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与性善论
9324900000004

第4章 初出茅庐周游列国

儒家从来都是以入世、修身为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道德的高尚,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和孔子一样,一生中也周游列国,希望各诸侯国能实行仁政,但此时正是群雄割据的年代,“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明知如此,孟子仍以天下为己任,在40岁左右的时候,他仿效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据说,孟子44岁的时候怀抱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游历了宋、滕、魏、齐、梁诸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任教期间,被尊为卿,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作为儒学大师,孟子有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于诸侯之间,其车乘之多,随从之众,已大大超过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规模。虽然孟子得到各国君主的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用。

孟子周游列国,原本是想以他的学问、德行与才干,得到国君的赏识,进而为百姓服务。可惜当时的国君要的只是富国强兵,对孟子的仁政理想既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想真正去实践。

孟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既然如此,孟子不是生不逢时、有志难伸,既委屈又无奈吗?实际上,他照样保持着悠然自得的态度。他的观点是:“崇尚品德、爱好义行,就可以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放弃义行,便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正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广施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己立身于世。不得志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这些话可谓掷地有声,把知识分子的抱负与风骨,完全彰显出来。他的“独善其身”,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努力做好修身的工作,尽好人伦的责任,包括“敦亲睦邻”与“守望相助”等。至于“兼善天下”,则是依据自己的角色与职责,为百姓谋福祉,而其目的是“善”,就是与众人一起走在人生的正途上。若想将来“兼善天下”,现在就要努力“独善其身”,使自己趋于完美。看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对孟子的人格品行深深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