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傻理论:可以傻,但别做最傻
不知大家是否参与过这样的投票。活动给出1000张不同人的照片,让你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个脸蛋,选中将有机会获得大奖。但是最终确定哪一张照片上的人最美不是由你的选票决定的,而是由众人投票来决定。
如果你参与,你会按照什么标准来投票呢?是选你个人认为最美的脸蛋呢,还是选大多数人认为最美的脸蛋?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向主办方传达你的个人审美,那就当然是前者,而如果你的目的是碰碰运气,拿个大奖,那么,你就务必要选择第二种标准了。因为这个活动不是你一个人参与的,而是众人参与的一个活动。而绝大多数的活动参与者又都是冲着那些大奖来的。所以,你投票的策略就不能选那个你认为最美的,而是推测或打探一下大多数人认为哪个最美,大多数人选哪个你就也选哪个,即使所选的并非你所喜欢的。这时,你的行为就是建立在猜测大众心理而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之上的,而非建立在你个人的真实想法上。
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博傻理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博傻理论多运用于投资上,或者更确切一些是运用在投机生意中。它所揭示的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你更笨的人,只要你不是最笨的,那么你就一定是赢家,这时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赢多还是赢少的问题。你要猜测你是否会遇到一个肯出高价的比你还笨的人来做你的“下家”,如果不会,那么你就会成为最笨的人。所以,运用博傻策略的关键是把自己的眼睛睁大,努力去找出那个比自己更笨的人,只要不做最笨的人,你就是成功的。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运用博傻策略来进行操作。
众所周知的央视春晚每年都会评选“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需要众人参与投票,这时如果以中奖为目的,就不能真的去选你最喜欢的节目了,而应去选大多数观众最喜欢的节目。这就需要你猜测大多数参与投票的观众的心理,猜对了,你就有得奖的机会,猜错了,你就连得奖的可能性都没有。因为在这里,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也不存在哪个节目应该选上或不应该选上的问题,有的只是投票人相互猜测的结果。你猜中了大众的心理,并同时跟随大众的选择,那么,最后评奖揭晓时你就有机会参与抽奖或幸运中奖,反之就不能。
博傻理论更多地体现在期货或股票市场上。很多人会在高价买进股票后等待行情继续上涨,直至感觉有利可图时便会迅速卖出。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场称之为傻瓜赢傻瓜,因此,它只能适用于股市处于上升的行情中。
单就理论来讲,博傻策略是有其合理的方面的。比如由于博傻策略是建立在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的基础上的,这种游戏规则就像是接力比赛中的接力棒,只要你不是跑最后一棒,那么你就有利可图,这时只不过是利多利少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跑最后一棒,那就只有损失。也就是说,在这个博弈游戏中,做得多的人获得的利润也会越多,做空的人没有利益同时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唯有跑最后一棒的人会成为倒霉蛋。
如果你对股市不是很了解,那么没关系,你一定听说过传销。不少大学生都被骗去做传销,但最后能够真正挣到钱的鲜有耳闻,倒是那些人被骗得四处借钱或是被迫试图向亲人朋友那里行骗。产品好不好不知道,但是他们的确是从上线那里花钱买来了,他只有发展下线买他的产品,他才能挣到钱,否则,如果他发展不了下线,则自己就是最大的笨蛋。
股市也罢,传销也罢。很多人之所以陷进去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就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钱把产品买走。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在不考虑产品本身的真实价值的情况下,依然会愿意高价购买。
看过电影《疯狂的石头》的观众,不知是否还记得这么一幕:
车厢里,黄渤扮演的民工打扮的人打开了一听可乐,随即他看到可乐的拉环上写着“奖励五万元”的字样,坐在他身边的人看到了,告诉他得去北京兑奖。但是黄渤扮演的民工说北京太远,自己财力有限,于是旁边那人说自己花五千元钱买下来吧,另一个人说他愿意花一万元买,但是他也没带够那么多钱,问车上是否有人愿意合买,等兑奖后平分。车厢里的人都纷纷避开了。显然,众人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是用得奖的幌子骗钱的骗子。
相信大家也都看过小品《卖拐》和《卖车》。在小品中,赵本山对范伟实施“忽悠战术”,最后使得范伟将拐与车都买下来了。
其实,无论是《疯狂的石头》里车厢行骗的片段,还是赵本山的《卖拐》、《卖车》,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叫做博傻的游戏,最大的不同是《疯狂的石头》中的博傻没有成功,而“卖车卖拐”的博傻游戏中,赵本山却收获颇丰。
诸多的关于博傻游戏的文艺创作告诉我们,博傻游戏的构成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这个骗局还很粗糙,真的就像其字面意思一样--与傻瓜斗智,即等待一个傻瓜上当。
但是,博傻游戏的粗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能辨出其真相,很多时候,不是很高明的骗局也依然让人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它刚刚出现时,确实让很多人成了最大的傻瓜。
对于一些投机者而言,博傻游戏就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抱着“世界上还有比我傻的人”来实施其博傻策略。比如股票市场的一些人会毫不犹豫地出高价买走自己并不知道其真实价值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接下来总有一个比自己还傻的人出更高的价钱把这个东西从自己手中买走。
最后的笨蛋“花落谁家”无法预测,但是肯定会有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都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巨人,却不知他也曾做过市场投机中最笨的人。
英国刮起了股票投机的狂潮。这其中有一个插曲也许知道的人不多,牛顿就是在这次股票投机狂潮中成了一个最笨的人。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但是却有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地去认购。这些人中并没有多少人相信此次投资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只是他们大多数认为必定会有比自己更笨的人出现,所以自己购买的东西价格必定会上涨。牛顿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只是他并未遇到比他更笨的人去购买他手中的东西。因此他曾感叹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是令我无法估计。”
牛顿虽然是科学巨人,但是在市场投机中,他也成为博傻理论中那个最大的笨人。
由此可见,做赢家,还是做最大的笨人,并不是单纯地由智力决定的。而是由“是否还有比你更笨的人”来决定。也许你不聪明,但这不是关键,只要有比你更笨的人,那么你就是赢家。以如今的股市和房市来说,如果你做了头傻,那么你就能赚钱,也就是说你是成功的,做二傻也许赚不了大钱,但是也还是可以有一些利润在里面,不管做几傻,都一定不要让自己成为最后一个大傻就行。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最傻!所以,无论是在生活、工作中,还是市场投机中,一定要把自己的眼睛擦亮,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成为最大的傻瓜。
郁金香现象:在优势中保持理智
我们已经了解了博傻理论在投机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只要将该理论善加应用,就可以快速得到好处,但是一旦应用不当,失去理智,就会给自己招致麻烦甚至灾难,而且,这种结果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严重得多。历史上曾出现了一次因失去理智的投机而轰动一时的著名事件。
也许你不敢相信,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起巨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这一投机事件居然使荷兰由一个原本强盛的殖民帝国迅速走向衰落,这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案例。这次事件也使得经济学上增添了一个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
“郁金香事件”是400年前于西欧上演的。当时,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了西欧,善于花种开发的荷兰人很快就栽培出了更加美丽的变种郁金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种稀有而美丽的郁金香球茎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价格也是一涨再涨。看到这种情况,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人开始参与进来,将这种无比美丽的花朵作为自己投资的对象。当然,也的确有许多人因此而一夜暴富。渐渐地,现货交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开始出现了期货交易。那些投资者们个个都一边做着成为百万富翁的美梦,一边等待着,甚至有许多人为了这个华丽的美梦而借了高利贷,打算放手一搏。
然而,这种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的现象是不正常的,1637年2月4日,泡沫经济的可怕性终于体现出来,郁金香一夜之间由天使变成了魔鬼。这一天,那些等着将郁金香出手以获得暴利的人震惊地发现,郁金香的价格竟然下降了那么多,甚至比他们的本钱还要低很多。整个郁金香市场几乎在转眼之间就迅速崩溃了,那些欠着高额债务的人因手中积压的郁金香变得一文不名而负债累累,却无力偿还。一时之间,许多人自杀,社会动荡不安,荷兰也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
“郁金香事件”之后,人类经济史上的类似事件便接二连三地发生。规模最大的要数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那次泡沫经济了。
那时,日本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曾经一度呈现出无比繁荣、景气的面貌。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街头常常有人甩出大把钞票要打的去300公里外的名古屋。而当时的大学生们,往往还没有毕业,未正式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就已经开始享受公司所提供的种种福利待遇,例如去旅游胜地度假等,而公司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留住人才。同时,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全球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的东京银座,在1989年泡沫经济的最高峰时,其地产曾达到了1.2亿日元/坪(合3.3平方米)的天价。其实从1985年起,房产市场的泡沫就已经初见端倪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和每年的房价都以两位数以上的百分速度上升。到1990年的时候,地价已经上涨到1983年的2.5倍之多。而在股市上,因为有超过100%的投资回报率作为引诱,以务实著称的日本人也开始对投机、股票乐此不疲,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国民购买了股票。除了房地产,人们纷纷将积蓄投入到股市中,而日本股市的市盈率也的确可观,曾高达80倍,而当时即使在美国、英国这样的强国,市盈率也仅为25~30倍。
当日本举国还沉浸在“地市不倒”和“股市不倒”的神话里的时候,1990年,市场交易第一天开始,日经股价便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下降,日本股市进入了为期十年的熊市中。同年9月,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连续在日本NHK 电视台播出,主张进行土地税制改革,下调地价,限制房地产恶性炒作。以此为转折点,日本的地产业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跌落期。到1990年中期,房产已经贬值80%,花5亿日元购买的一套房子跌落到1亿日元,即使如此,大批的土地和房屋还是卖不出去。到2005年的时候,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已经连续下跌14年。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股价、地价大幅下跌,长期处于低迷之中;欠息欠账等不良债务大幅增加;企业风险投资的热情大减。同时,对经济以外的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自杀率大幅提高,以东京地铁的JR 中央线为例,在泡沫经济覆灭后,这里一度成为破产者自杀的热门地点,为此,地铁站不得不安装屏蔽门加以防范。
暴涨必有暴跌,这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在博弈中,人们一定要在优势中要保持理智审慎的态度,一旦陷入不理智的疯狂逐利状态就等同于陷入了博弈的绝境之中。
纳什均衡:最优策略在哪里
在非合作博弈论中,纳什均衡是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研究博弈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体的定义是:假设有N 个参与博弈的局中人,在其他人策略已经给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最优策略,这样所有人的策略就构成一个策略组合,而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就构成了纳什均衡,这种均衡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任何参与者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来打破这种均衡。因为即使改变策略,也不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而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绝对不是理性人应该有的选择。因此,可以将纳什均衡描述为外界力量相互作用的稳定结局。
为了进一步了解纳什均衡的意义,下面我们用超市定位博弈的例子加以说明。
有一个小镇的主要交通是一条横贯东西的笔直公路,有两家超市要在这个小镇开张,他们商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决定超市生意好坏的关键因素就是地理位置。如果离自己近的居民多,那么自己的生意就能好。因此,每家超市都希望靠近自己一边的居民比较多一些。
其中A 为这条公路的二等分点,B、C 为公路的四等分点。我们假设B 点为第一家超市的地点,C 点为第二家超市的地点。这样一来,A 点左边就是第一家超市的势力范围,A 点右边则是第二家超市的势力范围,两家超市平分了这个小镇的顾客资源。
可是,这样的位置分配是不会稳定的。因为超市是以逐利为目的的,拥有更大的势力范围就会拥有更多的顾客资源,其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也就越大,为此,每家超市都会努力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尽量将位置选在离A 点近的地方。
在两个超市定位的市场竞争博弈中,居于B 点的会努力向右靠,位于C 点的会努力向左挤,最后的结局就是两家超市都紧挨着位于中点A 的位置,这才是纳什均衡的位置。因为处于这个位置,谁也不会愿意移开一点,因为那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丧失,这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情况,也就是纳什均衡。
当然,这是在假定博弈参与者是理性经济人的前提之下才成立的。因为,理性人的特征就是唯利是图,只要改变策略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就会选择带来更多利益的策略。如果超市经营者为了树立亲民形象,不希望居民认为他唯利是图,那么即使将地点选在B 点和C 点也能保护相对稳定,但是这种情况下博弈参与者并不属于理性的经纪人,因此即使情况相对稳定,也不是纳什均衡。
总之,在该博弈中两家挤在A 点附近才是唯一的纳什均衡。