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9310800000015

第15章 神奇的魔法与想象力(1)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法国作家雨果

上天漫步与下海寻宝

心理学家会这样来形容一个处在魔法期的孩子:如果他闭上眼睛,他就会导致世界消失。如果他睁开眼睛,他就会让世界重现。如果他心情愉快,世界也一片和谐。如果愤怒打破了他内心的和谐,整个世界就会支离破碎。如果他有了什么愿望,他说出几个有魔力的音节,想要的世界就会出现。他的希望、他的思想、他的手势、他的声音统治着整个宇宙。

当孩子18个月大时,他统治世界的魔法就开始慢慢消失了。当他上升到语言魔法的高度,发现能运用语言进行指挥时,他被诱惑进一个新的世界中,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新的思维阶段。这就是通过语言来联动整个世界。

这个通过语言来联动的世界,在想象力的运作下,会充满未知与神奇。

你想过在太空里漫步是什么情景吗?你想在漆黑的太空里感受一下彗星从身边一擦而过的惊喜吗?你想在飘移中路过蓝色的海王星并经历它那彻骨的寒冷吗?你想漫步在月球上翻飞倒立吗?你想在浩瀚的太空里回望那螺旋状的银河吗?从远不可测的太空里俯望我们的星球,它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所属的星座,它们会在神秘的太空里哪个位置呢?什么是轨迹?什么是旋转?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吸引力……

当我们用手指轻轻在那凸凹不平的字儿与图片上滑过时,真实的像是已经在触摸太空了;当我们关上了屋里所有的灯时,我们好像真的飞进了无边无际的宇宙,快乐又惊奇的感受着一颗颗行星从我们身边飞过……原来在我们脚下的地球从太空看,它是那样的美;原来那让地球万物可以茁壮成长的太阳,它是那么的火热,以至于让我们爱它少不了它却也无法触摸到它;原来在月亮里还有那么的坑,它们都是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吻痕”啊……孩子瞪大了双眼仔细的看着书上的每一个细节。

这是妈妈和宝宝第一次“走进”太空,孩子一直处在惊讶与兴奋之中,不停地问来问去。直到把自己和妈妈累倒在床为止。同样具有魔力的书还有《海洋寻宝》,从上天漫步到下海寻宝,孩子的想象力获得了最大发挥。

松居直说:看图画书就像用放大镜来看日常的东西一般,能带给幼儿新鲜而惊奇的感受。好的图画书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孩子喜欢的事物,让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并且深深地被感动。如果孩子看到一本内容精彩,而且描绘了他们想看、想听、想体验的事物的图画书,一定会感受到极大的喜悦。制作图画书的人、买图画书的人和念图画书给孩子听的人,如果确实体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与孩子心灵相通,获得孩子的信赖并拥有与孩子在情感上的共鸣。

从前的人认为,故事是用来哄孩子的,因为拗不过孩子的央求,只好反复地讲。但是对孩子来说,故事是一个充满惊奇、趣味,可以激发想象力的世界。要想专心地听故事,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将看不到的故事在脑海中想象成画面,这就是一般所称的想象力(imagination)。

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经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图画书正好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表示,孩童面对的问题不是“我要成为好孩子吗?”而是“我要像谁?”这样的内心世界为儿童阅读提供了特别的注解。贝特尔海姆认为好的童话“帮助儿童的方式是使他们能够让自己的无意识适应有意识的幻想,向他们提出组织幻想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给自己的生活以更好的方向。”

阅读、电视与想象力

由于发明虎头钳而使大拇指强健有力;发明铁锤而使拳头和手臂的肌肉发达,这些都是想象力的恩赐。

——华格纳

关于想象力,有人认为起源于“火”。也有研究者说在非洲的古人类为保存水源,用鸵鸟蛋壳装水,为以后的生活着想,想象力因此迸发。

想象力的魅力在于他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真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爱因斯坦能发现相对论,是因为他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能从苹果落地想象到万有引力这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同样是因为他拥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

有国人去到德国,看到孩子们在疯玩,就问孩子父母:为啥不让孩子学跳舞、绘画、钢琴、外语、奥数?德国父母答:法律不允许。原来,德国立法禁止一些所谓的学前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是那些基本的规则与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其次就是动手能力,目的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思维能力。

我们的孩子们似乎越来越多才多艺了,然而想象力的保护和陪伴儿童读书却得不到重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做过一份报告——《电视、书刊对儿童创造性想象影响的比较研究》。这份对11所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家长的调查显示,孩子接触频率最高且时间最长的媒介为电视,每周约5.42天,每天约63分钟;其次的是书刊,为每周4.47天,每天约30.6分钟。接触广播和录音的孩子已经比90后孩子明显减少。

与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相比,书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强了。有的家长觉得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中也有许多知识可供孩子学习。有一种说法,电视或者电脑称是“电子保姆”,在“电子保姆”的“照顾”下,孩子会很乖顺,家长也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有的孩子看电视多了就会目光呆滞、思维迟钝;不喜欢写作业,做事拖拉;注意力下降;有的孩子甚至网络成瘾。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李昕曾把三种习惯的孩子做了个对比,一类是看电视、一类是玩游戏,一类是读书。相比结果显示,读书长大的孩子,比看电视、玩游戏长大的孩子成材率高。

研究人员认为,电视画面的呈现往往瞬息万变,故事情节推进快速流畅,孩子们在观看时常常瞪大眼睛,仍目不暇接。而看书时的情形则迥然相异,孩子们可以自由掌握自己翻阅的速度,可以反复看同一本书甚至同一页,这就为他们充分理解故事内容、填充情节“留白”、增补人物语言动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当然,电视等新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并非一无是处,产生不良结果的部分原因在于,孩子在接触新媒体时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引导。调查表明儿童媒介使用过程中成人的陪伴与指导是相当缺乏的,这导致了儿童对消极媒介缺少选择与过滤,而对积极的媒介信息又难以有效吸收与利用。

专家建议父母要合理监管和分配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寓教于乐;适当延长阅读时间、增加阅读量,并相应缩短看电视时间。研究表明看电视时间的长短与思维的“独创性”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看书时间则与“创造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均呈正相关性。

电视节目以较为简单的声像符号为载体进行传播,其人物形象是直观的、鲜活的,内容情节也往往是连贯的、完整的,观看者无须在头脑中进行任何转换、加工,即可照单全收,容易僵化儿童创造性想象的独创性与变通性。

图书则以语言文字或静态图画为载体,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善的儿童在读书时,需要将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形象,需要创造性地融入个体的生活经验,使之独具特色,而儿童创造想象的变通性与独创性,也正是在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中得以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教例更清楚地呈现出来。

一位教师正在课堂上讲授《镜泊湖奇观》:

老师:为什么火山口能长出如此郁郁葱葱的森林呢?

学生:因为土壤里含有很多元素,很肥沃。

学生:因为这里降水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