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将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还是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过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说姨妈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出家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答应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可贵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门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西元一八九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假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知识分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佛教的经典,没有不教人规规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宋儒反对佛教,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这误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为了解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应该赶紧用功,修道成道,使亲生的父母眷属得到好处,并且利及七世的父母亲友,更扩而大之,行菩萨道,救济法界一切众生。这才是伟大孝道的充分发挥,又有什么好争论怀疑的呢?!
——南怀瑾:《佛教的孝道思想》
父母家中佛
父母培育苦,而不孝父母,非法对父母,必堕地狱中。
──《佛陀语录·中篇·人品》
佛说:“为父母者,皆深爱其子女,竭力教养,虽多诸苦难,乃至命亡,亦终不弃舍子女;故为子女者,应当孝顺父母,侍奉供养。父母即是家中活佛。若有不孝父母,已是大罪,若更违反父母诫教,则堕地狱无疑矣。”
一日,佛陀与弟子阿难进城乞讨,阿难遇见一位老父亲和一位老母亲,他们双目失明,一贫如水,生活艰苦异常。但他们有一个极尽孝道的七岁儿子,他经常去讨食物,把好的饭菜果品拿给父母吃,酸苦变味的残剩食物留给自己吃。阿难非常称赞这个小孩恭敬孝顺父母,遂向佛陀禀报。佛陀说:“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都在情理之中,其功德也极其高尚难估。”佛陀还向阿难讲述了自己孝顺父母的故事,在父母生命垂危时,他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以致圆成正果,修成佛道。
——《佛教故事》
唐代道明禅师,俗姓陈,为了奉养高龄父母,纺织草履卖钱来赡养老母,人们尊称“陈蒲鞋”。南北朝时,道济禅师肩挑扁担,一头是行动不便的老母,一头是经书,到处讲经传法。有人要帮忙照料他的老母,他说:“这是我的母亲,不论她入厕吃饭,都应该由身为人子者来侍候。”道济禅师因此备受尊敬。
——《佛教故事》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松云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闲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素食。
一天,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所感动,就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到妓院去嫖妓。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不得已,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回来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云回去,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回向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松云禅师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这一年母亲六十八岁,松云三十岁。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写后,安详而逝。
——《佛教故事》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康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中对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诲训。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
父母恩难报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干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爥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时佛勅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尔时目连比丘及此大会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尔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盂兰盆经》
经典中有关忠贞之道的记载非常繁多,至于孝亲之行的纂述更是不胜枚举。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尽;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天下至高莫过于须弥山,天下至深莫过于四大海,父母养育之恩昊天罔极,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养曲意承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鞠拊之恩。因此经上又说:“若有男子与女人,为报恩慈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精勤修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由经文的记载,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上更说:“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够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实在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
怎样尽孝道
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一个年轻人必须具备很多的美德,其中,孝顺、恭敬是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什么是孝敬的美德呢?
一、要有承顺言教的性格:父母、师长教训我们,指示我们,我们要用恭敬的态度奉行,也就是要有谨守奉行的性格。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大都缺少这种性格,有时候父母、师长跟他交待什么事,他总是将尊长的言教推开。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读书进步很慢,甚至于考试也常常落榜,就是由于他不能承顺言教;他没有接受,只有排拒。
二、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平时父母、师长指示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都应该信受奉行,对于好的事情要从善如流。
三、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现代的年轻人,有时候父母、师长指示他、教训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持一种反叛拒绝的态度,因此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养成虔诚恭敬的态度,对于将来成功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我们要有孝敬的美德,首先要养成克制自己。自己要忍耐,要迁就他人,要能降低自己的执着,才能顺从别人的愿心。
所以,如何养成孝敬的美德呢?
一、要有承顺言教的性格。
二、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
三、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
四、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
有一只小青蛙,老是和妈妈唱反调,妈妈教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妈妈教他往西,他偏要往东。有一天,青蛙妈妈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青蛙妈妈喜欢住在山上,不喜欢住在水边,因为小青蛙常和青蛙妈妈唱反调,所以青蛙妈妈交代儿子把她葬在水边。平常不听话的小青蛙突然良心发现,听从妈妈的话,就把青蛙妈妈葬在水边。黄昏时,担心妈妈会寂寞,就在水边哇哇叫。下雨时,担心妈妈被水冲走,也在水边哇哇叫。妈妈在世的时候不听话,死后再来伤心,难过得哇哇叫已经来不及了。
现代的社会,愈来愈不注重孝道伦理了,尤其所谓“代沟”的问题,越发使得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更为疏远、淡薄。你看,医院里的老人病房与儿童病房里,“孝顺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顺的儿女”很少。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女不但平时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更别说在病榻前的关怀、照顾了。
再说,现代父母平时接送儿女上学,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无怨无尤;但是儿女偶尔陪父母到医院看病,一次、二次,他就心不甘、情不愿的嫌烦了,好像对父母有天大的恩惠一般。台湾“三代碗”的故事,所谓“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在南海普陀山有一个屠夫,是一个不孝子,平时事母极为忤逆。有一天他也跟人到普陀山朝拜,他听说普陀山有活观音,就到处向人询问。有个老和尚告诉他说:“活观音已经到你家中去了。”他匆匆赶回家中,母亲跟他说:“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孝顺父母不要等到百年,在世时就要孝顺。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下令要召请李密当太子的老师,但是他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氏之日短也!”这正是说明:孝顺父母要及时,千万不要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岂不是要像小青蛙一样,在水塘边哇哇地叫个不停吗?
——星云法师:《迷悟之间》
对众生尽孝
孝字,含有广狭二义:何为狭义的孝?即世间所讲者是。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孝之范围,不外能够奉养父母于生前,能够不忘亲恩于死后。又儒教之言孝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吾们自顶及踵,莫非父母之遗赐,受恩何等深重,而所以报之者,仅仅曰能奉养,曰能久而不忘,曰能不改亲志,就算是孝了么?尤其是欠缺不满足的,则其所谓报亲云云,只限于报今身的父母恩,至于历千万劫来吾的前世亲恩,曾未计及,此其范围之狭,立义之隘,为何如?何为广义的孝?即佛门中所讲者。佛教所倡孝之范围,不仅以能报今世亲恩而止,并且上推过去世,下而未来世,无不容括在内。凡自无始以来,升降循环恒河沙数不可计极的众生中,在佛门视之,胥有吾前世亿兆赐身之父母在。是故其报恩宏愿,处处以历世亲恩为怀,亦处处以众生尽往乐土为祷。此其言孝范围之廓大,垂教之彻底,又何如!总之,佛门之视三界众生,无论其为披毛戴角,无论其为昆虫蝼蚁,要皆在觉之度之之列。然则对于举世生灵所发之菩提心,已如是如是,岂有对于生身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忘恩背义的么?世人执迷,仅须以此解之。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