏书又叫“紫泥书”。东汉邓训为护羌校尉,政绩突出,喜欢用青泥做封。青泥产自赵国易阳(今河北省永年县),羌民自愿推鹿车行走千里去采集青泥,来报答他的恩德,一时间传为佳话。
封泥的制作,因用途不同,填料也不同,还有添加香料的。所以封泥又有“金泥”“芝泥”之称。诗文中多以“芝泥”“封检”代称书信,于是又衍生出有关书信的多种雅称。这些雅称,今日已经很少使用,但是“芝泥”一词犹存。用一粒小小的泥丸封住险峻的关隘,恰恰说明关隘独特有利的军事地理位置-以极少的力量,便可以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