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9310800000013

第13章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从已知到未知(1)

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我想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从人生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

——格雷厄姆·格棹

童书非童书

有个家长经常给5岁的儿子讲故事,一次在读完童话《七色花》后问孩子:“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要些什么?”孩子高兴答道:“我要好多的巧克力、好多的布娃娃,还要一个漂亮的游泳池。”家长继续问道:“当然可以啦,如果可以帮助别人,你想做点什么?”孩子很认真的说:“我拿出一瓣,先把爷爷的病治好,再拿一瓣把妈妈的近视眼治好……”

“太好啦!那医院还有许多病人怎么办呢?”“那就把他们都治好!”孩子大声回答道。

对于阅读,许多人有种浪漫的憧憬;他们将阅读想成可发扬一切美好治愈一切顽疾的救世主,像语言表达、逻辑推理、思考能力、学习技能都能因它而悄无声息地成长;而像任性、胆怯、顽劣、害羞等也能因为它而慢慢消散。一位妈妈用精彩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内心的真情感受:

我知道了相较于《大卫,不可以》,孩子对《大卫,惹麻烦》的兴趣已然大大降低,可能是由于画风已不再新鲜或者孩子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我此前还一直在纠结买不买这本不算便宜的绘本呢;我还发现,儿子对不同动词有着天然的敏感,听一遍《小熊在夜里》就能对其中90%的动词正确地重复,并且乐此不疲,随后发现,在说话时他也会斟酌用词;在讲《看牙医》的时候,当说到“治疗完毕,牙医把我送到妈妈身边。护士小姐还请我吃糖”的时候,儿子欣慰地说:“护士小姐真好,我想亲亲她”。看来,在看医生这件事上,孩子一直心存焦虑,他需要安慰!……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后,在儿子身旁,我有了一种观察与收获的喜悦。他的个性、脾气、曾经发生的事情、情感与焦虑都自然地进入我的视野。

在《童书非童书》中提到:孩子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轨迹而并非我们想当然认为的从“未知到已知”。同时我也清晰地观察到孩子命名图片、看图说话、插入某些词句、背诵全文、认出字的含义、读出字的阅读发展阶段。

最后这位妈妈总结道:每晚,当我与一个小小的孩童共同倚靠在柔软的垫子里,当他那只智慧的大头颅抵靠在我温暖的肩头的时候,我真真确确地觉得,阅读于我和孩子始终是个美丽的约会,而书,是人类创造的最浪漫信物。

故事的旅行与幸福的种子

松居直在其《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曾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并提出他的问题:

为什么没有刻意讲解或要求我们记得的词汇和儿歌,能够清晰地留在记忆中,而在学校努力学习的文章和歌曲却反而退出记忆了呢?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他说:“我回想起三岁或五岁时,母亲念给我听的一本图画书杂志《孩子国》。我一首一首地念着母亲读过的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这些童谣所配的插图也一幅幅浮现于脑海。我非常惊讶,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些字句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这件事使我开始思考幼儿期的语言体验,并尝试从自己的记忆中获得答案。我记忆中最鲜明的语言体验,就是摇篮曲、儿歌以及图画书杂志《孩子国》中的童谣。而进入幼儿园之后看过的画册,反而没有什么印象,即使觉得好像听过、看过,但是已经想不起故事和图画的内容了。至于老师仔细讲解、我自己也曾反复阅读的小学国语课本中的内容,我只记得‘开花了,开花了,樱花开花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幼儿时期体验到的语言不再只是语言本身,它伴随着美好,时不时地带给我们快乐与回忆。当故事具有了穿越的力量,在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里,在各不相同的人那里,同一个故事会让我们有着不一样的、丰富的、无法言尽的感受。

一位父亲的回忆说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爷爷给他讲了一个“小白兔过年”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可爱的小兔子,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的照顾。这一天,新年快要到了,看到别人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并且还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时,它总是很羡慕。于是,它背上了小竹筐,蹦蹦跳跳地随着大家一起在热闹的集市上逛着。在一个很大的货摊前,有许多人在争着抢购年货,小白兔也跟了过去,但它身上没有一分钱。由于人太多,一开始售货员并没有注意到小白兔。看着诱人的水果,它实在忍不住,就拿了一些放到自己的背筐里。这时它被售货员发现了,小白兔很害怕,于是它拼命地往家里跑。在跑到家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背筐里的水果都不见了。原来在它一蹦一蹦往家跑的时候,那些水果都被颠了出去。追赶它的人们也捡了一道的水果。

故事很简单,也蕴藏着一些道理。虽然爷爷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这么多年这位父亲依然清晰记得故事的内容和当年爷爷讲故事的情景。他说:也是在那个时候,在母亲学校的办公室里我临摹课本上的“小兔子”,一位阿姨说我画得好像啊,就像描的一样!于是母亲给我买了两本白描画本让我照着画,那时并没有什么课外兴趣班,也完全没有人指导。从此,我在小学和中学时都因绘画而得到过奖励。我的学习成绩倒是很一般,但那些关于绘画的记忆好极了!在大学时,有一年的学雷锋活动和迎接新生,需要出黑板报,我班的活动委员因为正忙于谈恋爱,把板报绘画部分让我来做,有趣的是,开始天空中的浮云怎么也画不好,后来受到电教室老师的启发,拿了一块抹布做工具,结果弄出来效果出奇的好。

这位父亲工作后再也没有做过画,在读到了松居直的那段文字后,便产生一种重新拿起画笔的冲动。那抹布弄出来的浮云、少年时获得的美好记忆、母亲办公室里画的那个小兔子应该都源于爷爷反复讲过的那个小故事。现在,他的女儿也会讲这个故事,小白兔也随着故事开始新的“旅行”。“小白兔过年”通过不同的面貌穿越了几十年,呈现出来的、感受到的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我们的记忆中最长久的语言体验,大概就是童年时代有趣的故事、诗歌和童谣,这应该就是我们记忆中幸福的种子。

故事自己会说话——倒叙的趣味

书是多层次的。幼儿通过阅读、翻动、拥有这样的书籍而获益。他们也需要与自己一样喜欢故事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书和故事在任何有效的早期教育课程中都占有首要位置,可以为幼儿提供和补充持久的经验。一个好故事可以产生的效果大致如下:

抵消有害事物对小孩子爱看热闹的本性的吸引;

让生活不再那么平淡无奇,培养想像力;

培养孩子区分真相和谬误的能力;

让孩子脱离陈词滥调的说教;

培养孩子自主做出结论的判断力;

让孩子将抽象的目标转变成为具体的行动。

六一来了,和许多家长一样,下面这位妈妈也把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孩子。

随着六一各项活动的结束,孩子的兴奋与激动也随之告一段落。生活趋于正常。快乐读书行又于每晚开始。这次要从还未读完的六一礼物《小纽扣的故事》系列的第二册《小纽扣来到路陌岛》开始。读书时,孩子已洗完澡,而我的工作却未完成。洗衣、收拾洗完澡后的战场,让我无法立即与他开始读书,于是要求他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再由我为他读。

儿子拿着这第二册书,很快就看完了。朝着正在卫生间的我大叫:“妈妈,我们读错了,这才是第一本。以前读的那本是第二本。”因为他的速度,我断定他应该没有看懂。回应道:“你再好好看看,这肯定是第二本。书的封面写着一二三呢。”仔细看过后,儿子答:“对,上面是写着二。”接下来的沉默表明他又在看了。两分钟后,又叫起来:“妈妈,这本书编错了,这绝对应该是第一本。不信你来看看。”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走过来,先是看了封面,又看了题目。又一次断言:“这就是第二本,你为什么要说是第一本。”“妈妈,你看,上面小纽扣从一个盒子里出来,这应该是他刚来,所以应该是第一本。”儿子答道。因为我的工作没有做完,所以思想并不集中,只知道他肯定是错的。于是说:“再等等,我干完活给你读读,你再好好看看,书不会编错。”

十几分钟后,我来到了儿子的面前。与他一起进入了这本书中。当读完第一段,他就笑了,他已经听明白了,的确是自己错了。而我也笑了,他虽然知道错了,却说明他看懂了这册书。这册书是用来回忆小纽扣来到路陌岛的情景,算做是故事的开始。

书很快就读完了,而儿子并没有听够,于是接下来又读完了第三册。接下来,孩子对我说,如果还有第四册,一定要为他买来。我知道我的六一节礼物,在现在终于被孩子所喜爱。

通过这晚的亲子阅读,儿子明白了一种记叙方式,那就是故事可以“倒叙”!

电影也常常是在讲一个故事,用故事来映照现实。影片《守望者:罪恶迷途》也采用了倒叙手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性阴暗面。影片讲述了男主角刑满释放再次回归社会,在被人误导和一些假象欺骗后,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系列杀人事件随之在两天内爆发……倒叙分为三段,很多观众在看完第一段时,发现主要演员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中就已经结束了,可电影才刚开场不久。第二段与第一段的转接仍然是倒叙的编排结构。这给影片注入了不一样的效果。

无论是一部好的电影或是一本好的童书常常会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带给成人和孩子一些独特的体验,那些独特的体验随之影响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可以消除恐惧的怪物

莫名恐惧,是幼儿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因为恐惧,见到陌生人就特别紧张;因为恐惧,不要去理发;他们恐惧黑暗、恐惧孤独、恐惧大灰狼,恐惧自己想象出来的各种鬼怪……

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绘本《走开,绿色的大怪物》或许可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