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9314600000008

第8章 充分挖掘益阳文化资源 着力建设文化强市(2)

2、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切实肩负起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正如有专家所言: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应当看到,文化发展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其内容丰富,关联各方,直接关系政治、经济、环境、形象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不仅具有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作为地方来讲,我们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政府虽不包打天下,但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应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责任主体,必须责无旁贷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政府要建设好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要增加财政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落实好文化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其次,政府要通盘谋划,牢牢把握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的关系,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给文化企业“松绑”,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要善于运用税收、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调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推动文化与旅游、金融、体育、信息、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第三,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等手段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动员和引导书协、美协、作协等各种民间社团组织和文艺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国有、集体、民办等多种所有制结构合作发展文化事业的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我们认为,文化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推进政府自身变革的过程,既要规范政府行为,也要规范文化产品,还要规范文化市场。规范政府行为,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一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政府不能只建不管,应当在加强文化管理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二要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比如,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就应当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不能由政府包办,一定要向市场要效益、要活力。三要由主要面向单位向面向人民大众转变,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是群众的文化,戏是要让群众来唱的,尤其要做好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文章,把文化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防止形成文化的城乡二元结构。规范文化产品主要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扬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应坚持这个根本原则不动摇。规范文化市场,则需要政府制定公平公正的文化产品交易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总之,我们将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切实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市的政治责任,把建设文化强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组织实施,自觉运用文化的力量来转方式、调结构、增和谐、促发展。

3、进一步增进文化自强,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文化自强,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自强,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在市委出台的《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中,我们将益阳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概括为“三个强”:一是“文化事业强”,即坚持以培育和弘扬益阳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形成具有益阳特色的地域文化。主要标志是建成城乡全覆盖、功能更完善、服务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二是“文化产业强”,即着力推动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布局合理、品牌响亮、动力强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主要标志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64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三是“文化人才队伍强”,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文化人才培育规律,构建科学的文化人才培训、引进、考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环境。主要标志是拥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和文化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形成一支阵营强大、结构合理、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文化强市,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推进,我认为,关键要做到“四个让”:一要让群众唱好主角。文化不仅要掌握在文化人手里,更要掌握在人民群众手里。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进来,当文化建设的主角,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挖掘洞庭湖区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等本土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文化品牌,从基层来催化文化艺术发展。二要让思想突破成规。文化是富有创新意识的领域。在文化改革发展上,迫切需要思想解放。要在已经完成了文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坚持敢闯敢试,积极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三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文化发展的活力释放出来。三要让科技催生动力。文化产业十分依赖科技进步和相关产业链发展,高技术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要大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网络传媒、文化创意机构等多方力量,以政府为中枢,企业、高校和其他社会文化团体为纽带,建设信息交流互动、创意成果转化、创意产品推介的载体和平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加速融合,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对其他经济产业的驱动效应、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四要让人才迸发激情。正如华中师大副校长、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先生在《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一书中所指出的,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财富的实现,创意是核心,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而创意创新最终都来自人才,所以政府必须加快出台吸引和稳定文化人才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相关人才教育培训和激励竞争机制,形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创造条件让国际性人才、体制外人才、其他行业的人才向文化领域流动,同时通过实行末位淘汰,逐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让文化人才永远保持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